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 牛桂俠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每位中學生,一學年要背誦的文字大約是6000至8000字左右,整個中學階段,共要求背誦課文100至120篇(段),約36000至48000字。還不包括記憶、背誦一些課外的名作及其他科目要背誦的內容。有些同學害怕背誦,甚至“談背色變”,認為自己沒有背誦的細胞。其實,人人都有背誦的天賦條件,只是大腦的記憶功能遠沒有被充分利用罷了。那么,怎樣提高背書的效率呢?
一、認識背誦的原理
從閱讀心理學的角度看,背誦的過程,不僅僅是從“開卷讀數遍”到“掩書背數遍”的過程。由“閱讀”到“背誦”,包括三個階段:1.“識記階段”——經過多次的閱讀,達到熟悉(注意熟悉的要求)與記住的目的;2.“保持階段”——指記憶的材料在腦袋中的儲存;3.“再現階段”——包括在一段時間后重讀原來的需要記憶的材料和回憶原來的材料兩點。三個階段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認識到這一原理,我們在背書的時候就會克服盲目性,注重科學性,從而提高復習背誦的效率。
二、注意熟讀的“熟”與背誦的“誦”
不少人背書,只是機械地將書面語言變?yōu)橛新曊Z言,只重“讀”,不重“熟”,只重“背”,不重“誦”。這樣識記,效率往往不高。熟讀,不但要求讀到熟練的程度,而且要求熟悉背誦材料的內容、結構、脈絡,理解背誦材料,達到如數家珍的程度。革命老人徐特立背書,就很注重這一點。他說:“這讀了書上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以后,就閉著眼睛想:‘這兒告訴了我一些什么知識呢?弄懂了,再讀下去。這樣,讀一本,牢牢記住。”熟讀,不但包含機械記憶,而且包含理解記憶。背誦,則要求從“背”轉化為“誦”。毛澤東同志背書,就是這樣做的。別人請教他背書的方法時,他介紹說:“我采取‘高聲朗讀和‘密詠恬吟相結合的方法。每讀一文,總是反復誦讀、吟詠,用心領會它的意義、氣勢、節(jié)奏和韻味?!?/p>
三、理清思路,分合相間
文有文的思想,詩有詩的思路。思路是背誦的導線,把握住它,背誦才不至于發(fā)生章節(jié)的漏背、亂背的現象,同時,也有助于促進與鞏固記憶。試以背誦朱自清的《春》為例,我們應記住“盼春”—“描春”—“頌春”這一思路,以此為背誦《春》的導線。并按這一思路的層次,分段背誦,熟一段,進一段,步步為營,逐段推進。這樣很快就能背誦全篇。
四、心專、腦思、手動
積前人背書之經驗,無不強調要“心意專一”,切忌“浮躁”,目在書面心在外,口念音節(jié),心猿意馬,這樣是無多大收益的。有位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專心背誦兩遍,勝過心不在焉地背誦十遍。“腦思”,說的是邊背邊思考下文,邊記住易錯、易漏的地方。大文豪郭沫若背書,就很注意這一點。他說:“背書中的思考與瞻前顧后很重要。”“手動”是說邊背誦,邊試著默寫(一般是指成誦之后進行),把語言信息還原于文字,一方面可以促進“心?!迸c“腦思”,另一方面又可以記錄背誦效果,以便查對,補缺。橋梁學專家茅以升小時背書,就是用這種方法,他邊背邊默,一個暑假,居然背熟了上百首古詩、十幾篇古文。
五、注意階段性的重背
記憶的保存,是有前深后淺的識記規(guī)律的。它有漸忘性——原來儲存于大腦的信息,會受新輸入的信息的影響,加以時間推移,漸忘率便會越高。根據科學實驗證明,階段性地保持識記材料的重現次數,有助于加深記憶。一般是第一次,最多隔七天,以后每次隔三、四天,就要重現一次記憶內容,經數次重現,印象就會很深。這也就是“學而時習之”可以使人“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