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在中國民間,最深廣的文化,莫過于“年文化”了。
西方人的年節(jié),大致是由圣誕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國的舊歷年(現(xiàn)稱春節(jié))則是從早早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熱的臘八粥時,就開始聽到了年的腳步。這年的行程真是太長太長,直到轉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在狂熱中才畫上句號。算一算,40大。
中國人過年,與農業(yè)關系較大。農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為一輪。年在農閑時,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騰;年又存四季之始,生活的熱望熊熊燃起。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過年是非要強化不可的了,或者說,年是一種強化的生活。
這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過年上。平日竭力勤儉,過年時竭盡所能。緣故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過年是人間生活的頂峰,也是每個孩子一年一度燦爛的夢。
在過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這生活與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過了年,人們走出這年所特有的狀態(tài),同到生活里,年的感覺也隨即消逝,好似一種幻覺消散。是啊,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古代除夕詩吳波
除夕守歲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古人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章。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守歲》為題寫有一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描寫的即是皇宮之內除夕守歲的豪華和歡樂情景。
唐詩人杜審言也寫有一首《守歲》詩:“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熏天。彈弦奏節(jié)梅風入,對局探鈞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張說有《欽州守歲》:“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悉心隨斗柄,東北望奮回?!?/p>
孟浩然寫道:“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哪待夢魂來?!备哌m在《除夕作》中嘆曰:“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笔惆l(fā)自己漂泊在外的無限感慨。
明代才子文征明的除夕詩云:“人家除夕正忙時,我門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遼腐,一年功事是文詞。”足見其惜時奮進之意。
年趣冰心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經擺出風燈,插上歲燭。吃年夜飯的時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顱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哪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shù)。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用紅紙包好,我全部用以買花炮。
吃過年夜飯,還有一出滑稽戲呢。這叫“毛糙紙揩洼”?!巴荨本褪瞧ü伞R粋€人拿一張糙紙,把另一個人的嘴楷一揩。意思是說:你這嘴巴是屁股,你過去一年中所說的不祥的話,例如“要死”之類的,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盡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調皮,出其不意,突如其來。哪怕你是極小心的人,也總會被揩,有時其人出前門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豈知道他繞了個圈子,悄悄地從后門進來,終于被揩去了。此時笑聲、喊聲使過年的歡樂氣氛更加濃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