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森
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貨幣的產生往往伴隨著戰(zhàn)爭。作為一個新政權確立的標志之一就是一種新的貨幣的出現。而每一次貨幣或者是貨幣制度的變革都會伴隨著激烈的社會動蕩。與已經產生數百年的英鎊、日元、美元等貨幣相比,歐元不是隨著一種政治上的統(tǒng)一或者一個新的霸權的確立而產生,它是一種以經濟的手段,通過多方協調,十多個國家同意放棄本國貨幣,讓渡貨幣主權,采用一種重新設計的共同貨幣和貨幣體制。歐元的出現僅有十幾年,可謂最年輕的貨幣。它的產生方式和過程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嘗試。他們的目的是通過貨幣的統(tǒng)一,經濟上的趨同,最終達到政治上的一體化,實現幾代人以來“大歐洲”的夢想。從經濟的一體化到政治的一體化,這是一種全新的思路。
2002年1月1日開始流通的歐元紙幣的面值共有7種,分別為5歐元、10歐元、20歐元、50歐元、100歐元、200歐元、500歐元。歐元區(qū)內各國印制的歐元紙幣,正面、背面均相同。每種面值的紙幣都顯示一個歐洲建筑時期、一張歐洲地圖和歐洲旗幟。其正面為門窗、背面為橋的設計圖案,也象征著歐洲聯盟國家的開放和合作的精神。
歐元輔幣的面值共有8種,分別為1分、2分、5分、10分、20分、50分、1歐元和2歐元。這些輔幣有一面圖案是相同的,其圖案是象征歐盟的12顆星,另一面可由各歐盟加入國自行設計。
這一覆蓋十幾個歐洲國家的區(qū)域貨幣從其醞釀之日開始,就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關注。它將給各個加入國帶來什么變化,將給國際外匯市場和國際經濟帶來什么影響,它能否成為與美元抗衡甚至最終取代美元的新的國際貨幣?人們帶著種種猜想靜觀著歐元的成長過程。
回顧國際外匯市場的風云變幻不難看到,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的影響和地位往往是該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和地位的代表。國際貨幣的確立更是離不開該國的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支持。在殖民統(tǒng)治時期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就是憑借其發(fā)達的工業(yè)和繁榮的貿易以及遍布全球的殖民地附屬國,使英鎊出現在世界各地,成為全球貿易結算貨幣,當時雖然有其他歐洲國家不斷覬覦世界霸權地位,但只能屈居英鎊之后。進入現代,貨幣及貨幣政策作為經濟、政治和軍事擴張的重要輔助工具,更是被運用至極限。
二戰(zhàn)前后,美國經濟快速發(fā)展,隨著其勢力的膨脹,美元開始挑戰(zhàn)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二戰(zhàn)結束前夕,以美國為首的44個同盟國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的聯合和聯盟國家貨幣會議上,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成立。在這一體系下,美元和黃金保持1 盎司3 5 美元的官價,各國貨幣按含金量與美元保持固定比價,這一比價不經基金組織批準不得輕易變動。美元等同于黃金,作為國際間主要清算支付工具和儲備貨幣,發(fā)揮國際貨幣的各種職能。美國承擔美元作為可兌換貨幣的義務,各國中央銀行可隨時申請用美元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美元成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這就是“黃金-美元本位制”。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成立,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開始運行,標志著美元霸權正式建立。
二戰(zhàn)前,歐洲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后盾,曾長期稱雄于世界。二戰(zhàn)后,歐洲國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歐洲國家意識到憑借單個國家無法抗衡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所以由來已久的“大歐洲”夢想促使歐洲各國尋求歐洲聯合的途徑。隨著歐洲復興計劃的實施,歐洲各國越來越希望在政治、經濟上聯合起來,以達到與美國、日本等經濟強國相抗衡的目的。從1958年的歐共體發(fā)展到1991年的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在經濟上合作不斷加深。相應地,歐盟各國在經濟上合作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統(tǒng)一的貨幣就成為加強合作的重要一環(huán)。
從歐洲統(tǒng)一貨幣構想的提出到最后得以實施,歐元的誕生經歷了各種艱難曲折。經過30年的風風雨雨,1999年1月1日起在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芬蘭、荷蘭、盧森堡、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個國家開始正式使用。希臘于2000年加入歐元區(qū),成為歐元區(qū)第12個成員國。1月4日在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正式交易。
