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丹
人的態(tài)度會決定他的生命。
如果說仕途是一座高山,面對這樣的一個高山,怎么過去呢?中國的文人,大致95%以上是老老實實、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在穿越山巒的隧道中蝸行摸索。有些人到了1/2的地方,有些人到了4/5的地方。屈原、杜甫、白居易……這些文人都是這樣去穿越的。他們家國擔當,他們赤心報國,他們把天下興亡都負在自己身上,他們崇高單純,但他們的生命,其實是為了一種責任而隕落的。所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一個“符號”,這是絕大多數文人主動選擇的。
但還是有那么幾個,從那條隧道穿了出去,走到了另一端,比如陶淵明,比如王維,比如蘇東坡。他們是終于洞穿了這座山巒,走到那一端的時候,重新看到太陽的光明。這樣的路有長有短,陶淵明的路最短,83天,從官場中出來了。蘇東坡一生浮沉。王維呢,從18歲中進士,20歲舉大樂丞,做王右丞,然后矢志再上,最后幾經浮沉,到一世末朝,再回來做到尚書右丞。王維一生榮辱滄桑,到晚年寫禪詩的時候,他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對今天的人們,對所有在自己的職業(yè)崗位上辛苦勞作的人來講,其實他們的日子也不輕松。
只有李白是沒有進過隧道的人,他是從山上飛過去的。終其一生,天真而光明,他是沒有穿越過黑暗的人。
人的一生,可以擁有很多職業(yè),值得全心經營的只有一樣東西,就是我們的生命。剛開始學圍棋的孩子,對手一個子跟上來,馬上要緊緊地貼住,總在那里“卷羊頭”,就那一小塊,卷到最后是什么,這就是牛角尖,整個棋盤其他地方都放棄了。再往下學,師傅會教你,你要先掛子,要先謀篇布局,把整個的格局做起來。一塊死了,還有別的眼可以做活,你總歸有幾塊是可以做的。這是什么呢?這就是生命的坐標。
所以我以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當下的職業(yè)和目前取得的成績,而是你的生命還有其他的可能嗎?人的一生,可能性的價值永遠比確定性的要大。
我們今天的文化最缺什么呢?如果讓我說,今天是“文而不化”的時代。有那么多人雖然名片上的頭銜很多,但仍然心有戚戚,斤斤計較,生命不從容,氣概不坦然,情懷不深刻。這種人很多!在今天,拿一個博士、博士后的頭銜,并不代表我們的胸懷和快樂。所以,“文而化之”才是當今文化界的使命。
再比如商界。其實在商界,恕我直言,大家都在追求富貴,但普遍的現象是“富而不貴”。富庶是容易衡量的,有金錢的標準擺在那兒,數字說明一切,但是不一定會帶來生命的尊貴?。∫粋€真正的富貴之人,內心會有一種氣節(jié),眉宇軒昂,他會表現出一種坦然淡定,他會對社會有一種深刻的悲憫,對社會有他自己持久的回饋,他會用默默的行動讓內心獲得快樂和安寧。這才是生命的貴氣。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學習和完善的過程中,每一個人最終找到自己。對于自我的這種尋覓,可能是終其一生的一個歷程。
我們今天老在說,生命是沒有止境的,但其實“有所止”也是一份清寧的快樂。陶淵明曾說:“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好味止園葵,大止稚子?!币馑际侨绻蚁胝覀€地方坐下來,讀讀書啊,養(yǎng)養(yǎng)心啊,就只要找到個樹蔭地方坐下來,心就安了。我要想散散步的話,就在我們家的柴門小院里面散散步,就滿意得不得了。天下最好的美味,就是自留地里那些無公害的蔬菜,脆生生地拔出來,就很好了。而天下最大的歡樂是什么呢?那樣一種溫暖、富足、細膩、悲憫,那樣的一份情懷,叫做“大止稚子”,兒女繞膝成歡,看著自己的小孩子,這是生命最大的歡喜。
其實我們想一想,陶淵明說的幾樣事,誰家沒有?可是我們有他快樂嗎?
我們小的時候,家長總在把“不求甚解”四個字當作貶義詞來敲打我們,但實際后面還有半句話叫“每有會意”,就是那樣一番悠然心會,貫穿古今,懂得了書中的興味,可以“欣然忘食”,連飯都忘了吃,這不是大歡喜嗎?陶淵明從來不讀功利之書,他讀閑書,他讀《周天子傳》,他讀《山海經》。讀出什么樣的境界呢?他說:“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其實,“不樂復何如”是讀書中最高的境界。讀書是為了獲得快樂,像我們今天為了要考一個文憑、要發(fā)一個文章,就惡補,把這本書硬讀下來,那是無樂可言的。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如果少一點功利目標,多一些隨心所欲;少一些用腦子的生活,多一些心靈的生活,也許就會有一種根本性的改變。
(摘自《從星空到心靈》于丹 易中天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7.11 定價: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