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官員公選,從1985年寧波公開選拔5名局級領導起步,迄今已走過23個年頭。這個制度邁出過令人擊節(jié)的大步,但最近幾年的表現(xiàn),卻漸漸有些波瀾不驚。
事物關注不再,一般是兩方面原因。一是這個事物已發(fā)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制度化和正?;?成為常態(tài)的新聞就不是新聞了;另一個原因,則是由于事物發(fā)展低于人們的期望值導致的失望心理,從而“用腳投票”。
對中國官員公選來說,顯然還遠遠沒到達第一種境界。之所以出現(xiàn)某種疲態(tài),說明其制度上存在“天花板”,制約了其成長。
而2008年,成為打破這個“天花板”的關鍵性節(jié)點。當官員公選升級2008版以驚艷之姿重裝上陣、刷新傳統(tǒng)政治形象、重奪大眾眼球時,打開這一制度密匣的關鍵性密碼也一一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關鍵密碼之一:直播
2008公選,最為奪目之處,是采用電視直播。
以往的官員公選,也不乏公示和宣傳,然而傳統(tǒng)平面媒體公文性的表述,無法呈現(xiàn)出鮮活立體的個體,參選人員的形象對社會大眾而言,仍然模糊而遙遠;選拔的過程也始終在封閉的會議室中進行。因此,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什么人參選,選出什么樣的人,都與我無關。
而電視直播改變了這種狀況,它以一種最直觀最現(xiàn)場的方式,將參選人員的表現(xiàn)完全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2008年,中國民眾第一次能在鏡頭前,用一種檢閱的目光,審視備選“公仆”們的表現(xiàn),并在心里打出分數(shù)。
因此,不論是在南京、貴陽這樣的省會城市,還是在嘉興、碭山這樣的普通市縣,公選的直播都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收視率,成為當?shù)孛癖娊蚪驑返赖脑掝}。
或鎮(zhèn)定、或機智、或局促、或焦灼,不管是出彩還是露怯,不論是得分還是失分,看到公眾眼里的,是鮮明生動的表情;印在公眾腦海的,是一個個具體的個體形象,而不只是一頂頂官帽?!霸瓉?領導也是人”,傳統(tǒng)精英政治的神秘感被戳破,現(xiàn)代平民政治得以張揚。
當候選人在攝像機前發(fā)表演講的時候,他知道他面對的不只是場內的領導和評委,還有會場外成千上萬的當?shù)孛癖?;他的承諾也就不只是對場內的評委所作,也是對廣大民眾作出的。這樣的開放性不僅加劇了現(xiàn)場的競爭性,日后也將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和動力。“我們是在電視上發(fā)表過承諾的,要是不能兌現(xiàn)諾言,是要挨老百姓罵的。”貴陽公選的一名勝出者說。
臺上10分鐘,臺下10年功。當然,現(xiàn)在的官員公選是一套復雜的組合拳,電視演講答辯只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許并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但是,直播形式本身就是一種公共行政能力的考察和操練,與媒體溝通的技巧,已越來越成為當代領導干部的一門必修課。
“盡管電視上表現(xiàn)最好的人不一定能最后入選,但讓想任職的人站到了前臺來表達、展示,而不是僅僅在后臺活動,這是很大的進步。任命結果出來后,老百姓心里起碼有點數(shù)—這個人是憑本事還是憑關系上來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周澤說。
將官員選拔的過程通過電視直播出來,公選就不再只是黨委政府一家的事;而是以公選活動為中心,形成了一種社會公眾、權力機關和社會媒體相互作用的關系;人民的民主權利,亦在這一刻散發(fā)光輝。
關鍵密碼之二:一把手
貴陽的公推競崗電視直播,當天出現(xiàn)在了央視的熒屏上,這被稱為“破天荒”的一次。之所以關注空前,是因為其公選的對象是區(qū)(縣)級的一把手—黨委書記,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還是第一次。
過去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的公推直選,因級別和地域的限制,對一般公眾的吸引力不夠;向上走,又往往以部門副職居多,讓人感覺不痛不癢、不夠勁道。2008年公選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對更高級別的一把手進行公開選拔的破冰,直擊權力的核心。南京拿出政府所有局級一把手崗位進行公推公選,使人為之一振;貴陽公推競崗4名縣(區(qū))委書記之職,更是令各方人士競折腰。
中國自古就有“郡縣治則天下安”之說。在新的歷史時期,縣域地區(qū)是社會發(fā)展的關鍵點,也是利益爭奪的交匯點,因此成為社會矛盾的集中地。近年來,一些地方由于社會治理能力薄弱,屢屢導致性質嚴重的群體性事件發(fā)生,凸顯基層治理之危。貴陽公推競崗前后發(fā)生的甕安事件和孟連事件,就是相當?shù)湫偷睦?。這與當?shù)刂髡咂饺詹荒堋吧浦巍薄⑴R事又處置不當,難脫干系。
