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九段 菜九愚
楚漢兩軍的對壘中,楚占壓倒性優(yōu)勢,幾次都差點將劉邦拿住,但最終都沒能拿住。其中有一次,季布的異父兄弟丁公已經(jīng)將劉邦拿下了,但因劉邦說了幾句軟話,又將其放了。劉邦戰(zhàn)勝后,丁公前來討賞,不料卻被劉邦下令處死。
劉邦為王后,大封有功之人,為何單單對了公一反常態(tài)呢?《季布欒布列傳》中載:“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彼鞌囟」?,“使后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對此,后人論者甚眾,但都取了劉邦言論的一個方面,而忽略了其中鮮為人知的隱情。
當時,劉項二人為了得天下拼得你死我活,使項王失天下,對劉邦來說豈不是件天大的好事?為什么非得殺了丁公才能解氣解恨?
這個隱情就是,劉項二人既是生死對頭,又是結(jié)義兄弟,在不共戴天的同時,還惺惺相惜。而丁公前來討賞之時,正是劉邦念及項羽好處的時候,這個當年放了劉邦一馬的丁公,正好撞到劉邦因懷舊而起的怒氣上,于是尚方寶劍一揮,丁公就莫名其妙地丟了性命。
在后人的定論中,劉邦、項羽因爭天下而成生死對頭,但這并非是二人關(guān)系的全部。他們還有兄弟、戰(zhàn)友之情,且同為當時最具實力的軍事家,有惺惺相惜之情。怎奈既然是一時瑜亮,就難免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慨。于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兩人聯(lián)袂上演了一出激越千古的愛恨情仇大戲。
張耳、陳馀為刎頸交,在同一時段,這層關(guān)系在劉項之間也存在。劉項兩人初識時,劉的年紀大出項羽一倍,他們聯(lián)手擊秦,無堅不摧,捷報頻傳。他們與黥布一起成為楚國的尖利爪牙,項梁正是在這幾個人不在身邊時,被秦軍偷襲身亡的。當時,如果劉項二人能封鎖項梁戰(zhàn)死的消息,揮軍痛擊章邯,無疑會加速秦滅亡的進程。但歷史看容假設(shè),兩個蓋世之才開始尋求新的依靠。這時楚懷王挺身而出,成了二人及楚地其他將領(lǐng)的主心骨。劉項二人在楚懷王治下結(jié)為兄弟,一為沛公,一為魯公,地位基本上平等,關(guān)系非常融洽。
到了項羽取得了楚上將軍及諸侯上將軍之后,原先的兄弟關(guān)系便淡出了。所以,在鴻門宴中,劉邦也沒好意思提這層兄弟關(guān)系,之后也一直沒提,因為劉邦出關(guān)討伐項羽也不是什么理直氣壯的事。而項羽沒提此事,是因為此前取消劉邦王關(guān)中的權(quán)利也不是做兄弟應該做的。如果不是項羽抓住了劉邦老爹要烹要剮,想來劉邦也不會主動揭開這層關(guān)系,我們后人也就無從知道這個秘密。而知道了這層關(guān)系,對劉項沖突也會多一層理解。項羽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這個關(guān)系或多或少也會起一定的作用。以項羽的智慧,他也不會不知道,日后能對他構(gòu)成威脅的,只有劉邦。但以其勢其情,殺劉不妥也不忍,兩全之策就是讓劉邦到一個對自己不會造成危害的地方,項羽找的這個地方就是先前被劉邦占領(lǐng)的巴蜀之地,只要以三秦軍攔住劉邦的出川之路,就可以萬事大吉了。但天要亡項羽,劉邦到底還是逃出川中,占領(lǐng)三秦,并繼續(xù)覬覦天下之爭。
為天下者不顧家。劉邦定三秦后,向東爭天下。而此時他的父親、老婆、孩子還都在彭城一帶項羽的掌握之中。但項羽此前一直沒對劉的家屬采取任何管制措施,直到劉邦打下彭城,項羽反攻倒算成功,才將劉邦的老爹、老婆實施監(jiān)押。而在我們后人看來,這種監(jiān)押只是失去人身自由的軟禁,沒受太大的苦,監(jiān)管期間,審食其作為劉的家臣還能在旁照料。
