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上的希望》耐人尋味
上海王君
第7期的“封面”主題不錯,圖片選得很合適,兒童可愛的形象具有“希望”的象征意義。
汶川大地震,山崩地裂,震撼世界,更深刻地震撼心靈。在淚涌心痛的捐助之后,絕大多數(shù)人開始深刻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從而更加正視、珍惜生命。
救災(zāi)、恢復(fù)、重建正在進行中,人們極為關(guān)注,而人們的震后的探索、“新生”也在進行中,《廢墟上的希望》具有耐人尋味的啟示。
一定意義上,汶川地震這一突發(fā)事件空前公開、透明、適時、真實而充滿人性光輝的報道,也把對外傳播推上一個新的起點。
讀雜志有感
北京王兆昆
《今日中國》肩負(fù)著中國對外宣傳的重任,可以說是一份難得的“兩棲刊物”。貴刊在眾多期刊中位置之特殊,責(zé)任之重大,由此可見一斑。貴刊第7期雜志,讀罷掩卷,頗有感想。本期雜志選題呼應(yīng)當(dāng)前中國的抗震救災(zāi),封面故事選擇得恰當(dāng)?shù)轿?,信息量也很充分,另外,貴刊還及時報道了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來大陸訪問的諸多細(xì)節(jié),扣合兩岸關(guān)系最新進展,加上對兩岸海協(xié)會、海基會恢復(fù)會談的報道,令讀者耳目一新,捕捉到很多時事新聞,十分受益。
貴刊總體文章信息量大,概括性強,1df93c535cf3d66f60034a47e7ac53690bfc3180070c0cbec6df6c02df94e165周到細(xì)致,但在層面處理上略欠策劃,如果能夠更精心地策劃就更完美了。
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蘭州劉文飛
《今日中國》雜志第6期的“汶川地震”報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