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來,從錄音機、電影、電視,到計算機、多媒體、網(wǎng)絡,新型媒體的每一次出現(xiàn)都給教育的變革帶來了無限的憧憬。人們總是希望這些新的媒體能夠提高教學質(zhì)量、增強教學效果,并有著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教學實踐,但同時也對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產(chǎn)生的效果一直爭論不休。本文將向您介紹歷史上著名的“學媒關系之爭”以及它帶給我們今天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的諸多啟示。
歷史上的“學媒關系之爭”
克拉克的“學媒無關論”
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計算機開始進入教育領域,計算機輔助教學(CAI)逐漸興起。人們普遍認為,計算機的出現(xiàn)將引發(fā)一場教育革命,計算機將大大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zhì)量。正當人們對計算機在教育領域的美好前景感到無比興奮時,一些研究者通過對媒體的比較研究后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媒體,在學習上都沒有引起比較顯著的差別?!奔磳W習與媒體是無關的,克拉克無疑是“學媒無關論”的強硬代表人物。
克拉克(Richard.E.Clark),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教育心理與技術系主任、教授。他于1983年在《教育研究評述》上發(fā)表了著名的《從媒體中學習的再思考》??死耸紫炔环裾J媒體對某些教學因素的影響,如教學傳播速度、教學進度等,但是需要考察的核心問題是計算機是否促進了教學效果,是否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這就需要嚴格的實證研究。文章中引用了庫利克(Kulik)及其同事進行的幾項應用計算機媒體進行的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比較研究,通過分析考試結(jié)果,得出結(jié)論:除去在學習的開始階段由于媒體的新鮮感給學生帶來的濃厚學習興趣外,應用計算機進行教學的學生和用傳統(tǒng)方法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差異很小。
除了實驗數(shù)據(jù)外,克拉克還試圖從邏輯上闡明媒體與教學的關系。他認為:任何一種媒體對于學習結(jié)果來說只是充分條件,換句話說,對于任何一個學習結(jié)果來說,可以尋求許多媒體來實現(xiàn),并不是只有一種媒體才能實現(xiàn)。而教學方法對于學習結(jié)果來說則是一種必要條件,對于任何一種媒體,其教學方法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能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那么,選擇何種媒體來傳遞教學信息就變得和教學結(jié)果沒有多大關系了。
通過分析,克拉克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媒體僅僅是傳播教學的載體,如同用不同的車輛都能運送食品,但并不能改變食品的營養(yǎng)結(jié)構,媒體對學習結(jié)果的影響比汽車運送食品引起營養(yǎng)變化的影響還要小?!本拖裎覀冊纫话▊鹘y(tǒng)教學環(huán)境)地吃餅干(教學內(nèi)容),現(xiàn)在改為了用卡車(計算機)運送餅干(教學內(nèi)容),雖然會改變傳播的費用、數(shù)量等(教學進度等),但餅干依舊是餅干,它的營養(yǎng)結(jié)構(教學結(jié)果)卻沒有任何改變。
克拉克最后還大聲疾呼:“媒體永遠都不會影響學習?!彼€呼吁停止有關媒體促進學習的研究。
考茲瑪?shù)摹皩W媒相關論”
隨著計算機教育應用實踐的不斷深入,不少學者對克拉克的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對媒體與學習的關系有了新的看法。其中以考茲瑪?shù)摹皩W媒相關論”最具代表性。
考茲瑪(Robert.B.Kozma),美國加利福尼亞國際SRI學習技術中心主任,長期從事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研究工作。他于1991年在《教育研究評述》上發(fā)表了《利用媒體進行學習》一文,1994年在《教育技術研究與發(fā)展》上發(fā)表了《媒體會影響學習嗎?對討論的再定位》一文,向克拉克的“學媒無關論”發(fā)起了挑戰(zhàn),也由此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學習與媒體關系的更大規(guī)模的討論。
考茲瑪也引用了實證研究的結(jié)論,他引用了懷特(White)開發(fā)的一種名為“ThinkerTools”(一種微世界軟件)的學習軟件與傳統(tǒng)教學的對比研究,結(jié)果使用ThinkerTools的學生的成績明顯好于傳統(tǒng)課堂中的學生。他還反駁了克拉克關于媒體與方法分離的觀點,并指出:媒體和方法是相關的,都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在一個特定的教學設計中,媒體促進或者限制了方法的應用,而方法則利用并實現(xiàn)了媒體的潛能。雖然有些教學效果可以歸因于單一的媒體或方法,但是它們之間更多的時候要相互配合,好的教學設計要把方法和媒體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
克拉克在看過考茲瑪?shù)奈恼潞笥职l(fā)表了一篇題為《媒體永遠都不會影響學習》的文章。在1994年第2期《教育技術研究與發(fā)展》雜志中刊登的7篇文章里(包括克拉克與考茲瑪各一篇),4篇文章認為媒體與學習之間沒有關系,3
篇認為媒體會影響到學習。雙方各執(zhí)一詞,爭論依然激烈。
反思——塵埃落定了嗎
今天,回首這段著名的爭論,我們已經(jīng)可以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這一命題。關于學習與媒體的關系,并不是用“會”與“不會”就能簡單解答的。
應該看到,作為雙方爭論的核心問題,雙方在立論基礎——學習理論上并不相同??死嗽谄湮恼轮须m然沒有明確提到其所持的學習理論,但從他所引用的庫利克所做的對比研究以及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來看,他是基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得出結(jié)論的。行為主義認為:學習主要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教師對學習者施加何種刺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起學習者的行為變化。即需要在各種刺激(媒體)中尋求共性(教學方法)。