并且,在現(xiàn)實政治生態(tài)下,縣(區(qū))委書記不僅身系政權安危,自身也是高危?!翱h委書記成腐敗高發(fā)”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當前的反腐難題。對這樣“千鈞系于一發(fā)”的崗位,從源頭上把好進口,無疑是一個良策。貴陽公選的主導者、貴陽市委書記李軍就直言:“我們開展公推競崗和公開選拔,就是絕不讓那些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的人進到領導崗位,絕不讓那些庸官、昏官、懶官進入領導崗位?!?/p>
而公開選拔干部一旦從點綴變成主流,成為官員晉升的主通道,將會極大地改善官場現(xiàn)有生態(tài)。在南京公選中脫穎而出的藥監(jiān)局局長胡萬進感言:“(公選使)跑官成本大大增加。要想晉升,應該更多考慮的是怎么做好工作,完善自己,而不是花費大把時間與精力搞好人際關系?!边@樣,必將對官員形成一種新的壓力與導向:從“謀人”到“謀事”,從“跑官”到“為民”。
公選電視直播向公眾敞開了大門,一把手加入則為這一制度打開了上升的空間,昭示官員公選未來的發(fā)展,孕育著無限可能??h(區(qū))黨委一把手都能公選,還有什么崗位不能公選?所有部門都來公選了,沒有例外,就成了制度。
關鍵密碼之三:氣候
南京、貴陽的新鮮還讓人回味,近段時期,廣西、浙江、河南、青島等地又向全國廣發(fā)“英雄帖”。一項往日略顯疲態(tài)的制度,為何在今年突然發(fā)力?
2008年,對于中國政治氣候來說,是個暖春。神州大地,政改之風勁吹。汪洋在廣東、薄熙來在重慶、張春賢在湖南、仇和在昆明,先后掀起聲勢浩大的解放思想大討論,為下一步的改革造勢;而改革開放排頭兵深圳出臺了近期改革綱要,其醞釀中的多項重大改革,讓人興奮不已。
地方政改風起,風源是中央的政策。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民主”一詞在十七大報告中出現(xiàn)了60多次。胡錦濤強調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
中央的支持和動員,是地方政改最大的源動力。而公選為何成為改革者們不約而同的選擇?通過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中國發(fā)展民主的現(xiàn)實道路;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擴大黨內民主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在十七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干部人事改革的八字方針:民主、公開、競爭、擇優(yōu),《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也對公開選拔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因此,以公選破政改之題,是在既有制度基礎上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符合中央精神,在更高層次上擴大民主,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政治風險。
也正因為如此,當“縣委書記海選”被一些媒體熱炒時,作為當事者的貴陽,卻再三“降溫”,強調這是選拔,不是選舉,更不是“直選”和“海選”。這并非是謹慎使然。從制度層面觀察,這次的創(chuàng)新并不是對原有制度框架的“脫胎換骨”,而是一個優(yōu)化重組的過程。其公選的5大環(huán)節(jié)(民主推薦、駐點調研、演講答辯、民主測評、能力測評),都是以往的常規(guī)武器;最后的一錘定音,也還是常委會討論、全委會投票決定,黨管干部。
因此,有學者認為這是“量的突破大于質的突破”。中央黨校的王貴秀教授更直言不諱地指出:“(公開選拔)增加領導干部的選擇范圍當然是好的,這是一種新的探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老百姓并沒有發(fā)言權,只不過是能夠有發(fā)言權的官員多了一些而已。”并且,就目前公選本身的實踐,從全國來看還顯得單薄,更像是地方主政者的“個人行為”,離最終制度的建立相去甚遠。
然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本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以積跬步而至千里。并且,中國改革的基本模式就是,地方試驗取得成功,獲得中央認可,成為全國性的政策、法律。官員公選也正是從地方的零星實踐匯集,上升為正式的制度的。因此,我們樂觀地期待,改革者以他們的勇氣和智慧,用地方的突破推進全國的制度變革,在更高的層面上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
(摘自《廉政瞭望》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