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網絡的基礎教育跨越式發(fā)展創(chuàng)新試驗”(以下簡稱“跨越式試驗”)是在我國加速教育信息化進程以及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宏觀背景下開展的一項教學改革項目,旨在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深層次的整合——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特別是在兒童思維發(fā)展新論、語覺論(兒童語言發(fā)展新論)、雙主教學結構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xié)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改革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構建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實現基礎教育的根本性變革。但是,在這種模式下學習,學生要經常使用信息技術,因而就有很多人懷疑信息技術會對中小學生產生負面影響,但究竟會在哪些方面產生影響,如何干預,并沒有科學的結論。為此,筆者對跨越式實驗班的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做了一個較長時間的跟蹤調查,通過實際的數據揭示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影響,并提出了一套合理可行的干預策略。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樣本
本研究是基于跨越式試驗項目北京試驗區(qū)的5所實驗學校展開的,其中包括4所小學和1所中學(石景山區(qū)楊莊中學)。本文是針對中學生進行的研究,研究樣本為石景山區(qū)楊莊中學6個實驗班和6個非實驗班的學生,詳細樣本情況見表1。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擬從信息技術對學生影響的角度,通過對實驗班和非實驗班學生的調查研究,分析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影響現狀,為學生的家長、教師、教育學者及社會各界的有關人士提供一組有實際價值的研究性數據,以及如何權衡它給中小學生帶來的利弊,并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干預策略。
3.問卷設計和分析
本研究從信息技術對學生作用的五個方面考查其產生的影響,即信息技術能力、身體健康、學習、交往、思想,亦即問卷設計的五個維度。在問卷分析時,我們采用分層次分析,把小學和中學分開分析,以此來看信息技術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影響程度是否相同。采用的統(tǒng)計分析軟件為SPSS 11.5版。
4.研究過程
本研究自2006年6月開始,首先,進行文獻調研,搜集資料,實地聽課觀察,訪談實驗班教師及學校有關領導,擬出問卷;其次,2006年12月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初中共發(fā)放問卷359份,因為是當場回收,故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為357份,有效率為99.44%,分別為非實驗班196份(有效率為99.49%)、實驗班為161份(有效率為99.38%);最后,2007年2月至4月對回收問卷進行整理分析。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現狀分析
信息技術對學生影響最明顯、最容易觀察到的應該就是信息技術能力水平的變化,這一點是考察信息技術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于此方面的問題設計及數據分析見表2。
從表2的數據統(tǒng)計,結合教學實踐,我們得出以下兩點:第一,非實驗班絕大多數的學生平時也會接觸到網絡,并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非實驗班的學生很少能接觸到網絡;第二,實驗班學生有較優(yōu)越的上網條件,加之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和監(jiān)督,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又培養(yǎng)了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2.學生身體健康現狀分析
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可以說是每一位家長都是比較認同的,但是他們普遍存在一種擔心,認為計算機會給孩子的身體帶來一些不良影響,比如視力下降、坐姿不規(guī)范、身體發(fā)育不良等。而事實又如何呢?有關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問題設計及數據統(tǒng)計見表3。
表3的數據表明,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確會對學生的視力以及身體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實驗班學生具有較強的眼睛保護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負面影響。同時,上網并沒有影響到學生的作息時間。
3.學生學習方面現狀分析
目前,判斷信息技術能否提高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指標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社會各界人士普遍關注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方面的影響。此方面的詳細問題及數據統(tǒng)計見表4。
表4中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在對網絡的依賴性以及受網絡影響方面,實驗班的情況要略好于非實驗班的情況;在網上活動方面,實驗班的學生主要以學習為主,所涉及的其他活動都較少,而非實驗班的學生還沒有完全意識到網絡的學習作用,大部分學生仍只是把它當做一種娛樂的工具。
4.學生交往現狀分析
學生交往方面的一些變化,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內心的一些變化。對學生此方面現狀的調查,可以了解信息技術對學生造成更深層次影響的情況。此方面的詳細問題設計及數據統(tǒng)計見表5。
表5的統(tǒng)計結果反映出以下兩點:第一,在日常交往(現實與網絡)中,實驗班與非實驗班學生所受影響的程度并沒有明顯的差異,但總體上看實驗班學生的情況還是要好些;第二,實驗班學生對網絡的依戀程度較低,這體現出了他們已逐步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5.學生思想方面現狀分析
學生思想方面的變化可謂是學生內心變化,從外觀上是不容易觀察到的,但是它會通過一些行為的變化而外顯出來。因此,通過對某些行為的考察,我們就可以把握學生此方面的現狀。此方面的詳細問題設計及數據統(tǒng)計見表6。
表6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實驗班學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下的誠信度要高一些,在對待網友與游戲方面表現出了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同時,實驗班學生還表現出了較高的自控力,加上家長的監(jiān)督,其逐漸養(yǎng)成了良好的上網習慣,也具有了較強的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三、結論與建議
綜上分析可知,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帶給中學生更多的是積極影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提高了信息技術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上網的習慣;二是逐步提升了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了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三是加強了自我保護意識,形成了冷靜對待新事物的態(tài)度。但是,負面影響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學生身體健康方面。
以上的結論,也回答了本文開篇時的問題,接觸信息技術的多少與其所受負面影響的深淺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雖然樣本有限,但是結論也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問題的本質,同樣這也是我們以后所要努力的方向。不僅如此,我們也得出了一個啟示:學生正確利用信息技術是抵制其產生不良影響的最好途徑。在網絡實驗班環(huán)境下學習,學生要經常接觸到信息技術,但是由于教師的正確引導與促進以及家長的監(jiān)督,使學生形成一種電腦主要是用來學習的工具的意識,從根本上摒除了一些負面影響。
針對中學實驗班學生的調查現狀,研究者結合學校及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增加實驗班學生在校做眼保健操的次數,可由現在的一天一次改成上、下午各一次。與此同時,家長還應該同教師一起做好學生有關保護眼睛的教育,增強學生自我保護眼睛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用眼的習慣。
組織學生做好每天的課間操和課外活動,建議所有實驗學校可以借鑒一下廣州市越秀區(qū)培正小學的“脖子操”,可以把此操引入到學生的日常操行中,以避免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對身體造成的不適。
家長適當的監(jiān)督是學生更好地利用網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