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 慧 楊廣榮
教學內容:
教科版教材1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讓學生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用處和壁虎尾巴的特點。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物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利用課文提供的知識、課外的知識和文中敘述方式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
5.接受文明禮貌、保護動物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難點:
了解魚、牛、燕子尾巴的用處和壁虎尾巴的特點。
教學紀實: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還記得它吧?(師舉起實物標本。)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小壁虎借尾巴。(板書課題。)
生:小壁虎。
(生齊讀課題。)
師:上節(jié)課我們讀了課文,又認識了好多字詞,你還記得那天小壁虎在墻角里捉蚊子時,發(fā)生了什么事嗎?
生:小壁虎在墻角里捉蚊子時,一條蛇咬斷了它的尾巴。
師:小壁虎的尾巴到底是“咬斷”的還是“掙斷”的,請同學們仔細看看,然后再說。
生:小壁虎掙斷尾巴逃跑了。
師:我們讀書一定要認真,差一個字意思就不一樣了。
師:假如小壁虎不掙斷尾巴,會出現什么情況?
生:小壁虎的性命可就沒了。
生:小壁虎就成了蛇的美餐了。
生:那可就慘了!
師:你們的想象可真豐富啊!
師:課題是小壁虎借尾巴,為什么要寫這兩段的內容呢?
生:從這兩段我們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斷的。
生:這是故事的起因,不寫可不行。
師:說的真對!
師:自由讀這3個自然段,仔細找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用一標注一下。)
生:小壁虎都是“爬呀爬,爬到什么地方”。
生:小壁虎借尾巴時都稱“您”,很尊重別人,很有禮貌。
師:你讀書可認真啊,還談了自己的理解,真棒!
生:小壁虎借尾巴的結果是都沒有借到。
生:都是“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和“不行啊!”。
生:這3個自然段都有4句話,都是按著“爬到——看見——問——說”的順序敘述的。
師:你們可真會讀書呀,找得既全面又準確。
評析:讓學生找出相同的地方,從內容上說,是要學生看出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和結果是相同的:從語言形式上說,是指要學生看出這3個自然段的敘述方式是相同的。后面教師將讓學生仿照這一敘述方式,進行有條理的說話訓練。接著分角色朗讀。指導朗讀,此時課堂氣氛活躍。
生:“爬呀爬”告訴我們小壁虎爬了很久,爬得很遠,要讀得慢一點。
生:我從“行嗎”這兩個字看出小壁虎是在征求別人的意見,不是說非借給它,這是一只彬彬有禮的小壁虎。
師:這個詞用得太好啦!
師:再仔細讀讀、找找,在這3個自然段中,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用標注一下。)
生:小壁虎爬到的地方不同。
生:小壁虎對它們的稱呼不同。稱小魚是“姐姐”,稱黃牛是“伯伯”,稱燕子是“阿姨”。
生:小壁虎借尾巴的動物不同。先是向小魚借,再是向黃牛借,最后是向燕子借。
師:同學們認真聽了嗎?他說話多有條理呀!
生:動物尾巴的動作和用處不同。
評析:讓學生找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找事物的相異處,這樣就能清楚地認識事物。而這里找相異處是在理解詞句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又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了有關的語言文字。
板書:
爬到哪里看見什么
小河邊小魚搖游來游去撥水
大樹上黃牛甩吃草趕蠅子
屋檐下燕子擺飛來飛去掌握方向
(師范讀,讓學生感受小魚、黃牛、燕子的真誠、坦率和因不能把尾巴借給小壁虎而為難的心情。)
(生反復讀、互相評價。)
師:學到這,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小魚、黃牛、燕子不肯把尾巴借給小壁虎了吧?你能用“因為……所以……”把這個意思說一說嗎?
生:因為小魚要用尾巴撥水,所以小魚不肯把尾巴借給小壁虎。
生:因為老黃牛要用尾巴趕蠅子,所以老黃牛不肯把尾巴借給小壁虎。
生:因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所以燕子不肯把尾巴借給小壁虎。
師:你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內容,真會學習!
師:小壁虎借不到尾巴,這可怎么辦哪?請同學們看這段內容,體會小壁虎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課件)你在書上找到表示小壁虎心情變化的詞了嗎?為什么難過?后來怎么又高興起來了呢?
生:難過、高興。
生:小壁虎借不到尾巴,所以心里很難過。后來,他聽了媽媽的話,看到自己的新尾巴,所以高興起來了。
師:你能把小壁虎心情的變化讀出來嗎?
(生有感情地讀課文。)
師:小壁虎的尾巴掙斷后,還能長出新尾巴,這叫再生。我們人的頭發(fā)、指甲再生能力也很強,剪掉了,過些日子還會長出來。
師:這里有幾個有趣的題目,你喜歡哪一個就選哪一個。
1.誰能用“動物的尾巴真有趣啊”做開頭,往下夸一夸課文中這幾種動物的尾巴?
2.你還知道別的動物尾巴的用處嗎?
3.你能也按這個順序編一段小壁虎向你知道的動物借尾巴的故事嗎?