由此也可以推斷出為什么項羽在戰(zhàn)場上不對劉死死相逼的大致心態(tài)了。而那個放跑劉邦的丁公,事后似乎也沒受到項羽的追究,應該也是出于這個道理??梢栽O(shè)想一下當時的情景,丁公回來銷差時,說沒能抓到劉邦,讓他給跑了。項羽會怎么樣呢?可能就大手一揮,讓他下去。在項羽看來,真正抓到劉邦也不好辦,所以不如順其自然。
如果我們認可劉、項的兄弟關(guān)系,那么這兩人之間的爭斗就純屬兄弟對掐。即使是好兄弟,一旦對掐起來,也會一點兄弟情義不講。如果有哪一方要講點兄弟情義,那一定是占上風的一方。因為他有這個資本,他有力量操縱這個掐的力度與時間長短,于是,他可以在掐的時候少使點勁。而弱的一方則不然,一定會全力以赴。在我們看來,劉與項的關(guān)系很不對稱,項強劉弱,項放過劉的次數(shù)肯定多過劉放過項。這可能是力量對比造成的。被指認數(shù)度放過劉邦的項羽屬于勢力超強者,而占優(yōu)勢者總會顯得大度一點。而劉邦就沒有這種好心情了。《史記索隱》引《三輔故事》曰:“楚漢相距于京索間六年,身被大創(chuàng)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边@個記載當然也只是一種傳聞,并不一定真實。但可以肯定,劉邦在與項羽的對敵中吃足了苦頭,而每吃一次苦頭都只會增加他對項羽的怨恨。所以輪到項羽落敗逃跑時,劉邦一發(fā)覺就派了灌嬰帶五千精騎追趕,并放出話來,得項王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但劉邦對項羽的感情也不盡然全是怨毒?!俄椨鸨炯o》載:“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fā)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氏。”
《汲鄭列傳》記有這樣的事:“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币簿褪钦f,劉邦將歸順了的項羽部下全都改稱項羽的名字,并全都封了官。這種做法到底是為了紀念項羽,還是凌辱項羽?可能兼而有之??傊?,劉邦是個愛才之人,項羽這個小兄弟才氣比他高得多,劉對項愛恨交并也非常正常。因為不如項羽,所以要折辱他;因為曾經(jīng)是好兄弟,所以要紀念他。但這個記載可能也是傳說之一種,并不那么靠得住。聯(lián)系到劉邦聽說韓信的死訊后且喜且憐的表現(xiàn),其對項羽之死也應該有類似的心情,既高興看到項羽的死,又表現(xiàn)出真切的惋惜,并且一點都不矛盾。
胡致堂的話非常有助于我們理解劉邦項羽的不世情緣:“智伸力屈之跡既已消散,無事則追念當時,杖劍并起,相與圖秦,兄弟約言,輔車敦好,慨然有動于中而不遏者?!毕駝钸@樣經(jīng)過激越殺伐而有天下者,緬懷自己一生走過的路,為其驚心動魄處而感嘆唏噓不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何況劉邦總體上是個公私分明的人,分封功臣時,以滅秦為首功,滅楚次之。因為滅秦總體上是為天下,而滅楚總難脫為一人之私。那么,項羽在滅秦戰(zhàn)事中的蓋世奇功,正是非常值得緬懷的。如果加上兩人原本交好,同功一體,這種緬懷之情更是如滔滔江水,一瀉如注,正是“慨然有動于中而不遏者”。
劉邦是個真性人,所以“誅則誅之,哭則哭之”,沒什么不可以;“誅則誅之”,念則念之,更是人之常情。于是我們可以更好地檢討丁公之死,事有湊巧,他前來討賞之時,正巧趕上劉邦無事追念之時,他會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皇帝一發(fā)怒,可憐的丁公就不明不白地死于非命。丁先生死得不明不白,后人也因此弄得一頭霧水,引發(fā)了無數(shù)口水大戰(zhàn)。
編輯趙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