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銀
一入夏,天氣便炎熱起來,知了也整天在枝頭鼓噪,晚上坐在空調(diào)的屋里,身上被風吹得涼涼的,這時便想起兒時在鄉(xiāng)下的社場來。想起它,便讓人不由得想起那些親切而生動的日子。
鄉(xiāng)下的社場一般選在地勢較高,離村莊稍遠,交通便利,四周無障礙的空地。這些要求除了便于收割莊稼、便于搬運、便于排水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揚場時好找風向。沒有風,糧食中的草屑、雜質(zhì)便無法分離出去。在沒有空調(diào),沒有電風扇,沒有電燈,也沒有平頂房屋可上去的年代,這樣光光的社場,加上地勢迎風,自然就成了全村老少夏夜納涼的首選去處。經(jīng)過白日的酷熱折磨了一天的人們,在場上鋪上麥秸稈織成的稿薦,上面再鋪上高粱篾席子,仰面躺著,面對滿天繁星和浩瀚的月光,舒心異常。白天難耐的酷暑和辛勞都隨這夜風飄逝而去。
“風婆婆,放風來,大風不來小風來(小風不來大風來),莫把口袋扎起來……”悶熱難耐的時候,場上總有孩子們在嚷。越是沒有風,睡不著的孩子們喊得越兇,而此刻的大人們卻能容忍孩子們的喧囂,有時還鼓勵他們下點勁,“喊風”的聲音再放大一些。
往往,會有一絲涼風習習吹來,人們便四下里拽著鋪蓋找風向,一排排鋪得整齊的床鋪,便重新整合。無論從哪個方向飄來的一縷涼意,都讓這些赤身裸體的漢子們欣喜、興奮!
最苦的是家中的女性了。男人可成群結隊地來到場上,赤身裸體地享受縷縷夜風,而女人則只能呆在家里,頂多坐在門外的軟床上扇著芭蕉扇。為了全家人的一頓晚餐,她們每個晚上都要被汗水洗過幾遍。那時吃的是青一色的雜面饃饃和稀飯,有時能吃上一頓面條便是上等的飯食了。有的家庭早晚只喝稀飯,別的啥也沒有。但無論如何,只要能填飽肚子,剩下的就只有快樂了。
每天晚上,最早到場上的都是一群一群的孩子。在大人們未到之前,他們瘋跑追逐,做游戲。剛剛洗過的身上馬上又淌滿了汗水,等大人們到后,便又紛紛跳進黑乎乎的水塘里,扎上幾個猛子再爬上來。
社場上最吸引孩子們的,是那些走過南闖過北,又有些文化的人,他們用古今故事,迷倒一大群愛動的孩子們。像唐僧、沙僧、豬八戒、猴子精所遇的九九八十一難,像門閂、門鼻、門鐐條智斗妖婆的古,像白蛇愛許仙的故事,還有尼克松訪華見到中國爆米花時的驚訝等等。尤其是那些流傳于鄉(xiāng)間,發(fā)生在南山北湖,與村人、鄉(xiāng)鄰有關的神、鬼、人、妖的故事,讓人聽了既驚恐又興奮,而且感到親切。
其中說到,幾十年前莊上有個叫王老六的,長得高大威猛,是方圓百里有名的土匪。某一天,他們那幫土匪在壽縣、鳳臺交界一帶犯了事,官兵將其拿下并砍頭示眾,同時被殺的有幾十人。莊上有個賣糖果的生意人,背著布口袋在鳳臺城墻外看到了被高高吊起的王老六的頭顱,據(jù)說那人頭看到他后,兩眼使勁的眨巴三下。生意人心中有數(shù),當晚三更時分他摸到城墻上,從眾多的人頭中找到了那個朝他眨眼的,裝進布袋背著連夜返鄉(xiāng)。生意人一路上害怕極了,汗水和頭顱流出的血水順著他的脊背往下流。由于心里慌張又遇上是夜黑頭加陰天,生意人根本也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水,遇崗翻崗、遇溝撲溝,只管朝著東北方向沒命地狂奔。半路上他覺得背上的那個頭老是亂骨碌,嚇得頭毛都豎起來了,他邊走邊念叨:“老六啊,別嚇我,我?guī)慊丶摇@狭?,別嚇我,我……”那頭倒也聽話,聽過之后便不再動了。天亮的時候,生意人終于回到了村里。村里人給王老六買了口棺材,并請木匠師傅為他做了個木頭身體,將頭放在木人的脖子上,穿上新衣服后,葬在了莊東頭的松嶺。原來,那王老六生前雖作惡多端,但從不禍害村鄰,在家里始終都表現(xiàn)得很謙恭、很老實、也很懂禮,看不出他哪兒像個土匪,只是惡名在外罷了。而那生意人原本也很仗義,看到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同伴,客死他鄉(xiāng)、身首異處,心里挺不是滋味。所以才肯冒死去偷他的頭顱帶回家安葬。
那些故事現(xiàn)在想來是有些簡單、粗糙、零亂之嫌,但那時聽到的,要比什么小白兔、大灰狼之類的東西,地道得多、睿智得多、夠味得多!許多人家城里親戚的孩子,一到夏天就到村里來,一過就是一個暑假,開學了都舍不得走。我想這與當時“社場文化”的吸引是分不開的。
