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玲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幼兒身心發(fā)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順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充分體現(xiàn)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
科學教育既包括自然與人類世界的知識,又包括發(fā)現(xiàn)該知識的技巧,還是包括認知態(tài)度和價值觀。 “科學是一種思考,一種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一種正確的對待周圍世界的態(tài)度”。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究竟應該教些什么,又該怎樣教呢?現(xiàn)代科學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有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一、幼兒科學教育的任務
1.釋放兒童內在的探究力量。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應立足于幼兒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其首要目標是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挖掘幼兒的潛在能力,培養(yǎng)幼兒關心周圍環(huán)境,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幫助幼兒理解自然現(xiàn)象,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感。
例如:帶領幼兒認識小動物,并不只是讓幼兒記住動物的外型特征、習性等客觀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與喂養(yǎng)觀察動物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世界生物相伴聲相伴的關系,樹立關愛生命,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
2.拓展幼兒的探究空間??茖W教育帶領幼兒走進科學的殿堂,在教師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學知識的神奇,體驗科學的創(chuàng)造的快樂。它是幫幼兒造一條漫游世界的飛機,而不是造一間嚴格控制的實驗室。
幼兒園是航空母艦,真正的駕駛員不是教師,而是幼兒自己。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科學教育要體現(xiàn)趣味性、啟蒙性,融合性。提供幼兒一些淺顯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知識,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
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能使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感興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學會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分享經驗。
3.培養(yǎng)幼兒的完美人格??茖W教育強調對幼兒完美人格的培養(yǎng),在活動中形成幼兒實事求是、尊重他人、關注周圍環(huán)境、熱愛生活的良好品格。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科學教育應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選擇幼兒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內容,不破壞幼兒對于客觀世界的美好向往。
科學教育強調兒童是生活的主人,參與可能的生活事件策劃與操作實施。某幼兒園改造戶外場地鋪設石頭俑路,把鋪設石頭路面的任務交給中班小朋友。于是,小朋友們精心挑選石頭,設計花紋,每天派出一個小組小心地排序擺放,大家出現(xiàn)了從未有過的認真與專注。
經過幾天(每天40分鐘)的努力,路面終于鋪好了了,成功的喜悅包圍了每一個人,在蛹路盡頭,小朋友擺上了“中二班”三個大字,說等自己當了爸爸媽媽后要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自己鋪的路。
整個活動培養(yǎng)了幼兒關注環(huán)境的積極性,發(fā)展了幼兒設計能力、排序能力、合作能力,培養(yǎng)了幼兒自信與集體觀念,給幼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鍛煉機會,對幼兒一生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科學教育教什么?科學教育的主題從哪里來,目標如何制定,內容又該如何選擇?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明確科學教育對象——科學教育主題如何確定
1.幼兒的興趣與經驗是主題確定的前提條件。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反映幼兒周圍生活的現(xiàn)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遇物而思,遇思而誨,在選擇科學活動的主題時,要注意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
