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勇 楊日紅 錢德寶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3題。
民間外交更能打動人心
雖然中國的改革開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地位,但中國還沒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國際經驗。以官方聲音為主的宣傳使我們的話語缺少了能夠滿足民間需要的說服力;崛起的喜悅中夾雜的狹隘民族主義成分所產生的眾多解氣的話語,不僅無助于中國說服世界的努力,反而成為外國主流媒體報道中國時出現負面內容的重要原因。中國迫切需要在對國際政治和中國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礎之上,培育大量具有說服世界能力的民間人士。換句話說,中國人多,中國外交更需發(fā)揮民間優(yōu)勢。事實上,民眾有意識的參與使眾多涉外活動具有了外交意義,甚至比經過精心修飾的外交表述更能打動人心。
從二戰(zhàn)結束到中美建交這段時間,中國和美國處在敵對、猜疑、相互隔絕和互不了解的狀態(tài)?;粮駬螄鴦涨渲笳f:“我們仍然認為中國是我們面臨的最抱敵意的國家?!钡谝淮蔚缴虾r,早晨抽空跑出去看了看街上的人,回來卻說:“中國人是一個和平的民族,臉上帶著佛一樣的微笑?!币姷矫婺看认榈闹袊耍^念就變了?;粮褶D變觀念的啟示,也為我們解決一些重大的國際問題提供了思路。
長久以來,西方人堅信他們的文明是世界惟一成功的文明,它們是國家治理的范本,其生活方式值得向往,有些國家推行的所謂“價值觀外交”就是以這種意識為思想藍本的。而人員流動的全球化,卻必將證明“價值觀外交”政治視野的局限性。2007年韓中貿易額為1500億美元,相當于韓美和韓日的總和。韓中之間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韓國國內航班數量都要多,韓中之間已經建立了密不可分的經濟關系。韓國駐華大使金夏中最近總結說:“在世界上,能與中國人用杯子喝53度白酒的只有韓國人,通過老白干的實力能說明韓中貿易額連年激增的緣由?!敝许n兩國人士燉上一盆狗肉,盤腿上炕談生意時可能沒想到外交,但卻促進了外交,所以韓國贊賞中國的發(fā)展。事實證明,通過經濟活動中民眾的交流,中華文明逐漸擴大了在西方的影響,西方在如何看待中國走自己選擇的道路方面逐漸變得客觀起來,對中國持肯定態(tài)度的聲音越來越多。
中國的文化中有“朋友信之”,“近者悅,遠者來”的傳統(tǒng)。現在每年有將近4000萬人出國。中國人、中國資本、中國企業(yè)已經遍布全球。這是我們的優(yōu)勢,這么多人出去容易讓外國人聽到中國真實的聲音。
目前,外國對中國的了解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我們的宣傳太像“宣傳”,官員學者出國很怕說錯一句話,民眾的聲音出不去,外宣就不真實了。不要擔心擴大民間的聲音會帶來負面影響,我們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說明了民間和外界的交往越深,中國文化的影響就越大。英國首相布朗稱:“到2025年,中國講英語的人將超過全世界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人數?!比舸耍袊饨粚ν庋哉f的能力將大增。
如今,國際事務中的言說能力正在與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共同成為主導國際政治的力量?,F代政治就是言說政治,其突出特點就是,人們往往不僅僅要看一國的官員說了什么,更要看民眾怎么說,說了什么。一個國家無論有多大的外交實力,有多少外交官,都不可能代替民間的交往。而在很多時候,幾十個外交官說的“官話”,還往往不如一個普通老百姓的“俗話”更具有感染力。
(摘自《環(huán)球時報》2008年2月15日,作者孫培松,有刪改)
1.對“民間外交”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民間外交可以在官方宣傳缺少能夠滿足民間需要的說服力時彌補中國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國際經驗的不足。
B.民間外交有助于西方客觀看待中國走自己選擇的道路和消除外國主流媒體報道中國時出現的負面內容。
C.民間外交強調民眾有意識的參與,這使得基辛格第一次到上海就轉變了對中國的敵對、猜疑觀念。
D.民間外交不必擔心會給中國帶來負面影響,外國對中國的了解越深,中國文化的影響就越大。
2.對文中“通過老白干的實力能說明韓中貿易額連年激增的緣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世界上只有韓國人能與中國人喝53度的白酒,韓國通過與中國的白酒貿易使兩國貿易額連年激增。
B.2007年韓中貿易額相當于韓美和韓日的總和,韓中之間每周往返的航班比韓國國內航班數量都要多 。
C.韓國人在和中國人談生意時對中國的發(fā)展的贊美雖然沒有想到外交,卻促進了外交。
D.中韓兩國民眾在經濟活動中的交流比官方外交更具感染力,它使雙方增進了了解,建立了互信,從而促進了韓中經濟貿易的發(fā)展。
3.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中國更易發(fā)揮民間外交優(yōu)勢,從而更易讓外國人聽到中國真實的聲音。
B.人員流動的全球化證明了西方國家建立在西方中心主義基礎上的“價值觀外交”存在政治視野的局限性。
C.目前外國對中國的了解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差距,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了我國的外宣缺少民眾的聲音,太不真實了。
D.中國講英語的人比全世界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人數還多,中國外交對外言說的能力正在與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共同成為主導國際政治的力量。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們歷史演變的經驗,有兩條最重要:一是傳統(tǒng)不能割斷,二是世界不能脫離。清代的問題,就是它與世界相脫離,閉上了對外交往的大門。近30年以來作為基本國策的改革開放,目標之一就是讓我們進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脫離開世界大勢來孤立地考慮自己的問題。