而考茲瑪?shù)姆瘩g文章出現(xiàn)在了8年之后。20世紀90年代初,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已經(jīng)風靡全球,已成為多媒體和網(wǎng)絡教學的指導理論,在文章中引用的懷特的研究就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教學應用的典型案例(一種微世界軟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活動獲得的,而像微世界這樣的教學媒體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學習環(huán)境,學習的過程不可避免地要與媒體進行交互活動,媒體同樣會自然而然地對學習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
因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大膽地評判這一曠日持久的論戰(zhàn):論戰(zhàn)的雙方很多時候是在各說各話。在克拉克所處的時代,計算機剛剛進入課堂,人們更多地停留在把計算機等媒體單純作為信息傳播工具的角度。當我們以行為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僅僅將媒體看作課堂中的信息傳播工具,即演示型媒體時,確實如克拉克所說,媒體對學習質(zhì)量的提高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媒體永遠都不會影響學習”。而考茲瑪提出觀點的時代背景已經(jīng)大不相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已經(jīng)取代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成為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的指導思想,文章中的視角更多地將媒體作為了促進學習者知識建構和有意義學習的工具,而不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工具。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媒體與教學方法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能夠提高教學質(zhì)量,即媒體會影響到學習的觀點就不足為奇了。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通俗地整合雙方的觀點,即媒體本身并不會自然而然地改善學習。特別是我們僅將媒體看作課堂信息傳播的工具、教學內(nèi)容的演示工具時,媒體對學習質(zhì)量的提高將非常有限。而只有將媒體作為全面支持學生知識建構和智慧發(fā)展的工具,并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媒體與教學方法有效地整合起來時,媒體才會促進學習。
此外,當信息技術自身發(fā)展到21世紀時,技術本身也大大超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范疇,不再簡單充當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移動通訊、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泛在計算等新技術正在發(fā)揮多種功能。但是,教學信息傳遞仍然是課堂教學中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所以,“學媒關系”的討論并不過時,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啟示——經(jīng)典的警世之語仍具有指導意義
近年來,在我國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中,過分強調(diào)和夸大媒體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廣泛深入開展的今天,重溫“學媒關系之爭”,回顧那些經(jīng)典的警世之語,將使我們明確教學媒體的本質(zhì),更好地指導我們合理地利用教學媒體開展教學。
媒體的本質(zhì)屬性——既不存在一種“超級媒體”,同樣也沒有“過時媒體”
不存在一種“超級媒體”,它的各項教學功能均優(yōu)于其他媒體,使用這樣一種媒體就能實現(xiàn)教學的最優(yōu)化。教育電視剛出現(xiàn)時,有人認為是一種超級媒體,將導致大批教師失業(yè)。事實證明,教育電視并沒有取代教師、取代印刷教材。同樣道理,也沒有所謂“過時的媒體”,所謂“失去了應用價值、不再更新發(fā)展而被拋棄的媒體”。甚至不應稱其為“陳舊的媒體”,而只有“成熟的媒體”。
在當前我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當中,一線教師盲目追求“高、新媒體效應”,對一些所謂“過時的媒體”不屑一顧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正如“學媒關系”所闡釋的那樣,既不存在一種“超級媒體”,同樣也沒有“過時媒體”,所有媒體都有其長處和短處,而且一種媒體的長處往往正是另一種媒體的短處。我們所要做的不是盲目的追逐,而是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相對最佳的媒體,以及在課堂中采用恰當?shù)拿襟w組合。
媒體的教學設計——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以及媒體選用后的反思是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
在教學設計中,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從來都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遺憾的是,我們的教師往往不重視這一環(huán)節(jié),不能合理、有效地選擇適當?shù)慕虒W媒體,為教學目標服務,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學習效果的偏差,甚至教學的失敗。
表1是威廉·艾倫(William Allen)提出的教學媒體選擇兩維矩陣圖,通過表格,能夠把教學媒體與教學任務、學習目標或其他一些相關因素的關系清晰地表示出來,便于教師選擇。
此外,教師應該在課后的教學反思中,著重對課堂教學中的媒體選擇與運用進行自覺的反思,而筆者自行設計的媒體選用反思表(如表2)無疑是理想的支持教學媒體反思的工具。
媒體的應用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進行“深入”的媒體應用研究
正如前面說到的,媒體對學習的影響并不是用“會”與“不會”就可以簡單解答的。因此,對于媒體的應用研究同樣不應停留在淺層上,如類似“某種媒體是否比其他媒體有更好的教學效果”的研究基本上已被學術界所擯棄。而是應該轉(zhuǎn)而研究媒體應用中的深層次問題,如,媒體在什么條件下,完成什么教學任務,對什么人會有較好的效果?在中小學,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相關課題研究,媒體應用研究的這一趨勢應引起廣大一線教學研究者足夠的重視。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實踐。在教師已經(jīng)歷經(jīng)了多年整合實踐的今天,我們應該對整合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和認識,這也是廣大教師在技術觀上成熟的標志,而一個正確的技術觀必將推進教師整合實踐的真正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