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俊
當前社會“物欲橫流”,人間的“五顏六色”讓為師者迷茫;中職生教育的現(xiàn)狀、社會的苛求,讓為師者憂慮。不少中職教師初為人師的豪情壯志逐漸消失了,桃李滿天下的希冀日益淡漠了,安于現(xiàn)狀、平淡無為、得過且過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愛的學生似乎都變得令人生厭了,我們有時甚至有了放棄教師職業(yè)的消極想法……我們禁不住懷疑,我們中職教師工作的價值在哪里?又該擔負起怎樣的使命?不知道還有多少教育麥田可以守望?近讀李源田教授主編《派往明天的教師》一書,讓我們也對教師中職專業(yè)化成長過程困惑尋找到了答案。
走出成長中“盲點”
《派往明天的教師》把我們心中念想了上百遍而不敢言的痛苦或困惑,變成了鉛字。訴說的是我們教師最真實的教育事件或故事,讓閱讀者心靈上產(chǎn)生震撼,情感上引起共鳴,我愈來愈清楚地知道,這是發(fā)自我們教師心底的聲音——堅守!
這種“堅守是一種獨具的品質(zhì),因為我們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導游者,沒有導游,一切都會停止,目標會喪失,力量也會化為烏有” 。這種堅守是一種信念:“教并快樂著,學并成長著!”這是教師最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我們期待著大環(huán)境的改變,同時也進行著自身心態(tài)的調(diào)整。這種堅守是一種追求,我們在這塊教育的麥田上,不僅僅是教育堅守,而是在育人舞蹈,讓自己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美麗,讓自己的智慧世界更加豐盈。
打扮成熟中“看點”
本書通過無數(shù)生動豐富的教學案例,借助一個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示了一批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歷程,解讀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技巧,為期待中的教師追尋夢想延伸了腳下的路,撐起了明日教師的天,當然更是一種企盼。
這種企盼,我們要用藝術(shù)的靈感來描繪絢麗的教育生活,在夾縫中堅守理想;這種企盼,我們要用抒情的手法來彰顯思想的理趣與情韻,在憧憬中回應召喚;這種企盼,我們要用詩化的意境來展現(xiàn)人物的教學生活,在對話中選擇路徑;這種企盼,我們要用有淵博的育人學識來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在實踐中反思行為;這種企盼,我們要用強烈的自信堅定地走自己專業(yè)成長之路,在教育嘗試中傾訴渴求。
揚棄借鑒中“力點”
書中提醒我們,要從教育實踐、學習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教育活動中悉心探尋,在教育積淀中生成智慧,在教育實踐中拷問心房。就以教學模式學習為例,我們不能走“東施效顰”與“邯鄲學步”之徑,而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學會教法運用的“揚棄”。
這種 “揚棄”是不“厭”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無論是講授法、直觀法,還是實踐法、復現(xiàn)法等,我們選用時,并不是哪個不好,哪個最好,哪個應被拋棄的問題,而應是多種模式的互補融合。
這種 “揚棄”是不“唯”新。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不可預知的因素,隨時會生成新的觀點、冒出新的思路,多媒體課件根本無法全部預先制作出來的,教師也不可能有時間及時加入到課件當中。事實上有時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淺顯的點撥與簡潔的板書等傳統(tǒng)教學手段也可使教師隨著學生思路靈活地改變預設(shè),使師生的互動性更強。
這種 “揚棄”是不“好”探。合作探究學習無疑是一種極佳的教學方式,它能使學生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實現(xiàn)不同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間的學習“互補”,達到共同提高。但是我們要因課、因生、因師、因校等具體因素而靈活運用,不能為合作而“合作”,為探究而“探究”。
這種 “揚棄”是不“失”創(chuàng)。應該說認真咀嚼教學新模式、新思想,對教育教學不無啟迪作用,但是理解和運用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必須置于教師學生教育的整體框架之中,必須從學生、教師等實際狀態(tài)出發(fā),因班選“模”、因生用“模”,有目的、有計劃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和“創(chuàng)”。
