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波
一、充分認識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語文能力可以歸結為聽、說、讀、寫四項能力,語文教學需要著力培養(yǎng)這四項能力。從能力角度來說,這四項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從語文學科特點及四項能力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程度來看,閱讀教學卻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是其他教學的基礎,對其他訓練的影響更大。
就語文學科而言,擺在小學生面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將口頭語言盡快地轉化為書面語言,閱讀教學則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曾經(jīng)在全國推廣過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語文教學改革實驗和目前進行的“識寫分開、多識少寫”的識字教學,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盡快地進入閱讀學習。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否能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如果教師能發(fā)現(xiàn)、獎勵和發(fā)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每個優(yōu)點,那么他們就會愛上這門課程。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感受閱讀的樂趣。語文教學盡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動、游戲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教會學生閱讀方法
(一)引導學生學會讀書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次數(shù)多、內(nèi)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積累,有利于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
閱讀教學重視朗讀、默讀、背誦。小學階段特別要加強朗讀和默讀的指導,重視指導朗讀的方法。學習默讀時,要指導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學過的詩文,提倡多背誦。背誦有利于語言和文化的儲存、積累。
閱讀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幾種:
1朗讀。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常用的練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進行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通過入境人情地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并通過朗讀的實踐,逐步提高朗讀的水平。
2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默讀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通過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學會默讀。教材中有多篇略讀課文,明確要求通過默讀了解課文內(nèi)容。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默讀的要求,但是許多練習必須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才能完成。默讀能力的提高需要有個訓練的過程,學生進行默讀訓練應留有充裕的時間,使學生能切實地默讀課文,并按要求認真思考。默讀后應檢查效果,避免使默讀的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
(二)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因此,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yōu)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學生的體驗不僅是語文教育的特點,而且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是語文教育的實施方法。所謂體驗,就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jīng)歷的一種內(nèi)在活動。體驗更多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種種體會和感受。語文教學使學生、文本、教師的多邊互動、融合、提升,而學生主體的體驗,正是使這一過程能進入最佳狀態(tài)的重要保證。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diào)體驗的原因所在。當然,個性化閱讀也需要引導,教師要及時發(fā)揮作用。
(三)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言的學習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學生在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句、段篇,只有熟記在心,才能變成自己的財富,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或涌流于筆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