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平
從前我對于歷史課本、紀實文章中所記述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深信不疑的。后來懂得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也發(fā)現(xiàn)有種種真相被揭露,才開始懷疑起此類文字來,那些所謂的真事真是真實的嗎?或者到底有幾分可靠的真實呢?
不要說重大的歷史事件了,即如就在你住的樓內(nèi)剛剛發(fā)生了一件打架的事,樓上樓下的人們一定會對它的真實情況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甚至是相反的描述。
許多關于遠歷史和近歷史的記載,肯定有許多是偏頗的或不真實的,萬不可一律盲目相信。
考察它們之所以會失實的原因,無非出在執(zhí)筆者和刪改者的身上,我想到和見到的大體上有下列九種:
1、忌諱。為尊者諱,為長者諱,隱惡揚善,不言人之過,這類觀念使他們故意隱去了許多本來不應該避而不提的事實。
2、害怕。如果秉公直書,得罪了什么權貴,會招致文字獄之類的災禍。只好哪一壺開提哪一壺,哪壺不開絕不敢提。
3、篡改。為了某種私利,對事實進行黑白顛倒式的記述和描繪。真正的事實被歪曲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
4、夸大。對正面的和反面的東西都肆無忌憚地加以放大,添油加醋,以求通過量變使其達到質變。
5、輕信?;蜉p信權威的話,或輕信道聽途說,不做調查研究。不加考證,把演義、演繹、衍義和稗官野史、街談巷議都當作真實的東西,人云亦云地記了下來,寫了進去。
6、馬虎。憑大概的并不準確的記憶。不核對原話原文;憑感覺措辭,按需要擇取。
7、偏見。將明擺著的事實,根據(jù)自己的好惡進行拼接、剪裁,按照自己的觀念進行褒貶、陳述?!捌姳葻o知離真理更遠。”
8、隱瞞。只有極少數(shù)人知道事實真相,當時蓄意保密,過后死無對證,成為千古之謎。
9、杜撰。這是最惡劣的。公然編造歷史,虛構故事情節(jié);或故意張冠李戴,或干脆無中生有。誤人百代,貽害千秋。
如果將所有的歷史記載,用上面這九個篩子依次過上一遍,能剩下七八分真實就很不錯了。
魯迅先生在他的《偽自由書》中曾經(jīng)一針見血地說過:“《頌》詩早已拍馬,《春秋》已經(jīng)隱瞞?!彼蟾乓矐岩芍袊氖窌胁簧偈嵉牡胤?,連孔夫子寫《春秋》都在隱瞞,何況他人?
忠實記述歷史的人,無誤地寫出真人真事的人,要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正義感,要有十分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更要有公正無私的大無畏精神,他的手中要緊握一支“董狐筆”。
東周時期,趙國的宰相趙盾故意躲出京城,在幕后指使趙穿謀殺了晉靈公。有一天,趙盾來到史館,向太史董狐索取竹簡(當然也可能是木簡),看他是怎樣記載此事的。見上面寫著“秋七月乙丑,趙盾弒其君夷皋于桃園”。趙盾大驚,解釋說:“太史你搞錯了!那時我已經(jīng)去了河東,離京城二百多里,怎么能知道發(fā)生殺害君王的事情呢?閣下把它歸罪于我,豈不是一種誣陷嗎?”董狐回答說:“閣下身為相國,出亡并沒有越出國境,回來以后又不討伐弒君的賊人,如果說這件事不是你的主謀,有誰會相信呢?”趙盾只好問董狐:“還能修改嗎?”董狐說:“是是非非,都是真實可信的歷史。我的頭可斷,這簡上所記下的不能修改!”趙盾感嘆說:“哎呀,史臣的權重于卿相啊!我真恨自己當時沒出國境,免不了要承受萬世的惡名,后悔也來不及啦!”
后來齊國又發(fā)生了宰相崔杼指使部下刺殺了齊莊公的事。崔杼命令太史伯篡改事實,寫齊莊公是得了瘧疾死的。太史伯不答應,還是寫上“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贝掼桃豢?,大怒,就把伯殺了。伯有三個弟弟,依次名叫仲、叔、季,一個一個都繼續(xù)這樣寫,崔杼把仲和叔也都殺了,當他看到季還是這樣寫時說:“你的三個哥哥都已經(jīng)死了,你就不能愛惜自己的性命嗎?你若是能更改前面的寫法,我是會赦免你的?!奔净卮鹫f:“把事實明白無誤地寫下來,是記載歷史的人的職責。如果失職,不如死去!當初趙穿殺了晉靈公,太史董狐因為趙盾位為正卿,并不懲罰兇手,就寫‘趙盾弒其君夷皋。而趙盾并沒有怪罪他,他知道史官的職責是不能剝奪的。即使我不這樣寫,天下必然有這樣寫的人。不寫并不足以掩蓋您做的丑事,而徒然讓我們留下笑柄?!贝掼虈@息說:“我是擔心國家毀滅,才不得已干了這事。即便毫不遮掩地寫出來,人們也是會諒解我的。”只好把簡擲還給季。
可見自古以來“直書”之不易,又可知歷史中會產(chǎn)生多少不實!
董狐們的那種寧可獻出生命也要對歷史負責的精神,能有幾人繼承?
(原載2008年4月30日《今晚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