歐元在國際外匯市場交易的當天,在紐約和倫敦外匯市場上,歐元兌美元收市價分別達到1比1.1806和1比1.183,此后歐元比價便一路下滑。一年后的2000年2月,歐元兌美元的比價首次跌破1比1,10月歐元跌至歷史最低點,1歐元僅兌換0.82美元。此后歐元匯價便長期在低價徘徊。投資者對這一新出現的區(qū)域貨幣一直抱有懷疑和觀望的態(tài)度,更有人擔心由于歐元區(qū)成員國的復雜經濟狀況,歐元難以長期生存。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進入歐元區(qū)12國流通市場,同時逐步廢除成員國本國貨幣。歐元兌美元匯價也因此得以短時間小幅度地上揚,但是一陣波動之后又重回到1歐元兌換0.9美元以下。直到3月份,歐元兌美元的比價才呈現出較強勁的上升勢頭。歐元對美元的比價終于突破了1:1大關,此后歐元一路高歌猛進,重新刷新歷史最高價后,更是在去年7月,在美元一片唱衰的背景下,歐元創(chuàng)下了1比1.6000的新紀錄,漲幅與2000年的最低值相比上升近100%。
盡管世界各國對歐元的存在褒貶不一,對歐元的前景人們也抱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歐元的誕生已經掀開了歐洲歷史的新一頁;也給世界格局帶來了諸多新的變化。歐元匯價的逐漸走強和趨于穩(wěn)定,從一個側面說明歐洲聯合的進一步深化。
由于歐元區(qū)覆蓋的人口、經濟規(guī)模、資源等經濟因素都大于或相當于美國,這使歐元在國際金融市場成為美元的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在歐元出現之前,美元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和貿易結算中占有80%以上的比重,由此美元匯率和美國貨幣政策的些微變動都會給外匯市場帶來劇烈動蕩,從而導致各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的不穩(wěn)定。歐元誕生后,很多國家紛紛調整外匯儲備結構,朝鮮等國家甚至以歐元取代美元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在外匯儲備構成中逐漸增加歐元的比例,這使美元在各國外匯儲備中所占比重開始減小。自2006年以來,歐元債券與貨幣的發(fā)行量已經超過美國,不僅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和香港、墨西哥國營石油公司等國家和公司紛紛發(fā)行歐元債券,亞洲各國更是大量買進歐元區(qū)國債,以此推動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總額和比重不斷增加。在外匯市場上,歐元成為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主要國際貨幣,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為規(guī)避外匯風險增加了手段。
歐元誕生以后給歐盟國家?guī)矸婪秴R率風險、減少匯兌手續(xù)和成本、增強各成員國經濟實力、提高競爭力、增加社會消費等諸多的利點,但面臨的挑戰(zhàn)也很多,至今對歐元前景持有悲觀態(tài)度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大有人在。
現今的歐元區(qū),雖然有了統(tǒng)一的貨幣,歐元各個成員國對這種區(qū)域貨幣充滿期望,希望能以歐洲共同經濟體的面貌出現在世界經濟舞臺中。而美國等國家在歐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對其大潑冷水,斷言其內部矛盾重重,最終改變不了解體的結局。的確像很多人擔憂的那樣,歐元區(qū)的國家僅僅是貨幣統(tǒng)一,國家政治還是各自為政,通過歐洲央行實施的統(tǒng)一貨幣政策在不同的成員國中,由于各國經濟發(fā)展層次不一,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在近年來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對策中,歐洲央行的舉措就頻頻受到非議;歐元區(qū)甚至無法發(fā)行統(tǒng)一的歐元債券,債券的發(fā)行權和債券市場的定價權仍屬于各個成員國掌握;歐盟各成員國各自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社會狀況、勞動力成本等都有不同,這使歐盟的貨幣政策充滿挑戰(zhàn);一種貨幣的穩(wěn)定和強大需要統(tǒng)一的強有力的政治后盾,而這也是歐元所缺少的。這些因素決定著歐元這一年輕的貨幣若想成為新的國際貨幣仍有漫長艱難的路要走。
作者簡介
崔森,1963年出生,1985年畢業(y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1994年4月留學日本,1999年3月畢業(yè)于福岡教育大學研究生院。
2000年就職于KAGAYAKI株式會社以來,在日本一直從事外匯投資工作。多年來形成的以控制風險第一、穩(wěn)定贏利為目標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方法深得投資者的歡迎。多次在公司的投資說明會主講這一投資理念,并在一些報刊雜志設有外匯投資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