歷史的反思,傳統(tǒng)的承繼,歸根結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資源,為現代化建設所用。因此近年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重視,國學的提倡,誠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隨著大家為重建傳統(tǒng)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見和意外之行,值得我們檢討和反思。比如小學生設立國學班倒也罷了,卻要小孩子們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論語》還要搖頭晃腦,此理實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復黃帝紀歷,這個想法顯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來紀歷,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連紀歷都要改變,近代以來未之聞也。雖然是個別的說法,也夠讓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入場服裝要穿所謂“漢服”。什么是“漢服”?唐朝的,宋朝的,還是清朝的?還有的提出要改學位服,我的看法,這不一定是明智之舉。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求同”比“立異”重要得多。雖然我們做學術研究不能不區(qū)分出“異”,但是區(qū)分“異”的目標結果是為了求其“同”。
我歷來認為,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的研究,是通過“異”來追求那個“同”。錢鐘書的《管錐編》、《談藝錄》中談到對各國文學與文化的比較,而比較的結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異心同”一類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復出現。他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錢鐘書不刻意“立異”,而是追求“同”,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學者,都不以“立異”為尚,“立異”不是有學問的表現。
對現代化和現代性問題,現在很多學者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現代化的模式不應該是一個。從歷史上來看,以前的兩個模式:一個是歐洲的模式,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化的模式;第二個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對現代化影響最大的一個模式。但是,當東亞興起之后,特別是中國興盛之后,人們在探討有沒有第三種現代化的模式?中國的現代化過程,與歐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樣的嗎?我看,不一定。
盡管如此,在人類生命存在的基本價值層面,比如生存的渴望、愛的追求、趨利避害的心理、對災難的應對等等,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類的共同之處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簡單以國家、民族作為分界的。照說作為文化符號的語言,是最能見出民族國家之間的差異的,但已故的美國研究中國思想文化的大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史華慈先生,曾親口對我說過,連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重要。
我們在重建文化傳統(tǒng)的過程當中,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恢復了原來的位置,我對此是完全贊同的。像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歷來為我國民眾所喜愛,放假、休閑、游樂,不僅是連接傳統(tǒng)、恢復記憶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歡。
但我們亦不要忘記,我們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個成員,人類文明當中一些共性的東西、共相的東西,我們不會也不可能例外。
(摘自《人民日報》2008年2月1日,作者劉夢溪)
4.本文論述的核心問題是()
A.傳統(tǒng)的繼承
B.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
C.文明的共相
D.改革開放與歷史問題
5.根據原文的敘述,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改革開放的目標是讓我們進入世界的大家庭,這一基本國策已實行了近30年。
B.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受到重視,國學受到提倡,人們?yōu)榇俗鞒隽朔N種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學者,是不會“立異”的,“立異”不是有學問的表現。
D.史華慈先生認為作為文化符號的語言,同樣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差異明顯。
6.依據原文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要堅定不移地在各方面與世界接軌,進而進入世界的大家庭。
B.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學班大量出現在小學教育階段。
C.將來,現代化的模式可能會超過兩種,這些模式會具有明顯的民族界限。
D.繼承傳統(tǒng)的終極目的便是通過整合先前的資源為新的進步所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中國限用塑料袋能令行禁止嗎?
