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我什么時候開始愛看《小說選刊》的?大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北京讀魯迅文學院作家班,同學中寫小說的甚多,鄧剛、呂雷、孫少山、朱蘇進、喬良、劉兆林、唐棟、張石山、簡嘉……他們的小說常被轉(zhuǎn)載,有一種親切感,也就興致勃勃地閱讀起來。除此之外,另一個原因,是自己的小說也忝列其中,出于那么一點可愛的“私心”,也對讀《小說選刊》興趣盎然。我是個喜歡讀書讀刊物的人,同學中有許多寫作高手,同一月發(fā)了好幾篇,為什么選家獨選此篇?是出于什么角度選的?這是自己跟自己較真,一比較,心里豁然一亮,也就欽佩選家的眼光?;虺鲇陬}材的重大,或出于人物的獨特,或出于敘述方式的新穎,或出于文字的奇詭……在這種比較中,既體會選家的良苦用心,也對自己的技藝是一種提高。這是我讀《小說選刊》的深切體會。
記得1987年的某期《小說選刊》,一次性選了我一組短篇小說,并由編輯先生作評語予以鼓勵。我從寫小說始,喜歡寫那種舊時代古城人物的生存形態(tài),評論家謂之“文化小說”,當然是少有轟動效果,但《小說選刊》卻投以關(guān)注的目光,也就使我在這條路上執(zhí)拗地走了下去,至今猶讓我銘感不已。
因筆會的關(guān)系,我曾有幸結(jié)識主編們,茶余飯后,總會要談及《小說選刊》。他們總是以默默地“為人作嫁”而自矜,總是為一個作家的脫穎而出、一篇小說的新鮮出籠而欣喜若狂。他們胸有全局,目光獨具,學識淵深,讓所選的小說皆具有某個方面的特質(zhì),使讀者心服口服。他們勤奮的勞作精神,促使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繁榮,這是有目共睹的。
現(xiàn)在,《小說選刊》銳意革新,加強了小說對現(xiàn)實生活的貼近性和與讀者的親近感;在欄目的設置、版式的設計上也力避平穩(wěn),講究一種視覺的沖擊力,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因而引起了各方面的贊嘆。
“江山代有才人出”,《小說選刊》在提掖新人新作上,傾注了更多的精力。這是非常必要的,不棄老面孔,更重新面孔,這一臺戲才“好看”。近年以來,湖南的青年作家屢被推出,如陳啟文、謝宗玉、田耳、黃青松等,這對湖南的青年作家群是一個極大的鞭策,互相學習,互相切磋,形成了一種極好的創(chuàng)作氛圍。
我一直訂著《小說選刊》,細想來,有幾個原由:其一,讀著選刊,便知這些選家朋友在想什么做什么,是一種最為切實的關(guān)于文學的“交談”;其二,活到老,學到老,時刻知道寫小說的老友新朋又練出什么“絕招”了,也好偷偷地“瞟學”一二;其三,若是邀請去談什么小說,盡可在《小說選刊》中找例證,那都是好作品呀!
〔責任編輯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