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13次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在印度新德里結束,雙方沒有簽署明確的協(xié)議。此前,中印已就邊界問題舉行了12輪正式會談。中印的邊界問題究竟是怎樣形式的?兩國邊界爭議的焦點何在?
“鸚鵡知曉千情,千萬不要泄密。杜鵑來自門隅,帶來故鄉(xiāng)氣息?!?706年5月的一天,厭倦了流亡生活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在途經青藏高原上的措那湖畔時,不禁想起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藏南門隅。如今,300多年過去了,倉央嘉措?yún)s依舊難以魂歸故里——中國藏南地區(qū)正被印度以各種手段非法控制著。
中印邊界爭議的焦點
中國與印度兩國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約650公里,中段約450公里,西段約600公里。
中印邊界在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根據(jù)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中印邊界形式了一條傳統(tǒng)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在這三段邊界中,中印雙方有爭議的領土面積是12.5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目前實際占有3萬多平方公里,大部分爭議地區(qū)被印方占領,其領土相當于浙江省。
有爭議的領土分別為:東段爭議領土9萬平方公里,位于西藏,相當于兩個半臺灣,目前被印度占領,1987年印度在那里成立了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中段爭議領土2000平方公里,約等于一個深圳,也位于西藏,亦由印度占領;西段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里,即新疆的阿克賽欽地區(qū),控制在中國手中。在三段爭議領土中,東西兩段是兩國爭議的焦點。
印度曾毫不掩飾地宣稱,“印度不會讓出一寸領土”。近一年多來,印度又有人開始兜售“以西換東”方案,以實現(xiàn)印度“承認現(xiàn)狀”之目的。依據(jù)該方案,印度愿放棄歷史上就屬于它的西段“爭議區(qū)”,來換取中國承認其對東段的合法占有。但這種“占有者通吃”的心態(tài),顯然不被中國政府所接受。
中印邊境軍力之比懸殊
印度加強對東段爭議地區(qū)(即中國藏南地區(qū))控制的最直接手段,是強化軍事占領,不斷蠶食這一地區(qū)。
40多年來,印度陸軍第4軍一直是侵占我藏南地區(qū)的主力部隊。該軍下轄部隊全部經過特殊訓練的山地作戰(zhàn),其中擁有1.65萬人的第5山地師部署在“那加蘭邦”,直接威脅中國邊防重鎮(zhèn)察隅。除第4軍外,第33軍作為“第二梯隊”部署在錫金邦,第15軍部署在中印邊界靠近克什米爾地區(qū),這兩支部隊以“鉗”形陣勢挾持著中印邊界爭議地區(qū)。
為增加中印邊界談判籌碼,印度近來又“大炫軍事肌肉”?!队《热請蟆反饲巴嘎?,印度先后向中國藏南地區(qū)增派了總數(shù)約6萬人的山地師,并調集了蘇一30戰(zhàn)機、俄制T72主力坦克以及新型裝甲運兵車等先進設備,并計劃在該地區(qū)興建飛機跑道。目前,印度在該地區(qū)的總兵力已有10萬人之眾。對此,《簡氏防務周刊》分析稱,“中印邊界爭端引起了印度三分之一的兵力”。
相比較而言,中國在中印邊境沒有大規(guī)模的部隊。印度駐扎三個軍時,中印軍力比為1:8,印度即占絕對優(yōu)勢?,F(xiàn)在,印度不斷增兵邊境,試圖保持更強的態(tài)勢。
而且,原先印度的山地師主要部署在印巴邊界,沒有在中印邊界長期駐扎,最近,印巴軍事態(tài)勢平穩(wěn),印巴邊境部隊開始向中印邊境轉移。而印度僅有的兩個獨立的炮兵師,之前也都部署在印度西北部邊境地區(qū),用來威懾巴基斯坦。此次新炮師部署在中印邊界東部地區(qū),針對中國的意圖十分明顯。
歷史遺留下來的難題
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對此也給予熱情的回報。在抗美援朝最為激烈的1951年,毛澤東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親自出席印度駐華大使的國慶招待會,并在會上祝賀道:“今天祝賀印度的國慶,我們希望中國和印度兩個民族繼續(xù)團結起來,為和平而努力?!币簿驮谶@一年,1951年中國為緩解印度的糧荒,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