它們隨風飄舞,裝扮了樹木,點綴了河流。它們把手指勒得緊緊的,與腿腳碰撞。據估計,中國每天使用30億只塑料袋。
但是,如果政府能做到令行禁止,對這個國家有害的這種薄塑料袋很快將成為過去。根據在2008年奧運到來之前宣布的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中國將自6月1日起禁止生產超薄塑料袋。
理論上講,中國應該更容易轉到布料和竹子等做成的籃子,因為許多消費者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放棄使用,許多中國人對它們記憶猶新。
但是,中國以前推出的相關禁令都不是那么成功,批評者認為塑料袋禁令只不過是一種宣傳招式。近幾年,北京先后對塑料包裝材料、一次性木制筷子、塑料餐盤以及酒店客房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宣布禁令,但不到幾個月,各項禁令都變得形同虛設。
環(huán)保主義者說,部分原因在于人們的思維定勢,動蕩的“文化大革命”致使大多數公共利益觀念蕩然無存,而如今人們正一頭沖向財富。
但業(yè)內專家認為,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塑料袋政策制定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實施的問題?!靶⌒〉乃芰洗c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薄吨袊芰稀冯s志總編輯說,“這是檢驗政府解決問題能力的試金石”。例如,禁止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而不是要求廠家通過強度測試,這種規(guī)定有可能造成中國使用更多的塑料。
其他人說,規(guī)定的許多細節(jié)尚未敲定,包括對違反者如何懲罰及對較厚塑料袋的定價。此外,如果政府真想改善其資源利用和城市環(huán)境,就應鼓勵塑料循環(huán)。一些人認為,這項新政策的出臺可能是出于對奧運前的形象和高油價的考慮,而不是出于對環(huán)境的關注。北京的一名魚販說:“不論在中國還是國外,塑料袋都很方便,大家的習慣改不了。塑料袋還要用200年。”
然而,中國“綠家園志愿者”負責人指出,人們總是不愿改變,但最終會習慣的,“許多人抱怨,這需要一些時間適應。但中國人這么多,我們的資源又少。這對于地球也是必要的”。
(摘自《環(huán)球時報》2008年1月28日)
7.下列對中國限用塑料袋原因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北京先后對塑料包裝材料、一次性木制筷子、塑料餐盤以及酒店客房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宣布禁止,但形同虛設、死灰復燃。
B.2008年北京要舉辦奧運會,限用塑料袋是出于對奧運前的形象的考慮。
C.它們隨風飄舞,裝扮了樹木,點綴了河流。中國每天使用30億只塑料袋。
D.中國人傳統(tǒng)上喜歡由布料和竹子等做成的籃子。
8.對“這是檢驗政府解決問題能力的試金石”一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禁止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而不是要求廠家通過強度測試,這種規(guī)定有可能造成中國使用更多的塑料。
B.老百姓限用塑料袋后,習慣難以改變,生活極不適應,怨聲載道。
C.2008年6月1日禁令實行后,政府如何監(jiān)督?對違反者又將如何處罰?
D.習慣成自然,一時難改變。對于使用過的塑料袋,可采取焚燒和填埋的辦法解決。
9.根據文意,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限用塑料袋完全能做到令行禁止,對中國有害的塑料袋很快將成為過去。
B.中國人喜歡使用塑料袋的原因是它方便生活,人們早已習慣了。
C.人們難一改掉使用塑料袋的習慣,完全是因為思維定勢。
D.小小的塑料袋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中國將自6月1日起禁止生產塑料袋。
附參考答案:
1.C(此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促使基辛格轉變觀念的不是“民眾有意識的參與”。)
2.D(此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A并非“白酒貿易”,B是表現不是“緣由”,C因果倒置。)
3.A.(此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的能力。B應為“必將證明”,C“太不真實了”歪曲文意。D應為“到2025年將超過”。)
4.C
5.D(A這只是我們的目標之一。B“令人欣喜”不當,其中也有堪憂之處,如穿袍服等。C真正的大學者,都不以“立異”為尚。)
6.D(A“在各方面與世界接軌”推斷過于絕對。B“大量”出現原文無據。C“這些模式會具有明顯的民族界限”這個推斷的觀點與原文的觀點相反。)
7.C(C項描述,實際上說的是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A只能說明中國以前推出的相關禁令沒有得到執(zhí)行。B注意倒數第二段中有“可能”一詞,同時也是“一些人認為”的。D文章第三段有“理論上講”、“更容易”等限制。)
8.D(文中無據)
9.B(A文中第二段是假設語氣。C是“部分原因”。D是超薄塑料袋。)
(作者單位:安徽省渦陽第四中學;江西省峽江縣峽江中學;河南省固始慈濟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