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賜香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用這句話來描寫羅伯特·赫德,最恰當不過了。
赫德,1835出生于北愛爾蘭。1854年,外交部一個雇員的名額落到了赫德頭上。對于赫德來講,去倫敦都有鄉(xiāng)下人進城的嫌疑,更別說去遙遠的中國了。但赫德的父親深受資本主義的熏陶,具有遠見卓識,他拿出50英鎊給兒子做路費(50英鎊在19世紀40年代中后期的英國也是不小的數(shù)額),對兒子前去中國充滿了希望!
而兒子也沒有使父親失望。1854年赫德來華,擔任英國駐寧波領(lǐng)事館翻譯。1863年,他被大清雇用為海關(guān)總稅務司司長,是時年僅28歲!1865年,北京設立總稅務司,隸屬總理衙門,赫德從此常駐北京。
當時的大清政府對赫德很是信任。赫德是個工作狂,每天工作18個小時。赫德理財也是一把好手,自從他出任海關(guān)總稅務司司長后,中國海關(guān)工作效率增加,稅收也增加。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先后在廈門設閩海關(guān),寧波設浙海關(guān),廣州設粵海關(guān),上海設江海關(guān),與其說清政府擁有海關(guān)的獨立自主權(quán),毋庸說,各地海關(guān)擁有獨立自主的損公肥私權(quán)。嘉慶四年(1799年),戶部規(guī)定的稅額為粵海關(guān)855萬兩,閩海關(guān)113萬兩,浙海關(guān)39萬兩,江海關(guān)42萬兩。這一數(shù)額是依據(jù)各海關(guān)官員的申報而制定,大略相當于征課總額的4/10,而通常清政府能收到1/10就很不錯了。赫德上任后,中國海關(guān)收入1863年為725萬兩,1866年為780萬兩,1887年達2054萬兩……1899年2666萬兩(高鴻志《近代中英關(guān)系史》)。京師同文館的經(jīng)費,洋務派創(chuàng)辦軍工廠的投資,官派赴美留學生和駐外使館的費用,大部分都來自海關(guān)稅收。阿諾索伯爵曾是葡萄牙駐華代表,他在《全球游記》中評價赫德:“中國政府制度中充滿了腐敗、欺瞞和敲詐,但令人又驚又喜的是,居然與之并存的還有一套最佳的行政服務的機制,這就是赫德爵士領(lǐng)導下的帝國海關(guān)?!薄盏抡莆罩蹏晔杖氲?/3,手下雇員5500名,卻能在貪污成風的大清、在貪污起來最方便的海關(guān)建立一個清廉奇跡!
赫德還很謙遜,他缺少一般英國紳士身上那種固有的傲慢與偏見。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大清屬于那種把挨打看作兒子打爹的政府,大清臣民喜歡那種爺孫式外交。難能可貴的是,赫德還不像一般歐洲人長得那么高大,而是非常瘦小,這種體格,不至于讓“甘拜上風”的中國人尷尬。于是,“地利”(瘦小)與人和(謙遜)決定了赫德的親和力。這導致“鬼子六”奕沂第一次見赫德,就對他“一見鐘情”。赫德之所以能擠走前任李泰國,總理總稅務司,就完全得力于恭親王的舉薦,恭親王后來甚至干脆稱赫德為“咱們的赫德”!
赫德是咱們的,這一點我同意。赫德曾在安慶拜會過曾國藩,曾氏對他的告誡如下:“凡是對我國和貴國都有利的事,我定會支持;對貴國有利而對我國無害的事,我不會反對;但如果對我國有害的事,無論對貴國多么有利,我都會以死相抗爭?!边@番話可能對赫德產(chǎn)生過影響,因為赫德在奉行以中國的利益為重的原則。一句話,赫德給大清做官,沒有把自己當外人。他的忠誠是毋庸諱言的。
事實上,洋務派們尚沒有行動起來的時候,赫德已在關(guān)心大清的未來了,他是第一個提出改革的大清官員。1865年,總理衙門接到了赫德的折子——《局外旁觀論》,他在折子中分析:中國官員“盡職者少,營私者多”,這種制度性腐敗導致中國國內(nèi)民變易起;軍隊戰(zhàn)斗力不行,“平時拉弓舉石,只講架式,股肱怠惰,止得養(yǎng)鳥消遣”;知識分子“書籍非不熟讀,詩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應曉之事,問之輒不能答”。為此赫德提出以下改革方案:一、學習西方的長處;二、整頓財政;三、加強外交。結(jié)果大家當然知道——石沉大海!