當時,印度作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積極主張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地位,同時也大力尋求解決朝鮮爭端的途徑。20世紀50年代,兩國官員頻頻互訪。周恩來總理曾四訪印度,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那一段時間里,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
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系危機卻已悄悄來臨。印度不僅插手西藏問題,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趁中國在朝鮮激戰(zhàn)無暇西顧,派兵占領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qū)(屬中國藏南地區(qū))。此后,中國政府經多方交涉,印方明目張膽的軍事活動才有所收斂。然而,印度政府不但不肯退出所占的中國土地,反而加緊了蠶食的進程。
眾所周知,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習慣的邊界。印度自1947年獨立后,開始時一直遵守著這一邊界。但在1954年,印度政府卻修改了官方地圖,把東段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作為已定國界(注:麥克馬洪線是以英國殖民者的名字命名的。1914年,英國為擴張其殖民地領土,以不正當?shù)氖侄闻c當時的西藏當局秘密換文,炮制了大致以喜馬拉雅山脈分水嶺為走向的邊界線,中國的歷屆政府對此從未予以承認),占領了屬于中國的9萬平方公里領土,此外,還在中段和西段侵占中國領土,兩國關系就此跌入低谷。
1962年10月,中印邊界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印度軍隊在此次戰(zhàn)爭中徹底失敗??墒?,在這個時候,中國軍隊單方面宣布?;穑⒅鲃映吠说?959年11月中印實際控制線后20公里,希望以此推進談判,恢復中印兩國的友好關系。
然而,印度政府卻未能理解中國的善意,對中國的誠意根本不予理睬,并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反而指使其軍隊重新占領被中國軍隊趕出去又后撤的全部12.5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由此,歷史和政治的恩怨糾葛,造成了中印之間懸而未決的邊界爭議問題。
印度向藏南大舉移民
印度歷屆政府利用中國的寬容,加強了對中國藏南地區(qū)的行政管轄。1954年,印度成立“東北邊境特區(qū)”,管轄中國藏南地區(qū);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qū)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qū)”;又過了14年,印度議會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qū)”升格為“邦”。
目前,“阿魯納恰爾邦”不僅設有地方議會、警察、法庭等機構,還開設了近百所中小學校,教育內容也以印度傳統(tǒng)教育為主。
印度最新的2001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表明:“阿魯納恰爾邦”人口已達110萬左右,在短短的10年間增長了26.2%,遠遠高于印度本國的增長率。據(jù)估算,這其中包括30萬至45萬印度移民。
有專家指出:“印度政府在有意地向藏南地區(qū)移民,打破了藏南地區(qū)的人口平衡?!睋?jù)悉,這些移民來源非常復雜,大多來自印度本土,還有少數(shù)孟加拉人、尼泊爾人,甚至一批追隨達賴喇嘛的“流亡分子”也被默許定居該地區(qū)。如今,這些印度移民已經有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子女,總人口接近60萬。而中國在藏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居民珞巴族、門巴族等,總人口只有35萬人左右。
中國在中印邊界何以處于“守勢”
鄧小平曾說,有了喜馬拉雅山,中國不會威脅到印度,印度也不會威脅到中國。
有軍事專家分析指出,在中國的安全戰(zhàn)略中,印度并不是最優(yōu)先防范的目標,這是導致印度能在中印邊界保持軍事優(yōu)勢的因素之一。另外,對中國軍方而言,在西藏養(yǎng)活保障一個士兵的開支,是內地一個士兵的5倍以上,在邊境無戰(zhàn)亨時期,這筆軍費開支可以節(jié)省下來用于軍事建設的其他方面。
據(jù)有關軍事專家介紹,中國在印度邊界處于守勢,主要是出于兩點考慮:一、不是非常特殊的情況,中國是不會出兵的,中印發(fā)生戰(zhàn)爭可能性很小,所以防備的軍隊不是很多;二、印度也不太容易越過高原,所以不需要太多的防備。
然而,在邊界問題上尋求彈性務實的解決方式,真正實現(xiàn)“龍象共舞”,無疑考驗著很多人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