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民
巴塞爾鐘表展這個極度熱鬧而雜亂的會場,其實有著非常穩(wěn)定的勢力劃分。尤其最精華的“一號館”一樓,勞力士、百達翡麗、SWATCH集團與其它大品牌,每個攤位位置一占下來就是十幾年,地位很難動搖。而波爾表(BALL)于2003年,突然問從“五號館”非常邊緣的角落,搶到“一號館”一樓的現(xiàn)址。到底是怎樣的過程,讓波爾表能在表壇中搶到了目前的位置?
鐵路標準一手訂
波爾表的故事,起源于美國。19世紀,美國是比瑞士更大更厲害的鐘表制造大國。當時的美國已逐漸富強,進入高度工業(yè)化的時代,而瑞士則還是又窮又苦。IWC創(chuàng)辦人瓊斯,于140年前從波士頓越洋去瑞士創(chuàng)業(yè),當初他相中的就是瑞士“便宜的人丁”。
在當年的美國鐘表品牌中,漢米爾頓、寶路華都是赫赫有名的超級名牌。不過,波爾表在當年并不能算是頂尖,卻因波爾表創(chuàng)辦人,與美國鐵路局的計時標準習相關,而有著精準計時的特色。
波爾表創(chuàng)辦人Webb C.Ball曾學習過幾年的制表技藝,后來開設專賣店。不過他特別著迷于“對時”。19世紀通訊還不發(fā)達,“標準時間”很難普及。1883年美國海軍天文臺正式啟用后,波爾即投資在店里裝設一臺報時信號機。當時,每個經過波爾鐘表店前的路人,都會稍停下來,為自己的懷表校正時間。
1891年,一場因為鐵路列車長沒有準確校時,而讓二輛郵政列車正面對撞的意外,促使鐵路當局決定聘請波爾擔任監(jiān)查人,為該地區(qū)的鐵路校時系統(tǒng)進行一番大檢驗,并制定出一套鐵路專用表的標準。這也讓鐵路標準時計成為當時波爾表最重要的品牌特色。
但美國大部分鐘表品牌,并未能在20世紀繼續(xù)存活下來。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美國品牌并未抓住從“懷表”變“腕表”的潮流。30年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搞垮不少品牌,緊接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則讓美國鐘表業(yè)專心制造軍用品,卻忘了繼續(xù)研發(fā)新技術,終于把鐘表大國的地位拱手讓給瑞士,波爾表也在此時同時沉寂了數十年。
品牌復活看時機
進入21世紀,機械表浪潮中興成功,消費者們在冷冰冰的科技年代,開始崇尚溫暖而充滿古典美感的機械構造,這股潮流讓許多充滿歷史故事的品牌,得以重生。這些品牌復活后,早已不復當年血統(tǒng)。全球各大財團的資金,看好這個市場而進入鐘表界,原本是瑞士、美國或德國的品牌,日前在背后支撐的,卻可能是來自瑞士、法國、日本的資金。而波爾表的重生,正是美國商人FranciscoHerrera引進新資金,與瑞士制表技術合作的成果。
波爾表于2002年,首度在美國、香港與日本,發(fā)表全新建立品牌形象后的波爾表產品。他們取用美國軍表規(guī)格中的“氚氣燈管”作為品牌特色,訴求于其夜光效果可長達25年。這并非獨家,軍表品牌雷明時(Luminox)也有采用。不過,波爾表把這個功能運用得更時尚、更靈活,而非只是制式的軍表外貌。例如他們曾經把燈管鋪滿一整個月相盤,讓月相盈虧功能整個會發(fā)亮。之后他們也研發(fā)出讓機芯可以在攝氏零下40度都不結凍的潤滑油,以及以機械結構測量溫度的溫度計表。
他們相當能抓住表壇的主流技術,例如2004年的“水平移動動力儲存顯示”結構,而去年發(fā)表的“DLC(Diamond Like Carbon)類鉆石碳薄膜層”表殼技術,今年其它品牌才紛紛跟進。
完全自制新機芯
根據波爾表公關營銷總監(jiān)Sean Eav表示,在波爾表正式復活前,他們足足花了8年時間,才建立起整個品牌的主軸架構與DNA,規(guī)劃出每年的發(fā)展計劃。如今波爾表已準備邁進另一個階段,即將于今年底發(fā)表品牌第一款“完全自制”的機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