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肩周炎;針刺治療;穴位注射;扳動松解
中圖分類號:R6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3-0032-01
肩周炎又稱“漏肩風”、“凍結肩”、“五十肩”.好發(fā)于50歲以上的中老人,是一種常見的頑固性疾病,其病情纏綿難愈,主要癥狀是肩關節(jié)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筆者采用針灸治療結合穴位注射及被動扳動松解手法治療該病80例,取得了較好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80例中,男37例,女43例;年齡最小37歲,最大72歲,平均51.5歲,其中50~60歲52例;病程最短7天,最長3年;5例有閃挫傷史,11例有受寒史,64例為不明原因發(fā)病。
1.2 診斷標準 癥狀:肩部疼痛及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體征:可有患側三角肌及其前,后緣壓痛,搭肩試驗(一),患側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后伸活動顯著受限。
1.3 分期標準 發(fā)病期:肩痛明顯,痛點不固定,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輕度受限,肩關節(jié)周圍肌肉緊張,被動活動時疼痛難忍;發(fā)病后期:肩痛較發(fā)病期減輕,痛點固定,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嚴重受限甚至幾乎喪失,肩關節(jié)周圍肌肉僵硬,甚至萎縮。
2 治療方法
2.1 發(fā)病期 此期的病理特點為無菌性炎癥明顯。肩關節(jié)組織粘連較輕或無。臨床上采取針灸治療為主,配合肩周穴位注射治療的方法。2.1.1針灸治療針刺手三陽經穴為主,可取肩髃、肩髂、肩貞、臂臑、臑俞、曲池,根據(jù)痛點不同可加選曲垣、天宗、臑會、外關、手三里、中府、小海,每次選取6~8穴進行針刺,針刺手法采用平補平瀉,進針后患者局部有酸脹或麻痛感覺,再用電針儀通電,刺激強弱適度,在患者能忍受范圍之內,最后用周林頻譜儀對患處治療,每次30~40min,每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未恢復的患者,休息3天,再繼續(xù)下1個療程的治療。
2.1.2 穴位注射 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每次抽取伊痛舒注射液2mL,在肩髑、肩髂、肩貞、臀臑、孺俞、臑會以及阿是穴諸穴中選1穴進行注射,每日1次,可交替選穴進行注射,連續(xù)注射4天,休息2天,癥狀明顯改善者即可停止穴位注射,未見明顯改善者,可休息2天再行注射。
2.2 發(fā)病后期 此期的病理特點為無菌性炎癥較輕,肩關節(jié)組織粘連重,臨床上采取針灸治療為主,配合肩關節(jié)扳動松解手法的治療方案。
2.2.1 針灸治療 取穴同發(fā)病期,針用瀉法,對局部穴位可用強刺激,其余方法同發(fā)病期。
2.2.2 扳動松解治療 患者取坐位,醫(yī)者位于患側后方,先放松其肩周肌肉,醫(yī)者一手按住肩鎖關節(jié)處,做外展,外旋動作,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再囑患者雙手外旋后伸到背部相互拉緊。醫(yī)者雙手扶住患者上臀,抬腿屈膝,以膝關節(jié)頂住患者背部,雙手做向背部脊柱方向的對稱扳動,時間短,動作快。否則會加大患者的痛苦。被動松解手法完成后,患者適應做主動松解手法治療;第一,患肢每天必須上舉爬墻。每次高度均比上一次高,每日3~5次;第二,以健手托住患側肘部做患側肩關節(jié)的內旋動作,反復5次;第三,雙手外旋后伸到背部,健側手拉住患手,將患肢用力向健側方面拉伸,做患側肩關節(jié)外旋動作,反復5次。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痊愈:肩周無疼痛,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正?;蚧菊#缓棉D:肩周疼痛明顯減輕或減輕,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好轉;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3.2 治療結果 痊愈60例,有效18例,無效2例。
4 體會
肩周炎屬祖國醫(yī)學“痹證”范疇,其主要致病原因為正氣虛衰,肝腎虛損,筋失所養(yǎng),復因受外界風寒侵襲或外傷致肩部氣血凝滯,不通則痛,通過針刺疏通局部經脈氣血,使氣血充足,衛(wèi)外有權,促進局部筋脈恢復。穴位注射對局部起到緩急止痛作用,能較快緩解患者疼痛,進行主動或被動的功能鍛煉,有利于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的恢復;扳動松解手法對肩關節(jié)周圍肌肉韌帶筋膜組織的粘連起到直接作用,解除粘連問題??筛鶕?jù)各期的不同特點,三種方法結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