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富
人們喜歡用“氣息”一詞來評價文章,比如鄉(xiāng)土氣息、青春氣息、生活氣息、時代氣息等。其實我們寫的作文,還應有一種人文氣息。文章的人文氣息是靠歷史文化的積淀和情感精神的內(nèi)蘊散發(fā)出來的。
現(xiàn)在不少作文,講究的僅是詞藻和技巧手法之類,讓人感到平淡無味,它們?nèi)鄙俚那∏∈侨宋臍庀?。比如,有位同學去了紹興沈園,他在文中以游蹤為線索,寫了園內(nèi)的曲徑、亭臺、垂柳、翠竹等,對戲臺上越劇演員的表演和臺下觀眾的反應寫得倒也生動,但對于南宋詩人陸游卻只是一筆帶過。我們知道,沈園之所以聞名,不是因為它的園林藝術,而在于它是陸游這位愛國詩人一段凄婉愛情的見證,是那首千古絕唱的《釵頭鳳》的誕生地。如果這位同學能夠了解沈園的淵源和陸游的人生,就不會把沈園僅當作一般的園林來看待了,一定會情思盈懷,心有所動。一個對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的人,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就會有一種人文氣息。
豐富的知識也能帶來文章的人文氣息。早春賞梅是件雅事,有位女孩子就此寫了一文,開始,她只是用“如雪似云”、“嬌艷無比”、“暗香浮動” 這些詞語來形容梅花,整篇文章顯得空泛。我讓她結合游園所見,再到網(wǎng)上搜查一下有關梅的資料,結果,她對梅中珍品如“人面桃”、“朱砂梅”、“綠梅”、“紅縐”,對梅花造型如“龍游型”、“垂掛型”等,對所謂“賞梅四貴”的審美標準都有所知曉,她再把這些知識揉入文中,寫了一篇既有知識性,又有人文氣息的《虞山梅韻》,很快就被一家報紙采用了??鬃咏趟牡茏印岸嘧R于鳥獸草木之名”,蘇軾也說“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也許我們不可能準備好所有的知識以備寫作之用,但平時寫作,完全可以根據(jù)需要搜尋有關資料,邊學邊用,來一個現(xiàn)躉現(xiàn)賣,把寫作的過程變成學習積累的過程,變成研究的過程。
有時候,大家寫的是同樣的東西,有的很有人文氣息,有的則不然。這就是個體的差異。凡是熱愛生活、憫惜生命、關注心靈、尊重歷史、想象豐富、情感細膩的人便會養(yǎng)成一種人文情懷,寫出的文章就會有濃郁的人文氣息。請看下面的兩句話:
走在古巷里,看見的是老屋的飛檐翹角和院墻上虬勁茂盛的青藤。
走在古巷里,那老屋的飛檐翹角是哪個朝代不屈靈魂的張揚?院墻上的青藤又是哪一位古詩人的生命化為綠色的詩行,從歷史的深處延伸到今天?
前句只是寫了客觀之景,而后一句則含有一種飄逸的思古幽情和濃郁的人文氣息。把“飛檐翹角”想象為“張揚”的“不屈靈魂”,把“院墻”上的青藤想象為“綠色的詩行”,可謂“妙合無痕”。作者由物及人,由古及今,從心靈生發(fā)出的縷縷遐想、絲絲情思彌漫著人文氣息,這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的氣息、心靈的氣息??!
富有書卷氣的語言也是構成人文氣息的重要元素。有位同學在作文里寫道:
走進庭院,中央便是一個水池,池子并不大,水很清,池中有十幾條魚,還有四五朵荷花,它們?yōu)檫@幽靜清新的環(huán)境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如把這個句子改為:
走進庭院,中央便是一方水池,池子并不大,水很清,池中有十幾尾魚,還有四五莖荷花,它們?yōu)檫@幽靜清新的環(huán)境平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一方水池”點出了水池并不大,以及它的大體形狀;把“條”改成“尾”,這魚似乎就有了動感,因為魚尾總是不停地在擺動;把“朵”改成“莖”,使荷花有了直立之感,有了搖曳之姿;把“添”改成“平添”,雖只加了一個“平”字,卻突出了“添”的自然隨意。改動的雖只是幾個字,語言就增添了表現(xiàn)力,文章就有了一種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