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指導,也是對他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指導。素質教育對學生發(fā)展的要求,不僅有知識的,還有身體的、心理的、倫理的、文化的等許多方面。因此,用素質教育觀指導作文教學,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承認個別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素質教育觀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促使每個人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和諧的發(fā)展。而作文教學現狀則有悖于素質教育思想。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傷害了一些學生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不少老師對學生求成心切,以偏概全,尤其對中下等寫作水平的學生過度責難,嚴詞訓斥,造成他們對習作的恐懼、厭惡,往往表現為寫前思維混亂,缺乏信心,感到無從下筆,起草時詞句隨便組合,文不通,句不順??傊瑢е滤麄儺a生了自卑心理,感受不到存在的價值。
素質教育觀認為,人的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作文教學應從實際出發(f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允許不同學生在能力的發(fā)展上有快有慢、水平上有高有低,只要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就應該加以鼓勵。作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就要革除目前教學的弊端,做到因材施教:對優(yōu)秀生要求高一些、嚴一些,對基礎差、有困難的學生要求低一些、寬一些。批改時要做到多批少改、多用少刪、多褒少貶,盡量保護他們的寫作熱情;要用高倍顯微鏡發(fā)現“閃光點”,只要是通順的,就可以畫幾個紅圈,給予表揚。試想,一個從來被漠視的弱者,當他發(fā)現能獲得一次小小的成功,內心該是何等的激動!這樣會激發(fā)起他繼續(xù)奮斗的志趣。
二、改革教學模式,增強主體意識
應試教育把學生束縛死了,教刻板了。學生寫作常常是為了應付老師,把作文交給老師當做習作的終結。本子發(fā)下來,他們只看分數,不看修改。他們沒有主體意識,沒有主人姿態(tài),談不上作文的主動性。其原因與常用的教學模式有關,從審題指導,再到批改、講評,都是教師占主導,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
實施素質教育,最終要落實于課堂教學,不僅需要課堂教學的規(guī)范性,更需要創(chuàng)造性。要創(chuàng)造就要改革。改革固有的模式,創(chuàng)建一種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適合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模式,把教學中的單向性改變?yōu)殡p向性,把立足點移到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上來。
當前最主要的癥結是學生把作文當作一種負擔,這就要求我們從培養(yǎng)興趣人手組織教學,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那樣:“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本湍妹}來說,要改變單一化,增加自由度,提倡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其實,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定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爆F在的課標實驗教材,都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對作文訓練,只提供一個范圍,提出一定要求,鼓勵學生自由命題,避免無事可寫、無話可談、無情可抒的弊端。當今,不少老師運用形式多樣的作前活動,如做游戲、演小品、放錄像、猜謎語等等,讓學生參與進去,激起“我手寫我心”的習作欲望,顯得輕松、自由,既有趣,又容易。這種“常中有變,常中求?!钡淖龇?,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作文難,一見作文心就煩”的狀況。
三、開拓生活視野,促進整體發(fā)展
教育是一項育人工程。學做人,是素質教育的歸宿,也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為語文課程,要構筑學生一生發(fā)展的文化基礎,所以,作文教學必須注意學生獨立完整人格的形成。
現在的作文教學實踐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學生沒有生活,作文成了無米之炊。素質教育觀認為,學校應當成為學生形成基本素質的場所。素質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學校要安排種種活動,諸如體育節(jié)、音樂節(jié)、科技節(jié)等等,更重要的是不能忘卻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用大自然教育孩子,就是在培養(yǎng)人。大自然是孩子觀察、求知和思維的源頭活水,是孩子們通向美好世界的第一個窗口。我們應立足于將個體發(fā)展要求與社會發(fā)展要求統一起來的觀點,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帶到生活中去,去游山玩水,逛店串巷,探險尋秘,去觀察四季變化、名勝古跡、花鳥蟲魚,把觀察到的人、事、景記錄下來。有了積累,就喚起了學生的情感,真情實感也就會涌注筆端,就能改變無話可寫、內容空洞、寫不具體的現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中懂得如何運用學到的寫作本領,去贊頌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撻社會上的假、惡、丑,從小明白,學寫作是為生活、為工作、為學習服務的。是為建設現代化的祖國服務的。只有這樣,作文教學才能真正地落實到培養(yǎng)建設者的需要、振興中華的需要這個教學宗旨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