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家衫
當舞臺、熒屏上身著禮服、演唱流行歌曲的孩子日漸增多,我國教育部門提出:藝術教育不應培養(yǎng)“小明星”。教育部近日公布《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藝術教育活動的意見》,堅決反對中小學藝術活動“成人化”、校園文化“庸俗化”等不良傾向。
三點式,露臍裝,嫵媚的表情,挑逗的眼神,聽到這些熱辣辣詞匯,你可千萬別以為是香港小姐大賽,而是某電視臺舉辦的一次“少兒選秀”活動。這些小孩,有些還是幼兒,他們被以成年人的眼光打扮著,笨拙地走著貓步,極盡誘惑之能事。在現(xiàn)實中,一方面,家長害怕孩子說出不雅、不潔的成人詞匯,另一方面,他們又喜歡把成人的想象帶進兒童世界,以成人的審美標準去看待兒童。買衣服要買超短裙,唱歌就唱“死人都要愛”,跳舞呢,則是那種“S”形狀的倫巴舞。
我們常說要把兒童當“人”看,承認兒童的獨立人格,可是,在不經(jīng)意中,兒童卻一而再地成為成人把玩的寵物或藝術品。
看過一個笑話,課堂上老師要求用“更……更……更……”造句。某孩子寫道,“安爾樂衛(wèi)生巾更干、更爽、更安心”?;蛟S,這個孩子或許并不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但很顯然,他的這一“知識”來源于大眾媒體。美國學者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所認為的,現(xiàn)代傳媒肆無忌憚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純真狀態(tài)喪失了,兒童的羞恥感被沖淡,好奇心受到損害,而兒童與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更可怕的是,面對電影電視里被扭曲、妖魔化的成人世界,孩子會迷失方向,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苦苦掙扎。
1995年,聯(lián)合國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電視與兒童”世界高層會議。這次會議根據(jù)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對少兒節(jié)目提出了7條原則,要求少兒節(jié)目優(yōu)質、去商業(yè)化、增強對環(huán)境和自我的信心、有利于學習語言和文化、摒棄暴力和性等,同時強調:單純的保護主義觀點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必須確立“兒童的權利”意識?!鞍褍和膬r值與成人的價值區(qū)分開來,確立兒童時代的獨特價值,是人類進入現(xiàn)代民主社會基本標之一?!?/p>
大眾消費粗暴地拍打著純真的童年,而功利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則夭折了兒童的幸福。作為80年代生人,我深有體會,每當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很悲哀,除了忙碌的作業(yè)和課程,一切都是空白,沒有蜻蜓蝴蝶,沒有知了秋千,更沒有游戲和稻田。擁有一個天真無邪的童年,是生活勇氣、信念與激情得以長久持續(xù)的保證,兒童的精神成長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的未來。對童年的扼殺,不僅是對兒童權利與自由的扼殺,也是對民族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的摧殘。
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在她的小說《一個女孩的心靈史》中寫道:“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樣子的兒童,那才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p>
(選自《錢江晚報》)
編輯提點: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童年被成人世界污染的問題。應該說,這主要是由于資訊傳播的發(fā)達造成的。在資訊傳播主要靠書籍和報紙的時代,將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區(qū)分開相對容易得多,但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電視成為資訊主體的時代,兒童和成人真正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其實早熟的果子,問題首先不在于生澀,而是毫無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