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喳喳!嗡嗡!吱吱!剛出生的小動物們用它們的身體制造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就如同人類嬰兒的哭聲、笑聲一樣,來引起媽媽們的注意。它們的聲音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信息:暗示危險向媽媽求救,表示饑餓要媽媽哺乳,或者讓媽媽找到它們。這些聲音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人類或普通動物能夠聽到的可聽聲。然而,有些動物發(fā)出的叫聲是人和普通動物所聽不見的,我們稱之為“超聲波”或“次生波”,比如蝙蝠就是典型的發(fā)出超聲波進行定位或交流的動物。那么,用超聲波“說話”的蝙蝠幼仔具有怎樣的聲波特點,蝙蝠媽媽和小蝙蝠之間又是如何交流的呢?蝙蝠中很多種類都是典型的群居動物,一般聚成群體,初生的幼仔更是大量聚集在一起,從幾十只到幾十萬只,而通過基因標志法研究發(fā)現(xiàn),蝙蝠一般只哺乳自己生下的或有親緣關(guān)系的幼仔。那么,蝙蝠幼仔是如何引起自己媽媽注意的?蝙蝠媽媽又是如何在一大群幼仔中識別自己的孩子的?蝙蝠母嬰之間是如何交流的?……這些都成為一系列有趣的話題。
蝙蝠的母嬰識別與交流
蝙蝠是哺乳類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為翼而得名,分布于除南北兩極和某些海洋島嶼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熱帶、亞熱帶的種類和數(shù)量最多。它們由于其貌不揚和夜行的習性,總是使人感到可怕,外文中名字的原意就是“輕佻的老鼠”的意思,不過在我國,由于“蝠”字與“?!弊滞簦栽诿耖g尚能得到人們的喜愛,還將它的形象畫在年畫上。蝙蝠通常一年產(chǎn)仔一次,每窩產(chǎn)1個到4個幼仔。幼仔剛出生的時候身上不長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nèi)不能視、不能聽,所以按種類的不同幼仔必須得由它們的媽媽照顧5周至5個月不等。
蝙蝠的母嬰交流就是蝙蝠媽媽和幼仔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包括對幼仔的保護、哺乳、教育和母性拒絕行為、以及母嬰間的相互梳理、玩耍等親近行為。剛出生的幼蝠與母蝠更多地利用氣味進行相互識別。出生1周的幼蝠整日附著在母體上,后足緊緊抓著母蝠的腹部,嘴含在母蝠腹部一對被稱作假乳頭的乳頭狀突起上。如果幼蝠身上的特殊氣味受到破壞,母蝠就無法辨別出自己的孩子了,無論幼蝠怎樣糾纏母蝠,母蝠都會拒絕或逃避。
隨著幼蝠的成長,斷奶之前的幼蝠與母蝠則主要通過叫聲進行相互識別。這時幼蝠通常發(fā)出一系列可聽聲和超聲波混合在一起的特殊聲波,讓自己的媽媽聽到,使其在一大群幼蝠中找到自己。研究人員曾經(jīng)通過實驗對幼蝠和母蝠的團聚進行觀察。他們發(fā)現(xiàn),每天晚上7:30左右野外蝙蝠中的母蝠將自己的幼仔放在安全的地方,開始獨自外出捕食。剛離開母親的幼蝠不停地發(fā)出“嘎嘎”的叫聲,待適應(yīng)一段時間后就變得安靜許多。直到晚9:30左右,母蝠捕食完畢飛近幼蝠群體時,幼蝠們又開始不斷地發(fā)出“嘎嘎”的可聽聲,這時母蝠緩慢地在一大群幼蝠中爬動,尋找自己的孩子,而幼蝠也向自己的媽媽移動,直到母子“團聚”。母蝠接觸到自己的孩子后,就用雙翼將幼蝠抱在懷里。調(diào)整幼蝠的位置到最佳,以避免妨礙飛行,然后哺乳幼蝠。
動物雙親對幼仔的識別受幼仔年齡的影響。隨著幼蝠的成長,母嬰間的相互聯(lián)系也會隨之改變。在哺乳后期,母蝠對幼蝠變得十分冷淡,不再頻繁地對幼蝠進行哺乳,很少接近幼蝠,而幼蝠卻更加主動地靠近母蝠。比如英國的研究人員在對一種蝙蝠科蝙蝠——伏翼蝠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隨著幼蝠的生長,母蝠不再頻繁地對其進行哺乳,較少接近幼蝠。另一種蝙蝠科蝙蝠——大耳蝠的哺乳行為也隨著幼蝠的生長而逐漸減少。在一一種菊頭蝠科蝙蝠——馬鐵菊頭蝠幼蝠中,其飛行之后的階段,盡管幼蝠還主動地靠近母蝠,但母蝠始終拒絕或者逃避。
幼蝠的不連續(xù)叫聲
在蝙蝠中,幼蝠叫盧被認為是具有標志功能的,幼蝠發(fā)出清晰的叫聲通常用于吸引同種個體,有利于使母蝠在幼蝠群體中找到自己。根據(jù)超聲波錄音,顯示出蝙蝠成體與幼仔的聲波結(jié)構(gòu)和波型存在著很大差異。幼仔主要發(fā)出不連續(xù)的叫聲,聲波主頻率比成體低,聲脈沖時間比成體長,諧波數(shù)比成體的多且聲波結(jié)構(gòu)不穩(wěn)定,這種不連續(xù)叫聲重復性通常很高,開始和終止時叫聲比較尖銳。
通過對同母和異母所生幼仔的聲波差異進行統(tǒng)計分析,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幼仔的不連續(xù)叫聲也存在顯著的個體間差異,且主要存在于異母所生的幼仔之間,進一步說明其在“母嬰”識別和交流中的主要作用。幼蝠的聲音信號隨其生長發(fā)育而變化,隨著幼蝠逐漸長大,它們叫聲的聲波結(jié)構(gòu)和特征逐漸趨向于成體的回聲定位聲波,可聽聲越來越少,直到它們長大后發(fā)出成熟的回聲定位聲波。
不同種蝙蝠的育幼方式不同
很多蝙蝠交配機制通常為一雄多雌,常在洞中形成族系,在同一族系內(nèi),雌蝠之間互相幫助育幼,比如一種叫做古巴黃昏蝠的蝙蝠就有種內(nèi)共同育嬰的現(xiàn)象。但是,還有許多蝙蝠只哺乳自己的親生幼仔,比如當馬鐵菊頭蝠和水鼠耳蝠的蝙蝠幼仔接近母蝠時,母蝠拒絕或逃避非親子關(guān)系的幼蝠。
不同種類的母蝙尋找幼蝙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如馬鐵菊頭蝠小于2周的幼蝠會發(fā)出某種叫聲以引起母蝠的注意,母嬰間通過這種信號來“團聚”;當雌緋鼠耳蝠捕食歸來時,會爬到幼蝠旁邊并用嘴輕觸幼蝠,直至找到自己的幼蝠并進行喂養(yǎng);墨西哥犬吻蝠母蝠除同時利用聲波和嗅覺線索外,還根據(jù)空間記憶在棲息地中找到幼蝠。
由此可見,蝙蝠聲波發(fā)育和母嬰交流行為具有很大的種間差異。對不同種類蝙蝠的幼蝠聲波和母嬰交流行為進行研究,對于理解不同種蝙蝠的行為發(fā)育過程、種群行為的繼承及后代的保護而言非常重要,是動物生態(tài)學研究領(lǐng)域的一大熱點。(文章代碼:0910)
責任編輯趙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