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新奇的,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穎,脫離幼兒的年齡特點。
2.選擇常見的幼兒能理解的科學經驗。幼兒的興趣愛好更是多種多樣,因而科學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是,其主題必須是最基本的,有多種探索可能的,有代表性的。如:“生活中有彈性的物體”,“怎樣讓物體轉起來”,“生活中的工具”,“陽光下的影子”等。
3.選擇適宜幼兒群體探究的學習內容。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活動,我們要選擇適合教師組織開展,絕大多數(shù)幼兒感興趣的,且適宜集體或小組幼兒共同探索的,有經驗共享價值的活動。
而對于那些內容雖然很有價值,但不適宜集體探究的,則可以建議家長在家進行。如:幼兒喜歡每天晚上觀察星空,即使是寄宿幼兒園也不能每天做到。但可以讓這名幼兒將他畫的“春、夏、秋、冬”星空的變化貼在班里,和大家分享。
(二)明確科學教育實質——科學教育目標怎樣定?;顒幽繕耸强茖W教育總目標的具體化。目標的確定既要考慮學前教育大綱要對幼兒發(fā)展的總要求,又要兼顧幼兒的興趣愛好;既要考慮幼兒相關經驗的調動,又要能夠發(fā)展幼兒的認識與思維水平,提升幼兒的能力;既要考慮幼兒的能力技能發(fā)展,又要兼顧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興趣,科學探索欲望、科學操作能力為出發(fā)點。
1.具體明確,能體現(xiàn)學習后達到的效果。指向一次預成性活動的目標要能夠體現(xiàn)學習后達到的效果,能夠通過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對目標達成度加以測量。
如:認識沙漠動物的主題,淺層目標是“認識常見沙漠動物的明顯外型特征”;中層目標是“認識了解沙漠動物的外型特征與生活習性,培養(yǎng)幼兒對沙漠動物的興趣”,而深層目標則“培養(yǎng)幼兒對其它沙漠動物的探究興趣,認識沙漠動物的特有特點與環(huán)境的之間的關系?!?/p>
2.根據(jù)的教育內容的特點,有所側重。幼兒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滿足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愿望,每一次的科學教育目標要結合具體內容而有不同能力發(fā)展的側重點。如:“常青樹與落葉樹的不同”側重點在于觀察與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而“辨別生熟雞蛋”的則在于操作探索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幼兒日常生活中對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
3.體現(xiàn)科學教育的長遠性。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開發(fā)幼兒的科學潛能,使幼兒能夠主動建構知識,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因此,每一個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都既要有的認知操作技能的目標,又要體現(xiàn)科學教育在幼兒發(fā)展過程中的長遠價值。
4.目標要根據(jù)活動過程需要體現(xiàn)靈活性??茖W教育目標是為幼兒科學活動過程服務的,因此科學活動要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靈活調整,以適應幼兒發(fā)展水平與興趣愛好。有時是局部調整,有時是完全推翻原有目標,重新設立新目標。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指導策略
(一)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指導重點
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面向全體幼兒,給幼兒充分的主動學習機會的活動。既要強調幼兒的主題地位,又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體作用的充分發(fā)揮,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機會與條件。那么,在科學活動的不同階段,教師的指導重點有什么變化呢?
1.初始階段:提出挑戰(zhàn)任務,引起幼兒的探索動機。明確提出任務。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引起幼兒探索動機??梢砸匀蝿招问教岢鰡栴},如:“我們前些天制作了風車,那么現(xiàn)在有什么辦法能夠不動風車又能使風車轉起來呢?” 游戲操作活動中引出任務??梢宰層變翰僮魍婢呋蛴螒虿牧?,在操作過程中引出任務。
如:先讓幼兒玩各種電動玩具,但電動玩具中不裝電池,從而引出怎樣使電動玩具動起來,電池的作用的主題。在已有發(fā)現(xiàn)中提出新任務。對于個別幼兒的新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向全班幼兒介紹他們的發(fā)現(xiàn)并提出新的任務。
2.活動過程中——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素養(yǎng)活動的首要任務是使幼兒學會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他人的經驗,學會總結交流經驗。
幫助幼兒提出假設;活動的任務確定以后,教師應帶領幼兒設想自己的假設,共同討論、交流探索計劃,通過別人的計劃完善自己的計劃,聽取別人的意見。引導幼兒大膽嘗試: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選擇時機,提出發(fā)散性問題與聚合性問題幫助幼兒理清思路,明確探究方向。
