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白
改革開放30年,“70后”的親歷,“80后”的接班,“90后”的宏揚,讓人們對這三代中國青年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也對未來中華的崛起充滿了希望。
改革開放30年,出生于70年代至90年代的年輕人被人們以出生年代為標志,分別貼上了“70后”、“80后”、“90后”的時代標簽。同為“青年,同樣見證了改革開放30年,三代人卻在人生觀、價值觀、求學目的、性情脾氣、生活方式、對社會的理解、對感情的態(tài)度、對物質(zhì)的追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三代年輕人從參加高考,步入象牙塔生活到走出象牙塔,一直是社會的關注焦點,在改革中屢屢成為談論的話題。
“70后”: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
“70后”是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成長的一代?!?0后”沒有經(jīng)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無法想象忍饑挨餓的艱辛;沒有經(jīng)歷過“文革”,不能體會動亂帶來的遺憾;沒有經(jīng)歷過上山下鄉(xiāng)的變革,卻深刻體會到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壓力。
“70后”受益于恢復高考的政策,高考在他們許多人出生的年份開始解凍。他們渴望多彩的童年生活,卻由于當時素質(zhì)教育還沒被提倡,減負政策還未被提出,“70后”這代學生只能在書山題海中苦苦掙扎;“70后”渴望豐富的學生生涯,卻因為當時分數(shù)是決定學生命運的主要指標,他們不可避免地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片面強調(diào)升學率,造成的這代學生體質(zhì)下降、學生負擔沉重等一系列問題,也浮現(xiàn)出來?!?0后”的高考之路是你上我下的殘酷競爭,大學錄取率不算高,而進入大學的一批,往往都有不錯的境遇。
2008年,改革開放30年,“70后”一代三十而立,他們多數(shù)已在各行各業(yè)有了自己的建樹。據(jù)一項人力資源調(diào)查顯示,“70后”一代肯鉆研,踏實,面對未知不確定的情形,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他們不守舊,商業(yè)意識強,學習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值得稱贊,抗壓性很強,有責任心和榮譽感?!?0后”正成為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
“80后”:在呵護與批評中抗壓成長
“80后”是飽受爭議的一代?!蔼毶优薄ⅰ靶』实邸钡劝H參半的稱呼一直伴隨他們成長。他們是切實經(jīng)歷高考變革的一代。教改、擴招的施行,他們都是受到直接影響的第一批學子。當越來越多的80后學子欣喜地接過錄取通知書步入象牙塔,誰都很難權衡高錄取率和接踵而至的高就業(yè)壓力帶來的利與弊。甚至某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學子,在衡量了大學高昂的學費和不容樂觀的就業(yè)形勢后,毅然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當學歷在找工求職過程中依然扮演著“敲門磚”的作用,那么越來越多人為拿文憑而讀書的動機也就是形勢所逼。本科讀完考研,殊不知碩士研究生讀完后工作照樣難找,接著讀博?誰也無法預料追求高學歷所喪失的機會成本。
“80后”象牙塔生活是社會爭議的焦點。因大學校園的不正之風引發(fā)的討論隨處可見;“是人才還是庸才”的議論比比皆是;“女大學生作二奶三陪”的新聞接二連三;大學生校外同居、逃課、退學的報道接連不斷;“享樂主義”、“不知感恩”的批評層出不窮;“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的呼聲不絕于耳;畢業(yè)生的工資標準一降再降……2005年9月,中青院青年發(fā)展研究院對當代中國大學生公眾形象調(diào)查顯示:大學生在公眾中的形象已經(jīng)跌到20年的最低點。對“80后”大學生的群體批評影響了人們對這一群體的判斷,基于負面消息得出“80后的大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在下降”的結論有失公允。我們不能忽略“80后”的成長:步入大學后,他們不再掰著手指頭數(shù)回家的日子;融入社會后,他們知道“社會不相信眼淚”,學會了獨立生活;遇到困難時,他們不再條件反射地向父母求助,而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為事業(yè)打拼時,他們認真思考人生目標,理性選擇人生道路。經(jīng)過大學和社會的洗禮后,懵懂的“80后”人格更完善,性格更成熟,他們學會了站在全局考慮問題,日漸成長為可以承擔起社會責任的個體,一步步完成人生蛻變。
“80后”不僅沒有了上大學免費和國家分配工作的待遇,還要背負著巨大的就業(yè)壓力,為了找到一份工作必須頂著驕陽、不顧勞累地奔波于各個招聘會場,盡管屢屢受挫,卻沒有一蹶不振,擦干眼淚,從頭再來。在無數(shù)次失敗中,每個人的心都逐漸變得堅強。經(jīng)歷找工作的酸甜苦辣,讓“80后”一代多了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然。
“90后”:期待繼續(xù)創(chuàng)造輝煌
在殘垣斷壁中搶救同學生命,在倒塌屋舍中挖掘親友,在衛(wèi)生站里踴躍獻血,在紅十字組織捐錢捐物……在“5·12”汶川大地震中,“90后”青少年的身影無處不在,讓原本因為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像“70后”和“80后”那樣磨礪而對他們心存猶疑的人們耳目一新,從而對他們有了全新的認識。
2008年,“90后”第一代學子參加了高考。2008年的秋天,他們步入了象牙塔。人們關注的焦點也從80后的“驕”、“嬌”轉(zhuǎn)移到了“90后”的鮮明性格,從對“90后”的批判轉(zhuǎn)移到對“90后”標新立異的爭議。第一批“90后”大學生中,很多人不再要家長送,少了與父母道別的眼淚,多了些個性的釋放?!?0后”一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追求獨立又不乏團隊精神,他們很快融入新的大學環(huán)境?!?0后”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摒棄了怯懦,顯示出來巨大的勇氣,大學因為他們的加入更加生機勃勃。90初的一代,敢于挑戰(zhàn)自我,骨子里有股不服輸?shù)木?。這一代人正等待考驗,期待肯定。這讓他們“60后”的父母們大為驚異的同時深感欣慰。
改革開放30年,“70后”的親歷,“80后”的接班,“90后”的宏揚,讓人們對這三代中國青年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也對未來中華的崛起充滿了希望,人們拭目以待他們創(chuàng)造輝煌!
小貼士:
青年的劃分標準
一、我國青年年齡劃分
1、共青團:共青團章程第一條對團員的年齡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年齡在14周歲以上,28周歲以下的中國青年,承認團的章程,愿意參加團組織并在其中積極工作、執(zhí)行團的決議和按期交納團費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
2、國家統(tǒng)計局:對青少年的劃分是0歲至14歲。對老年人的劃分標準有兩個,分別是60歲以上,65歲以上,但是對青年年齡段沒有劃分。
3、杰出青年:以國內(nèi)非常權威的十大杰出青年評選來看,參評年齡段一般是18歲至40歲。比如,2008年評出的第十八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中,有兩位是1968年出生的,今年正好40歲。從各省市來看,對“十大杰出青年”的年齡上限更是各不相同,陜西省是39歲,江蘇省是45歲,武漢市是45歲,深圳市是40歲。
二、國際上的“青年”標準
1、聯(lián)合國:曾在一份文件中把14歲至25歲的人稱為 “青年人口”。
2、世界衛(wèi)生組織:44歲以下的人被列為青年;45~59歲的人被列為中年;60~74歲的人為較老年(漸近老年);75~89歲的人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