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視點:公民社會與公民治理
●特約主持人:黑龍江大學法學理論與法治發(fā)展研究中心馬長山教授
●主持人簡歷:哲學博士,法學博士后,“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7),并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5),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5)?,F(xiàn)為黑龍江大學學位辦主任、博士生導師,“龍江學者”特聘教授,獲黑龍江省“優(yōu)秀中青年專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和“全省優(yōu)秀教師”、“全省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等榮譽稱號;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省級重點學科梯隊帶頭人、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黑龍江大學法學理論與法制發(fā)展研究中心負責人。兼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會長、黑龍江省民間組織發(fā)展促進會副會長。近年來,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雜志上發(fā)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多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報刊全文轉載或摘編,被CSSCI來源檢索和引文檢索160余次。出版了《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商務印書館,2002)、《法治的社會根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法治進程中的“民間治理”》(法律出版社,2006)、《法治的社會維度與現(xiàn)代性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等著作。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項、黑龍江省社科基金項目5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和特別資助項目各1項。獲黑龍江省社科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4次、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4次。
●主持人話語:公民社會研究在西方有很久遠的歷史,這與西方的公民政治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社會結構密切相關。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民理論又開始在各國“復興”,成為西方走出民主和法治困境的重要通道。然而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一直呈現(xiàn)著國家吞噬社會的狀態(tài),皇權至高無上,等級身份嚴格,垂直管控體系龐大,社會成員更多只是“臣民”、“草民”、“順民”的身份和角色,非政府組織也常被視為政權的威脅、挑戰(zhàn)而受到嚴重抑制。這樣,就很難建立起多元利益表達、自主權利訴求和權力分割制衡的運行機制,致使中國缺少應有的民主動力和法治根基。改革開放后,通過“小政府、大社會”的重大轉型,把社會從中央集權的國家統(tǒng)攝中解放出來,并日益走向多元化、世俗化、自由化。公民身份和角色也從紙面上的“條文設定”和宏大的“政治符號”中走出來,開始真正進入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具有了更多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際功能。同時,非政府組織快速、蓬勃興起,并在民間治理、政治參與、行業(yè)管理、權利維護、利益平衡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傳統(tǒng)的慣性作用,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轉型等復雜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公民社會研究還不能有太多的理想主義色彩,公民社會研究和公民社會發(fā)展還面臨著太多的現(xiàn)實困境和“中國”問題,需要理論界和實踐部門給予更多的關注,也需要公民精神在全社會的覺醒,從而推進中國的民主和法治進程。本期關于公民社會的討論,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學術努力,并期待有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馬長山教授撰文以當代西方公民參與的變化為參照,解構了我國公民參與的現(xiàn)狀及形成的原因,并以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為視角,積極推進非政府組織中的公民參與,推動“公民治理”,變消極的公民參與為積極的公民參與,使公民參與成為中國民主法治進程中的重要而持續(xù)的社會動力。蔣傳光教授以公民責任意識為視角,探析中國“公民社會”在社會轉型時期對當下法治秩序構建的可能的功能和意義。誠然,法治社會的構建需要國家法制的健全,但更離不開公民社會的培育。在公民權利意識高漲的今天,公民責任意識需要被喚醒,只有公民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才能自覺地、積極的參與到國家的法治建設中來,才能真正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利,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中國的“公民社會”才有可能建立起來。金錦萍博士撰文認為,對于國外已經(jīng)蓬勃發(fā)展起來的非營利組織,其在社會公益事業(yè)上的作為有效地緩解了政府的壓力,改善了社會分配不公等問題。其在“公民社會”建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成為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各國政府也積極地給予其發(fā)展以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目前,我國對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雖然也采取了一些優(yōu)惠政策,但理論基礎的缺位導致非營利組織優(yōu)惠制度在現(xiàn)實中難以得到認同,因此,需要理論界與實務界共同努力,保證非營利組織的健康發(fā)展,促進“公民社會”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