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程乃珊,出生于上海,在中學任教十余年后,于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多本小說集、散文集,并曾多次獲獎。
在這個快節(jié)奏追求效率的社會,吃快餐和忙于應酬已經(jīng)成為大眾的普遍生活方式。程乃珊卻對回家吃飯這件最普通的小事,有著另一番看法與解釋……
幸福有好多種:愛與被愛、事業(yè)亨通、健康長壽……都是人生的一種幸福。其中,令人最有幸福感的是:有人等你回家吃飯。
年少時不大懂得珍惜,再加上那時住宅電話也不普及,更別提手機,常常因為貪玩或其他原因不回家吃飯,也沒事兒人一樣不懂得打個傳呼電話回家關照一聲,害得父母家人將飯菜熱了又熱,在窗口望了又望。好不容易將我盼回家,剛開口關心地詢問幾句,就聽到我不耐煩地回嘴:“我難道連這點兒自由都沒有啦?誰讓你們等了……”
現(xiàn)今,當年等我回家吃飯的家人已垂垂老矣,有的甚至已不在人世,自己也早已體會到城市華燈初上,到了該回家吃飯的時間,人仍不見影蹤時,守在家中的那份焦慮和企盼,心底不由得暗自后悔,年少時的任性和不諳事理。
有人等你回家吃飯,這是一種多美好的感覺!我總認為,一天24小時的數(shù)個時段,最溫馨最美好的時光是——勞碌一天后,合家圍桌共進晚餐。所謂天倫之樂,不過如此吧!
不少酒吧咖啡室為拉生意,紛紛在下午5點半至7點半推出歡樂時光(Happy Hour)。一般價錢特別優(yōu)惠,通常買一杯再送一杯。Happy Hour為源自歐美的生意經(jīng),抓這個時間段,賣點是因為7點半后大家都要趕著回家——家人在等你回家吃飯呢。
現(xiàn)今國家富有了,民眾生活水平也日漸提高,特別是年輕的家庭,每戶都擁有自己的獨立廚房,反倒涌現(xiàn)出許多“模范家庭(無飯家庭)”。廚房里的油煙味兒是沒有了,但那種聽到鑰匙準時扭動門鎖時的喜悅,遠遠望見自家廚房窗口內霧氣騰騰的燈火,以及推開門便聞到撲鼻的飯菜香味這樣的溫馨之感,也再不易體會到了。
都說幸福往往就在我們腳下,只是我們不懂得珍惜——想想那些每逢年底就不辭辛苦、千里迢迢也要趕回家去吃年夜飯的外來打工者,旅途再辛苦一張票再難求,也要按時往家趕,只因為,家里人在等他回家吃飯呢。這種我們原本可以天天享受到的幸福,為了生活,他們一年就只能享受到這么一次!
有人等你回家吃飯,看似很平凡的一件事,但對某些人,卻僅僅是一份憧憬。
朋友阿芬是位成功女士,離婚后至今仍單身。她坦言單身貴族確實天馬行空、自由自在,但最難堪的是,下班后人家都腳底抹油般往家里趕,惟她除了應酬,再沒人等她回家吃飯。
而今,單身貴族也屬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單身貴族的一日三餐,大多在餐廳解決,因為沒有其他經(jīng)濟負擔,他們往往出手都很闊綽。香港一些高級餐廳看準這群消費者,為他們取了新名字——獨食族,并且紛紛推出一人火鍋、迷你盆菜、精致的套餐等等,吸引他們前來消費。
“其實,男女永遠無法平等,”阿芬說,“男人獨食族就是鉆石王老五,女人獨食就是形單影只。香港文華酒店晚上有很多這樣的獨食族——一份報紙、一杯紅酒,悠閑地自斟自飲,不知有多瀟灑!”
而女人呢?阿芬從來寧可在家里沖方便面或叫外賣,也不肯做獨食族。因為,越是身處高級的餐廳,境地越尷尬,僅四周投來的帶著疑問的好奇目光就讓人忍受不了。阿芬說,她的新年愿望就是——2008年,可以有人等她回家吃飯。
據(jù)說現(xiàn)今最時興的生活方式是:我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我則更欣賞最老土的生活方式:天一黑就往家趕,家人等我吃飯呢!
(良心薦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