生:動物的尾巴真有趣,小魚能用尾巴撥水,老黃牛能用尾巴趕蠅子,燕子能用尾巴掌握方向。
生:猴子的尾巴可以用來把自己掛在樹上,這樣猴子就可以蕩秋千了。
生:狐貍把尾巴朝右甩,獵人以為狐貍朝左走,這樣狐貍可以迷惑追趕它的獵人。
生: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像椅子一樣,又能在袋鼠跳躍時起幫助袋鼠跳得更快更遠。遇到危險時,袋鼠在尾巴的幫助下能跳出10米多遠呢!
生:鴨嘴獸的尾巴毛茸茸的,又粗又壯,冬天時,充滿脂肪的粗尾巴能幫助它御寒,并提供很多營養(yǎng)。
生:兔子的短尾巴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幫助兔子逃命。當兔子被猛獸咬住時,立刻使用“脫皮計”,將尾巴的“皮套”脫下。
生:鹿的尾巴又小又短,它還是報警器呢!當有危險時,首先發(fā)現敵害的鹿會豎起尾巴,露出下面的亮點,向同伴發(fā)出警報。鹿群一接到警報就會馬上逃離。
生:響尾蛇的尾巴毒性很強,當它的尾巴晃動時,會發(fā)出聲響。聲響可以嚇跑敵人,還可以引誘小動物上當。
生:蝙蝠的尾巴可以自由卷縮,裝成吊籃形,它依靠這個“隱身秘法”,可以捕捉身體較大的昆蟲。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下,看到啄木鳥用尾巴撐在樹上吃蟲。小壁虎說:“啄木鳥嬸嬸,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啄木鳥說:“不行啊,我捉蟲的時候要用尾巴撐著
樹,要不我會掉下去的?!?/p>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松樹下,它看見小松鼠在樹上吃松果。小壁虎說:“松鼠姐姐,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松鼠說:“不行啊!晚上我睡覺的時候,要用尾巴當被子的。”小壁虎告別了松鼠,又向前爬去。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河邊,它看見非洲鱷在河邊飲水。小壁虎說:“鱷魚大哥,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鱷魚說:“不行啊!我見到獵物時,要用尾巴打獵物呢!”小壁虎告別了鱷魚,又向前爬去。
評析:這堂課語言文學訓練多層次、多角度,做到了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如:用“因為……所以……”說一說為什么小魚、黃牛、燕子不肯把尾巴借給小壁虎。既加深和總結了這部分課文的內容,又學會了這一關聯詞語的運用。像:用“動物的尾巴真有趣啊”做開頭夸一夸課文中4種動物的尾巴,是在訓練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歸納總結,語言的組織性和條理性。再比如:仿照課文中“看到——爬到——問——說”的順序續(xù)編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既拓寬了知識面,又進行了成段說話的訓練,把增長知識和有條理地說話訓練恰當地結合起來了。
師:你們知道這么多動物尾巴的用處,為什么課文只選這3種動物寫呢?(生對于這個問題開始有點發(fā)愣,后來看了板書,忽有所悟。)
生:魚在水里,黃牛在陸地上,燕子是在天上飛的。
師:選這3個例子,能告訴我們不論在河里的、在陸地上的,還是在天空中飛的動物,它們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處。選擇這3種動物比較有代表性。
師:其實,動物世界的奧妙無窮無盡,你們有興趣繼續(xù)探索嗎?可要記?。簞游锸侨祟惖暮门笥?,我們一定要——(愛護動物。)
總評:
一堂好的語文課既要上得“活”,又要上得“實”。要做到這兩點。語文教學就既需形式上的生動活潑,又要內容上扎扎實實;既要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又要進行思維訓練。邰老師的這堂課就做到了既“活”又“實”。
一、方法靈活有序
教者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段特點,精心設計了適合低段孩子的教學方法,課堂中教者以趣激學,讓孩子們始終興趣盎然地在學習。舍棄了傳統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教、扶、放”的方法,抓住教學重點內容,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課文的詞句,從而體會作者的敘述方式,進而利用課文提供的內容和敘述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樣處理教材,既做到了沒有平均使用力量,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學生由始至終興趣盎然,能夠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有不懂的問題,能夠大膽地進行質疑,進行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真正實現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以人為本”。
二、訓練扎實有效
俗話說:“講之功一二。練之功八九”。這堂課無論是朗讀還是對語言文字都訓到位。讀的訓練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在本課教學中,教者通過自由讀、默讀、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演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到教學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這種以讀代講的方式,充分體現了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不僅如此語言文學訓也做到了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如:用“因為……所以……”說一說為什么小魚、黃牛、燕子不肯把尾巴借給小壁虎。像:用“動物的尾巴真有趣啊”做開頭夸一夸課文中4種動物的尾巴,再比如:仿照課文中“看到——爬到——問——說”的順序續(xù)編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這些訓練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進行了口語表達的訓練。
總之,《小壁虎借尾巴》這堂課,由于教師的巧妙設計,使學生們人人爭相發(fā)言,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異?;钴S。教者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悟性、靈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達到了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境界。
個人簡介
邰慧小學高級教師,省語文學科骨干教師、語文學科教學能手,哈爾濱市模范教師、優(yōu)秀教師。曾在全國語文“注·提”教學大賽中獲一等獎,光盤已全國發(fā)行。她的課堂教學充滿了“智慧和情趣,靈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