余 青
據(jù)10月29日《三峽日報》報道,宜昌市從2009年開始中考語文實行閉卷考試。這意味著從2001年開始歷時8年的中考語文開卷考試即將悄然終結(jié)。對此,我們應作冷靜的思考。
一、中考語文開卷考試是有益的探索。2001年宜昌市中考語文開卷之初,國內(nèi)眾多媒體及專業(yè)刊物曾作過熱情洋溢的報道。如《中國青年報》、人民網(wǎng)、《楚天都市報》、《江南時報》以及《語文教學通訊》等曾分別以《語文的正途——有感于湖北宜昌中考語文開卷考試》《全國首例:宜昌市中考語文開卷考試》《湖北宜昌在全國開先河 今年中考語文開卷考試》《宜昌中考語文開卷考試引起國內(nèi)語文界關(guān)注》《面對開放的中考,你準備好了嗎?》為題為此舉鼓與呼。中考語文開卷最突出的特點是:廢止標準化試題,減少客觀性試題,增加試題的開放性??荚嚂r,考生可將一切想帶進考場的資料帶進考場。開放性的考題讓考生能夠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只要考生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因此它對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能力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它要求語文學習不能囿于課堂,要延伸到課內(nèi)課外,家庭社會。它要求教師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課內(nèi)外銜接,變封閉教學為開放教學。無疑,這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一個挑戰(zhàn),我們不能否認其積極意義。
二、中考語文開卷考試存在明顯的硬傷。10月28日,宜昌市教育局在全市義務教育工作會上對始于2001年的中考語文開卷作出了客觀的分析:語文實行開卷考試是對考試形式的有益探索,符合國家關(guān)于考試形式多樣化的精神,促進了學科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能力。但開卷考試對推進素質(zhì)教育、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作用有限,離預期的要求還有距離,加上現(xiàn)階段高中對學生語文學科學習的要求與初中語文開卷考試存在矛盾,由此,語文中考自2009年起實行閉卷。筆者對《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及語文教學規(guī)律作了一些思考,認為現(xiàn)階段實行中考語文開卷考試確實存在明顯硬傷。其一,不利于學生基礎(chǔ)知識的積累。比如語文知識是需要積累的,對名家名篇的背誦是必不可少的學習途徑,而開卷必然使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弱化。其二,使學生產(chǎn)生輕視課文的思想。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范本,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基礎(chǔ),而開卷考試完全離開課文內(nèi)容,這就使得課文成為可有可無的資料。其三,不利于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以作文為例,將資料帶進考場,學生很容易根據(jù)作文考試要求,對他人的作文進行改頭換面,這當然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們以此反觀教師的作文教學,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況呢?筆者不敢妄揣。其四,正如宜昌市教育局作出的分析,它不利于初、高中語文學習的銜接。開卷考試的一個副產(chǎn)品就是很多初中畢業(yè)生語文基礎(chǔ)薄弱,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上不重視基礎(chǔ),一旦進入高中,他們很難盡快適應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
三、中考語文改革要堅持試題的開放性和評價的靈活性。終結(jié)的只是開卷考試這個形式,而不是開放性的試題。試題的開放性要緊扣教材,要體現(xiàn)在對各個知識點的考查上。首先,語言表達類型的試題應當開放,當今社會是交流與融合的社會,語言表達能力尤為重要,試題要著重考查學生對課外信息的感知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其次,閱讀類型的試題必須是開放性的,要重點考查學生平時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包括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等多種思維能力。通過中考,進一步引導初中語文教師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古詩文的考查既不要脫離課本,又要聯(lián)系學生生活,而不是死記硬背;最后,在寫作上更要有開放性的作文試題,在審題上不給學生設置障礙,在內(nèi)容上貼近學生實際,在形式上讓學生能自由表達,這樣就使得學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有情可表。
中考語文的評價方式要靈活。語文考試的評價最不可取的是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角度和情感表達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并非就是絕對的錯誤,而所謂的“標準答案”恰恰告訴考生非對即錯,這是極不科學的,它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開放性試題就可以讓學生有多方位的解題思路和多元化的正確答案。它肯定學生的獨到見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向社會生活延伸,課本知識向?qū)嶋H能力延伸,課內(nèi)學習向課外實踐延伸,這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所在。
[作者通聯(lián):湖北荊門市龍泉中學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