農(nóng)村的生活簡單而質(zhì)樸,孩子的生活則更單純。
白天,大人們在生產(chǎn)隊長的哨音催促下,一隊隊地下地干活去了。全村分為勞動力、婦女、青年三個組,有時還有科研組。根據(jù)各組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各組工作的內(nèi)容、性質(zhì)也不相同。而孩子們最大的愿望是能在天一亮就跑到社屋去搶一條牛放,搶著一條牛放,一天也能掙3分工。由于孩子多耕牛少,有時候不走后門還放不上牛咧!生產(chǎn)隊也有數(shù)量較少的驢、馬、騾子等牲口,它們被稱為“圓具”牲口,我想可能是因為蹄子呈圓形且不分叉的緣故吧。而這些牲口是萬萬不能讓孩子們靠近的,更不敢讓他們?nèi)シ帕?。它們性子一般都很剛烈,常常踢人,好尥蹶子,頭硬,小孩子根本拽不動它們。而那耕牛就不一樣,它們性格溫順、舒緩,整日里慢條斯理,如寬厚仁慈的長者一般。想怎么牽就怎么牽,想怎么騎就怎么騎,它們從不欺負小孩子。放牛的孩子們常常折柳枝編帽子戴在頭上,稱自己是“朝鮮軍”,在河灘上玩打仗,互相抓稀泥做子彈。打得激烈的時候雙方參戰(zhàn)人員的鼻子、眼睛都被稀泥糊?。粚嵲诳床灰娏?,跳進水里洗洗,然后上岸再戰(zhàn)。最得意的時候是中午、晚上,等所有牛都吃飽了,到了收工的時間,孩子們紛紛爬上牛背,坐在像方桌一樣的牛背上,戴著“朝鮮帽”,甩著鞭花,唱著隨心所欲的歌,晃晃悠悠地往家去。看看那長長的牛隊,總讓人覺著有那么一種從戰(zhàn)場上凱旋而歸的神氣勁兒。
搶不到牲口的孩子只能靠割草來為家里掙點工分了。每天傍晚在社屋旁的水塘邊,總有長長一排的青草堆在溝里泡著,天快黑了大人們收工了,飼養(yǎng)員才開始用大秤稱青草。能走上后門的一般先稱,且草筐從溝里抬上來馬上就稱,筐里的水流得嘩嘩的。走不上后門的就不行,必須讓草筐在地上放一會,待水快流盡了才給稱。能掙幾分工的孩子,回家后大人當然很高興,但若真的不愿干也沒什么,很少有大人逼著孩子去割草、放牛掙工分。這些活計主要是孩子自己想干,人多成瘋,成群結隊干什么都快活,根本就沒有苦和累的感覺。真正酷熱難耐的時候,村里所有活計都放在早晚做,孩子們便整天泡在水塘里洗澡。
那時候,農(nóng)村七八歲以上的孩子全會鳧水。在好幾米深的大塘里,上面的水皮被曬得很熱,甚至燙人,下面的水則清涼清涼的。有時全村二三十、三四十個孩子集中在大塘里比賽,比扎猛子時間長、比誰扎得遠、比鳧水速度快。最高級的是比扎猛子抓塘泥,抓塘泥是一般孩子很難做到的。在5米深的塘里大多數(shù)人只能扎到一半就憋不住氣了,只得趕緊返回水面。而能一猛子扎下去抓上一把塘底的稀泥上來的,那才叫過勁,才叫厲害。
抓塘泥的過程讓人體驗著多種感受。首先從被曬熱的水皮向下,到溫水,再到?jīng)鏊?,最后到更涼的塘底,那感覺真叫爽得過癮。但在潛入水底的瞬間,在那冰涼冰涼的水里,除了刺激以外,還會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一種在陌生環(huán)境里的孤獨和緊張。在那極其興奮而緊張的幾秒鐘過后,自豪感便立即涌上心頭。抓上來的塘泥自然舍不得扔掉,都抹在自己或伙伴的臉上、頭上,抹得烏黑。與其說是為了感受塘底稀泥的涼意,倒不如說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
當然,夏天孩子們的樂趣還有許多。比如在竹竿頭卷上一層一層的蜘蛛網(wǎng),或直接用面筋粘在竹竿上,去粘滿樹鳴叫的知了,去粘落在辣椒、瓜果秧上、小樹枝上休息的各式各樣的蜻蜓,還有到屋檐下掏麻雀,去田埂上掏黃鱔,用麻紗布捉蝦,捉青蛙喂鴨子等等。每一項活動都充滿樂趣,充滿智慧,也講究技巧和方法。一旦迷上某件事,幾個伙伴一干就是許多日,樂此不疲。
無論白天瘋到哪去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孩子們便紛紛帶著鋪蓋或三五成群,或由大人帶著來到場上,一天中最有樂趣的時刻便又開始了。
今天,空調(diào)的涼氣讓人能夠很舒心地度過炎炎夏季,讓人迷戀四四方方的房間。而我卻常常想起三十年前那陣陣自然的風,以及那烙入心扉的人和事。尤其在夏夜。
一陣風,飄到了社場上。飄到那個繁星滿天、皓月當空的夏夜;飄到那個令人懷想、輕松和諧、無憂無慮的年代……
責任編輯趙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