這種 “揚棄”是 不“離”變。我們知道,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不同的學科教學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內(nèi)容、方法和活動方式,即使是同一門學科,因教學內(nèi)容等差異,而采取的教學方式也不能相同,必須因生而變、因師施教。我們決不能成為教學的機械重復者,教師更不能失去自己的個性化教學追求,否則“南錢北魏”教學風范永遠不會出現(xiàn)。
增添發(fā)展中“源點”
書中還指出“派往”明天的教師應是在實踐中勤于反思的人,是不斷學習積累的人。比如于永正、孫雙金等特級教師,他們不僅具備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還具有對教學實踐的理性思考和深層探究的工作品質(zhì),這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動力之源。
這種動力之源的基點是將“草根研究”作為一種“策略性研究”,將“行動——感悟式”的研究,根植于教學“田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討論問題的研究之中,想自己的教學問題,做自己的管理工作,說自己的教育故事,講自己的教學之道。
這種動力之源的重點是視 “問例教學”作為一種診斷性研究,即教師從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fā),將教學實踐與教學行為研究融為一體進行研究,將學校變成自己教學研究的基地,融教學于教育情景之中,變教室為研究室。
這種動力之源的亮點是把“微型課題”作為一種比較性研究,即教師不以理論研究為主的一種微觀的應用性質(zhì)的研究,其研究要從教學小事、小現(xiàn)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要貼近教學,貼近現(xiàn)實,不好高騖遠;要實實在在,摒棄大而空的描述預測,多一點切實的關(guān)注;要認真研究,認真討論,認真實踐,寫實文章。
這種動力之源的熱點是選“教學隨筆”作為一種反思性研究,即是一種機動靈活行之有效的反思記錄方式??梢允钦n上、課后隨機摘記,可以是在書中、教案上或自己頭腦中隨時留下痕跡,或?qū)φn上的經(jīng)典點評或一個小小的引導失誤,這些都可以作為反思的內(nèi)容,從教學成功預設(shè)、教學機智運用、學生課堂表現(xiàn)、教學細節(jié)疏漏、再教設(shè)想等方面,寫出教學實踐,記下讀書感悟,“博(客)”出觀點爭鳴,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管理、協(xié)調(diào)、決策、處理事件中疏忽之處。這種永不停歇的追問能幫助新教師增強問題意識,使課堂教學走上高效循環(huán)之路。
確立“派往”中“視點”
本書更多地體現(xiàn)了社會對教師乃至教育最富理性的期待,體現(xiàn)了一種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生機盎然的過程。我們很欣賞書中這句話:“這是一個容易產(chǎn)生夢想并能夠讓夢想變成現(xiàn)實的時代!”我們一線教師帶著對教育的夢想,為派往明天確立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中的“視點”,這正是一種專業(yè)成長的追求。
這種追求體現(xiàn)在仁愛之中。教師要學會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愛得徹底——“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愛得執(zhí)著——“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開出慰藉心底的花兒,結(jié)成這崇高而又神圣的職業(yè),因為‘給永遠比‘拿愉快”;愛得智慧——“智慧地愛教育,愛學生,愛自己”;愛得從容——“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chuàng)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這種追求體現(xiàn)在對話之中。教師要以自己的教育實踐與大師對話、以自己的愛和智慧與學生對話,在反思與對話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這種追求體現(xiàn)在讀學之中。教師要終身與書為友,閱讀名著、閱讀報刊、閱讀網(wǎng)絡(luò),在讀與學中走進學生的心靈、拓展自己的人文視野,在讀中贏得生命的精彩,提升自己的育人品位,強化自身的人格魅力。
這種追求體現(xiàn)在隨想之中。教學 “先而思,行而有序;中而思,行而不迷;后而思,知而有得”。“只要行動,就有收獲”!我們要“忙里偷閑,要抽空坐下來,思考自己除了這樣做教師,還可以怎樣做并做得更好,這樣的教師就可以成為一個反思型教學者,成為一個思想者,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縣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