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謳歌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2009-02-18 04:25
文藝報·周五版 2009年6期
關鍵詞:報告文學汶川災難

胡 軍 王 楊

2008年度中國作協(xié)重點扶持作品“抗擊自然災害專題”成為華彩文學篇章

2008年對于中國來說,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其中,年初發(fā)生在南方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成為人們腦海中難以抹去的記憶。特別是汶川特大地震,牽動著中國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心,大家為抗震救災中所呈現的偉大民族精神所激勵,援筆為文,再現英雄業(yè)績,謳歌崇高精神,抒發(fā)感人情懷,為抗震救災送去巨大的精神力量。為此,中國作家協(xié)會重點作品扶持辦公室于去年6月發(fā)出通知,在當年度重點作品選題中設立“抗震救災專題”,后更名為“抗擊自然災害專題”,增加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內容。

應該說,汶川特大地震以來,相關的文學作品已經很多,但其中大都停留在新聞故事和觀感散記的層面,如何用文學的獨特視角書寫這一場民族的災難記憶,并使之成為一部精致新穎的藝術佳作,是不少作家所努力追求的。據悉,此次報送了數十部相關題材作品,經過中國作協(xié)重點作品扶持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論證,最終選出15部作品,計有3部長篇小說、8部報告文學、3部長詩或詩歌集及1部理論著作。

在各種文體中,報告文學以其“文學輕騎兵”的姿態(tài),對于表現中國人民英勇頑強的抗災斗爭,顯示出獨特的文學品格。

李春雷隨中國作家抗震救災采訪團在災區(qū)采訪時,也想寫一部全景式的報告文學。后來他認為這一想法目前尚不現實,因為這一場戰(zhàn)爭仍然沒有結束,而且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深刻。后來,當李春雷采訪到那位“總理讓路女孩”小馨懿之后,便決定通過這位三歲小女孩的經歷,用她的淚眼、她的恐懼、她的笑臉、她的奇遇來書寫這一場災難,以及挺立在災難廢墟之上的堅強不屈的偉大的民族精神。作者希望這部《馨馨的地震》在地震的大背景下,做到大場景和小畫面結合、大敘述和小故事結合、理性思考和動人深情結合,語言風格上要把豪放雄渾和細膩婉約有機融合,力爭使本書成為一本為廣大讀者關注的暢銷書。

作為一名醫(yī)生、教授,蔣澤先從事頜面外科工作40余年,經歷太多的生死離別。然而在他看來,40年的經歷不及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那一瞬間的震撼;他出版了20余本關注生命的報告文學,然而對人生、生命、生死的認識不及趕到現場搶救的那15天。蔣澤先認為,人的一生面對的就只有兩個字:“生”與“死”,在生與死之間是人生,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擁有真誠的愛心,當每個人心中有了真愛,生命之花就燦爛,生命之樹就常青,人性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他決定把采訪的資料融化吸收,溶在心田,把他們的精神鑄成對生命、對人生、對生與死感悟的泣血文字《廢墟上的綠蔭》。

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計劃寫成一部用鏡頭與文學相結合的長篇報告文學,即用鏡頭定格真相,用文學留下思考,力爭做到鏡頭與文學的最佳結合,在報告文學文體上做一次嘗試性的探討。作者認為,重建物質的家園固然重要,但“診斷”心靈的創(chuàng)傷,重建精神的家園——尤其是在廢墟上如何重建心靈的家園和民族的精神大廈尤為重要。作品的主要思考點:貼近廢墟、貼近人物——受災人物與救災人物中的特殊人物,從汶川大地震對人心的震撼、震動、重創(chuàng)這個角度,去發(fā)現、挖掘、揭示廢墟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勇、人性之愛,以及大地震怎樣改變了人心、人性、人情、人緣,如何增強了民族精神和提升了民族品格等。

