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夏
澳門半島僅有7.84平方公里,整個地域呈馬蹄形狀。打開地圖可以看到老城就在左側(cè)的馬蹄上,地圖上以媽閣廟為起點,由南向北按數(shù)字大小排列老城里的歷史建筑。
從香港出發(fā)行船一小時便可抵達澳門。這是一個金燦燦陽光與蔚藍色大海環(huán)抱著的半島,空氣中大海的氣息席卷著整個城市。比起與其相隔僅60海里,同樣是面對南海的海岸城市香港相比,更具海洋文化魅力。
中國南海是海洋季候風的故鄉(xiāng),季候風年復(fù)一年地吹拂,不僅帶來了四季的變化,也帶來了不同地區(qū)人們的交往,人們跟隨著季候風,不斷前進、遠一點、更遠一點去尋找理想家園。有學者認為澳門是一個海風吹來的城市。為了見證季候風的歷史作用,我們選擇位于半島南端的媽閣廟,作為飽覽這個美麗半島的第一站。
媽閣也就是通稱的媽祖。位于澳門半島西南端的媽閣廟,靜靜地守護著澳門內(nèi)港的入口。在綠樹濃蔭下,它直面大海,朱門彩繪,斗拱飛檐,雙獅鎮(zhèn)門。其外表與過往所見的傳統(tǒng)的中國式廟宇一樣,并無特別。可恰恰是這至今香火不斷的小廟宇,大大地延長了澳門歷史的緯度。
早在葡人到來之前,澳門就已不是荒涼之地了,明朝中期,澳門已是來中國貿(mào)易的外國商船灣泊的港口,嘉靖十四年(1535年)廣州市舶司遷到澳門,自此澳門“開埠”。而來自福建的漁民是最早在此次繁衍生息的居民,福建是媽祖信仰的發(fā)源地,福建商人、漁民進入澳門的同時,也帶來了福建盛行的媽祖信仰。建于明朝成化年間(1484年)的媽祖廟,是他們信奉航海保護神的象征。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抵澳后,向當?shù)厝舜蚵牭孛?,居民誤指廟宇,答稱“媽閣”,這就有了后來的澳門葡文名稱Macau。如今歷經(jīng)百年的老廟正是見證“先有媽祖廟,后有澳門”的活化石。
從媽閣廟出來,經(jīng)過廟宇前面用碎石鋪成的廣場,奶黃色和青色的小石子搭配鋪出海浪的圖案非常好看,陽光將搖曳的樹影照射在地面上,浪花般的圖案頓時有了生命,舞動起來,一浪推一浪地向四周蕩漾開來。人會不由自主,著迷地跟著浪花行進。彩色碎石鋪就的浪花路面,就這樣一直陪同我們走完整個老城區(qū)。當?shù)厝苏f葡萄牙人在澳門時,特別地想念遠在萬里的家鄉(xiāng),在他們所住的異國他鄉(xiāng),房前常常用具有南歐風情的碎石來裝飾地面以慰思鄉(xiāng)之苦。
而這樣一種帶有強烈海洋文化烙印的信號,從媽閣廟前開始一直貫穿在整個歷史城區(qū)當中,古老的廟宇也許可以看成是澳門文化的起點,也是中西文化的交匯的起點。
澳門歷史老城區(qū)于2005年申遺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這是一片昔日華洋雜居的舊城區(qū)。保存了澳門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遠、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qū)。
澳門是行走的樂園,這里沒有復(fù)雜的公路、地鐵、輕軌交通網(wǎng),自然起伏的坡地造就了時高時低的地勢,是欣賞老城的好地方,從高處向下看,整個老城與歐洲許多國家保留的中世紀老城非常的相似:像河流那樣彎彎曲曲的街道,童話般艷麗色彩的洋房,拱形窗門鑲嵌著歐洲經(jīng)典木質(zhì)的百葉窗,成為美觀而變換多端的景象。一些綠白、黃白相間的西式洋房與中國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騎樓交錯相依,卻又獨顯東方韻味。
穿街入巷,在熱鬧的街市找到了資料中介紹的圣母玫瑰堂,一座17世紀巴洛克式的建筑,教堂還在使用當中,三倆人在里面做祈禱,聽說經(jīng)常有音樂會在里面舉行。站在玫瑰堂橄欖綠的木雕大門邊,能看到不遠處主教座堂的鐘樓,當?shù)厝私写髲R的主教座堂,至今凡澳門教會有重要慶典,必在那里舉行。
澳門是天主教傳人中國的起源地,中西不同宗教文化最早在澳門接觸。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澳門的天主教徒已有4萬多人,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禁教前,澳門島已是大小教堂林立。當時澳門較大的教堂有大廟、風信廟、葛斯蘭廟、龍松廟、發(fā)瘋寺、板樟廟、唐人廟、三巴寺、小三巴寺、花王廟等,澳門成為天主教在遠東傳教的基地,有“東方梵蒂岡”之稱。
走出玫瑰堂,順著上升地勢向北走,一個小山崗上,高高地豎立著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牌坊其實是昔日天主教堂——圣保羅教堂的前壁,建于17世紀,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夫主教堂。鼎盛時期,羅馬耶穌總會還建立了圣保祿學院,一所培養(yǎng)傳教士的大學。圣保祿學院設(shè)置的諸多課程中,漢語是學時最多的必修課。凡人華傳教的耶穌會士,一律先到澳門圣保祿學院學習,專門培養(yǎng)在中國傳教的神職人員,俗稱三巴仔。
當時流行著“相逢十字街頭客,盡是三巴寺里人”的詩句。牌坊上的文藝復(fù)興時期風格的大石浮雕與代表傳統(tǒng)中國的石獅子,成為那段歷史最好的見證。命運多舛的圣保羅教堂,歷史上遭遇三場大火,在1835年的一場大火使整座教堂化為灰燼,僅剩下花崗巖前壁和壁前的68級石階。歷經(jīng)3次火劫后,教會認為此乃天意,遂棄之不建,剩下遺壁兀立蒼天。雖然,在許多攝影作品中都看到過它,但親臨其境時,依然被它的氣勢所震撼。
加雜在商業(yè)與生活區(qū)當中的老教堂,保持著那份獨有的圣潔、嫻靜,神界、人界、自然和社會已完全展現(xiàn)在古老而無言的街道和建筑之中,這便是澳門,一個寫滿歷史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