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華
似乎每一個年代都不乏屬于它的歷史,不乏只為它抒懷抑或憤慨的書寫者。譬如巴爾扎克,用自己凌厲的筆觸導(dǎo)演了19世紀(jì)西歐的人間喜劇;譬如魯迅,他吶喊的余音回蕩近一個世紀(jì);譬如曹禺,一陣雷雨表達的是太多的憤懣與警醒。
于是在這樣的思緒下,不知怎的,想起安徒生。
提到這個名字,當(dāng)今世界自然不會有誰陌生,好幾代不同的人或懷念或自豪地回憶,“我就是讀安徒生的書長大的!”
我最早接觸到安徒生的作品,是四歲左右,或者是那之前更年幼的歲月,在搖籃里聽母親輕讀那些童話,只是那些片段大多都模糊了。我記得自己第一次看的是《海的女兒》,結(jié)尾處小人魚在夕陽中化作泡沫的場景讓我哭得稀里嘩啦。我至今也不明白,為什么人們提到安徒生,總是冠以他“童話大師”的稱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已越來越無法理解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
我讀安徒生,早已不再滿足于“故事”的本身,我看到的是一個看盡人間聚散離合的作者,在無數(shù)次心靈的撞擊之后寫下的冷峻贊歌?!顿u火柴的小女孩》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人們對光明的追求,是那個時代人性的冷漠;《海的女兒》放在現(xiàn)在,結(jié)局早已被改為艾麗兒和亞力克最終得以結(jié)合,而它的原文則是忍受巨大痛苦的人魚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成了愛情的殉葬品;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夜鶯》,夜鶯一生不倦地為皇帝唱著歌,卻在失去知己后死去,它的胸脯上,刺著一朵可愛的玫瑰花……
賣火柴的小女孩死在對光明的向往里,她別無選擇;海的女兒死在自己的愛情里,她不愿有多余的選擇;夜鶯則成了“熱愛”的殉葬品,就像張愛玲筆下“屏風(fēng)上的鳥,死也死在屏風(fēng)上”。
所有的這一切,都太過凌厲。安徒生不應(yīng)該被冠上“童話大師”的頭銜,他的偉大不能被當(dāng)作“童話”而被人們隨著年齡增長而拋棄。兒童正是花一般的年紀(jì),他們的心靈不應(yīng)該被現(xiàn)實的悲哀太多地侵蝕,“很久很久以前”、“最后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諸如此類的字眼是最適合他們的,光明、美好、幸福、和樂,諸如此類的主題才是他們應(yīng)該讀到的。
所以,我讀安徒生,遠離童年好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讀那本貌似“幼稚”的童話集。安徒生,在我看來,19世紀(jì)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群中應(yīng)該有他的一席之地。他的筆,凄美而尖銳,委婉而凌厲,真正地做到了以小見大,以他獨有的睿智和機敏發(fā)泄著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下層人民的悲哀。
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把魯迅和安徒生放在一起作比較,這樣的說法也許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是無稽之談,甚至是我一時興起做的無聊拼接,也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吧。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不同種族的兩個人,用不同的角度卻表現(xiàn)著類似的思考。安徒生是丹麥的象征與驕傲,而在中國人眼里,魯迅何嘗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面對的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時間的黑暗與絕望,抒發(fā)的卻是同一個夢想:光明、安寧。
一個人與一個社會相比,力量顯得太過渺小,一個文人若是敢于與黑暗相對抗,敢于不懈地戰(zhàn)斗、默默地忍受,那樣的力量又怎么計量?在我看來,安徒生的文字里就隱含著這樣奇異的力量,隱藏在看似溫柔美好的文字背后,隱藏在安靜寧和的氛圍之中,但又有幾個人能真正明白他的憤怒與壓抑、顧慮與無奈……
生在21世紀(jì),我無法與安徒生對話,無法知道他的意愿與想法。但是,一代大師的作品被定性為“童話”,這到底是對安徒生的褻瀆,還是對諷刺藝術(shù)的美化?
評點 鄧濟舟
作者辛辣而不乏冷靜的敘述,從個人、作品以及最終引伸到社會,都顯示出了思考的深刻性,這是從語言之中品出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