此外,趙瑜的《巨大震顫發(fā)生在午后》以山西一省作為全國抗災的縮影,展現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宏偉畫卷;衣向東的《警察的災區(qū)》某些章節(jié)在作家博客貼出后,點擊率近200萬,一度成為新浪點擊率最高的文章;陳啟文的《南方冰雪報告》對抗擊冰雪災害在書寫別具眼光,體現出關于存在、命運、災難等具有人類普遍面對的課題綜合思考;蔣巍的《多難興邦》(暫名)擬從較為宏觀的高度,回顧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中國的發(fā)展之路,描寫中華民族在艱難險阻中的奮起與奮斗。

在去年抗震救災進行時,詩歌成為文學參與其中的重要載體。詩情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更需要彰顯理性之光。

楊國慶(羊子)是來自汶川的羌族作家。在他眼中,汶川是一片神秘古老的大地,有著豐富獨特而耐人尋味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資源?!?·12”大地震發(fā)生后,世界僅僅知道了災難的汶川,對古老而現代的汶川缺乏了解和認識。他的長詩《汶川之歌》將對汶川精神屬于人類精神范疇進行形象、鮮明、具體、生動、深層的抒寫和思考,讓世界通過詩人的視角和情思,看見汶川特別的美,欣賞汶川永恒的歌。作品將以“我”為抒情主體,立足當代,抒寫歲月天空下汶川社會和自然的生態(tài),揭示出汶川山河給予這片土地上的人的苦難與幸福、自足與奮進,并將古蜀文明與岷江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世界的目光走進汶川,走進岷江上游,認識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步伐。

徐國方的《重構》和唐力的《抗災:一個國家的愛與承擔》歌頌和倡揚災后重建家園中的生命之光重建、人性之美重建和心靈之花重建,也顯現出獨特的見地。

入選的幾部長篇小說,也體現了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

劉宏偉的《大斷裂》以唐山大地震為故事背景,作者情感飽滿、充滿人文主義情懷,力圖對地震中的各色人等作精彩的表現,內容還涉及地震學、建筑學、防疫學及防震減災等專業(yè)領域。該書的采訪和寫作頗費周折,歷時4年。寫作時正遇汶川特大地震,作者又在續(xù)篇中增寫了相關內容,不僅豐富了人物命運遭際,而且與前面部分加以呼應,更見完整。

張圣林的《大地撕裂記憶》是一部“80后”作家描寫“80后”一代青年人在地震的大災難之際迅速成長的小說,體現了這一代人的崛起和社會承擔。作品寫的是一場大地震之后,8名前往西部支教的年輕大學生被轟然倒塌的教室廢墟所緊緊包圍,同時逢難的還有他們照顧的17名從7歲到16歲年齡不等的農村孩子。8個年輕人與他們的孩子一起,共同經歷了一次悲與樂、愛與恨的生死之旅。復雜的人性撐起整個故事的主題,身處災難的主人公們在自我批判和反省的過程中,開始新的認識、新的蛻變。這些變化將成為動力,引導他們尋找到溫暖與光明,重獲新生。

袁銀波的《鷹魂》是一部反映空降兵在汶川大地震中不畏困苦,為抗震救災作出巨大貢獻的小說。同時,小說在反映特殊年代軍旅生活方面有新穎的視角。

在理論評論類中,王干的《論“5·12”地震詩潮》試圖全景展現汶川大地震后相關詩歌的參與性、時代性、藝術性,為這一特殊災難事件給民族心理打下的烙印做出實錄、梳理與總結。

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陳建功對記者表示,在2008年度中國作家協(xié)會重點作品扶持篇目中設立“抗擊自然災害專題”,體現了我們引導作家關注現實和民生的態(tài)度。一些作家申報后,立即趕赴災區(qū)進行深度的采訪,有的作家還去了多次,并且關注當地重建家園等工作。相信經過一段時間思想上和藝術上的積淀,作家們會拿出有分量的文學作品,以實際行動表明“災難面前,中國作家沒有缺席”。

猜你喜歡
報告文學汶川災難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曲奏汶川情花開時代夢
忍受不可忍受的災難
中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會舉行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記(上篇)
首屆青年報告文學評論家研討會在京舉行
輝煌與重生
話說“災難和突發(fā)事件”
災難
汶川櫻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