事實上,后來大清興起的洋務運動,基本上沒有超出赫德的建議,他甚至有把中國建設成為亞洲經(jīng)濟大國的理想。而中國大員們面對赫德的建議,一概將之斥為“包藏禍心”。一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就是赫德的第一個尷尬:大清沒有把你當自己人。赫德雖然讓自己的兒子讀中國的經(jīng)書,參加中國的科舉,但是中國人仍然把他當外人。可能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在折子中寫上“局外”二字。
赫德的第二大尷尬是:作為一個英籍中國官員,如何在對英帝國和對大清帝國的忠誠之間保持平衡?他贏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同時則失掉了英政府的信任。1885年,英國政府因為欣賞赫德調(diào)停中法戰(zhàn)爭的外交能力,打算請他出任英國駐中國、朝鮮全權(quán)大使。這么光榮的任務,赫德竟拒絕了!不但如此,隨著列強在華爭奪權(quán)益的升級,赫德越來越對德、俄,甚至對英國的侵華政策表示不滿。倫敦外交部對他的表現(xiàn)表示擔憂,對他的愛國忠心也開始懷疑。中國有史家分析說:赫德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中國被瓜分了,統(tǒng)一的海關(guān)不復存在,赫德的經(jīng)濟利益將會受損。我覺得,持這種意見的人,有點小人之心。赫德固然在乎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他拒絕出任駐華大使,可能正是因為經(jīng)濟的原因,但是我們不能忽略赫德的從政理想,他的理想是把中國經(jīng)營為亞洲經(jīng)濟大國!再說了,列強瓜分中國,赫德完全可以混水摸魚。事實上,即使在赫德死后,他的繼任、同樣是英國人的安格聯(lián)也并沒有因為中國辛亥革命爆發(fā)產(chǎn)生的內(nèi)亂而中飽私囊。與當時一些中國官員比較起來,這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
即使赫德對大清的忠誠是有限的,但他至少是敬業(yè)的,這就夠了。從個人品德上來講,赫德除了貪錢,還貪權(quán)。他甚至想成為中國的海軍總司令,但李鴻章的幕僚薛福成出了一個餿主意,把赫德的夢想嚇跑了。薛福成對李鴻章說:赫德想當海軍老大,可以,但是“兵事非可遙制,須親赴海濱專司練兵,其總稅務司一職,則別舉人代之,赫德貪戀利權(quán),必不肯舍此而就彼也,則其議不罷而罷”。一句話,赫德要當海軍老大,就得把海關(guān)老大的位置辭去。赫德當然不愿合去海關(guān)這個高薪崗位,他的陰謀最后沒有得逞,海軍老大的位置順利地給了李鴻章。
赫德走到了一個大清官員所能走到的榮譽的最高峰:48年總稅務司任期內(nèi),清政府對他贊愛有加,不斷地加官晉爵——1864年赫德被授予按察使銜(三品);1869年被授予布政使銜(二品);1881年被授予頭品頂戴;1885年被授予雙龍二等第一寶星、花翎;1889年被授予三代正一品封典;1901年被封太子少保銜;1911年病故后,清政府追封赫德為太子太保!
在大清的鏡子中,赫德好歹是個好官員,在現(xiàn)代一些史學家眼中,赫德怎么著也是英國那邊兒的,跟我們不一撥兒;而在當時的英國人眼里,赫德好像又是咱這邊兒的。英國政府雖然給了他諸多名譽,但是他到死都沒有獲得他一直渴望的勛爵封號,最終以爵士地位懨懨而終,他一生擁有諸多財富,但是卻終生沒有歸宿感,他一生參與并經(jīng)歷了諸多軍國大事,但在他的日記里卻載滿了孤獨與凄涼。他生前尷尬,死后也尷尬!
編輯張君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