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愈瘍湯;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2-0065-01
筆者自2004~2005年,采用自擬愈瘍湯治療消化性潰瘍,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經(jīng)纖維胃鏡確診為活動期消化性潰瘍,無心肺肝脾腎等并發(fā)癥的病人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其中十二指腸潰瘍37例,胃潰瘍10例,復合潰瘍3例。
2、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愈瘍湯治療。處方:黃連8g,浙貝母15g(沖粉先煎),烏賊骨30g(沖粉先煎),吳茱萸3g,丹參12g,白及20g,黃芪30g,陳皮10g,白芍10g,甘草6g,水煎內(nèi)服,日11劑,分3次,飯后服。
治療30天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它藥物,忌煙酒刺激性食物及硬物,注意休息。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jié)果
3、1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癥狀消失,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正常;好轉(zhuǎn):胃痛緩解,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其它癥狀減輕,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有好轉(zhuǎn);未愈:癥狀無改善,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無變化。
3、2治療結(jié)果
治愈40例,好轉(zhuǎn)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1年后隨訪經(jīng)胃鏡復查無1例復發(fā)。
4、討論
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普遍為攻擊因子與防御因子失衡是導致潰瘍病和復發(fā)的主要原因。愈瘍湯中黃連清胃熱,燥脾濕,有抑菌和消除局部水腫之功;浙貝母、烏賊骨能制酸清熱止血,中和胃酸,對粘膜有保護作用;吳茱萸溫中止痛,理氣止嘔,有鎮(zhèn)痛,抗菌的作用;丹參活血化瘀,能改善全身微循環(huán),增強潰瘍局部營養(yǎng),促進愈合的作用;白芍養(yǎng)血柔肝,抗炎抗菌抗?jié)?;黃芪補中益氣,補脾生血,能提高機體抗病力,促進病灶愈合;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起抑菌和抗?jié)兊淖饔?。全方共奏扶正祛邪,抑制細菌生長,抑制攻擊因子,加強粘膜的防御因素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