3.活動結束——引導幼兒總結經驗。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幼兒總結活動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從別人的做法中得到啟示。
語言描述法:集體或小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師引導幼兒自我評價。
過程演示法:幼兒演示說明探索過程,與大家分享經驗。
作品展示法:幼兒可以隨時展示自己在幼兒園、家中的實驗結果記錄,繪畫作品,照片等,可以放在展示欄中,也可以裝訂成冊和大家分享。
經驗提升法:教師根據(jù)幼兒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兒的認識,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兒更深入的思考,更廣泛的探究。
科學活動計劃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計劃的指定是為了提高活動效率。幼兒園在改革初期,總在是先寫計劃還是后寫計劃;祥寫還是略寫;是寫計劃還是寫反思;是提前備一周的還是一天壓著一天寫等問題上爭論不休。
其實,計劃是為實踐服務的,預成計劃的優(yōu)劣關鍵要看計劃能不能指導實踐。反思調整計劃的能力應引起重視,它是伴隨教育過程始終的隱性教育能力,存在與教師對幼兒的興趣點的觀察、把握中;對幼兒討論與爭辯的引導中……
這種隱性教育能力在活動前無法準確預料,但卻是教師高水平教育能力的體現(xiàn),且在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方面具有價值。
(二)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1.提供直接經驗——引發(fā)探索興趣。幼兒天生好奇,愛用各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因此,可以通過提供大量直接經驗,滿足其好奇心,親身去體驗、挖掘答案。
隨機性活動:直接觀察平臺上的出氣孔;下雨前小動物的變化;立交橋是怎樣長長的;下水道的水哪里去了……
生成性活動:盡量在現(xiàn)象發(fā)生的現(xiàn)場進行。如:某幼兒園的幼兒發(fā)現(xiàn)教室里有一個光環(huán),教師和幼兒一起找光環(huán)從哪里來的,原來是教師手表的反光,從而引出一個系列活動“光與影兒”。
預成性活動:根據(jù)幼兒生活經驗刻意計劃的活動。如:種子發(fā)芽、磁鐵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們的小腳丫等。
2.善用隨機經驗——形成探索助力??茖W是幼兒每日經驗的一部分,每天發(fā)生的隨機經驗對幼兒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義、最具體、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懷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導,也容易成為過眼煙云,不會產生任何學習效果。
如:春天來了,幼兒發(fā)現(xiàn)空中飛著許多柳絮,于是教師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戲,游戲過后引導幼兒思考:柳絮從那里來的?它到底是什么東西?有那些好處?有什么不好?怎樣避免讓它破壞環(huán)境,你能給政府出個主意嗎?
3.制作游戲玩具——滿足探索需要。物質材料指的是由教師設計和提供給兒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兒童學科學的環(huán)境要素之一。
學前兒童學科學是通過物質材料的輔助,在操作中進行的。無論是集體的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還是兒童自由選擇的非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無論是科學探索和發(fā)現(xiàn)活動,還是科技制作活動,都離不開物質材料的提供。
兒童科學經驗的獲得,有賴于物質材料的提供。如果沒有可供兒童直接操作的物質材料,只是單純地聽教師的講解或演示,兒童就不可能獲取相關的科學經驗,僅在頭腦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兒童對操作物質材料的興趣,若引導得當,就能轉化為學科學的興趣。因為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兒童不僅滿足了動手的欲望,還能夠有所發(fā)現(xiàn),或者得到一個成功的結果,這些更強化了他們對于科學活動的興趣,成為激發(fā)他們學科學的動力。
4.強化程序能力——培養(yǎng)學習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程序能力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包括觀察、推理、預測、實驗、溝通五方面。
觀察是用感官獲取信息的直接方法,是最基本的科學程序能力,觀察的過程可能會涉及分類、排序、比較、測量、空間關系等問題。
教師要盡量讓幼兒運用這些能力,鼓勵幼兒對將要發(fā)生的事情進行預測,對目前現(xiàn)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預想未來的狀態(tài),根據(jù)觀察的現(xiàn)象試著提出合理的解釋,將幼兒的科學經驗整合起來,幫助幼兒超越從“發(fā)生了什么事”到“這是怎么來的”這一思維進展過程。
在幼兒探索過程中的溝通是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為重要的科學能力,科學家就是用口頭、書面、肢體、文字、圖表、公式來溝通他們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師要鼓勵幼兒用各種方法溝通。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東城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