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明
我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漢語拼音的創(chuàng)立者周有光教授,現年已102歲了,但是依然身輕體健,精神矍鑠。
周有光命運坎坷,但他從不怨天尤人,而把不幸看成是在磨練自己的意志。1941年,他在重慶做經濟研究工作,當時日軍正瘋狂地對山城狂轟濫炸,他在躲避飛機時,恰巧一顆炸彈落在他身邊,一下就把他掀翻在地,朦朧中,他以為自己死定了。蘇醒過來時,他一看身邊許多人都被炸死了,再摸摸自己,居然連皮都沒擦破一點。那一刻,他感到非常欣慰,心想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1955年,中央調周有光到北京參與“漢語拼音方案”的修訂工作,這對于一個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的教授來說,無疑是人生的重大轉折。但他連想也沒想就去北京報到了。他這一干,就一直干到了退休,而且從未發(fā)過牢騷。
由于長期過量的腦力勞動,導致他患有失眠癥,痛苦一直折磨著周有光。就在這時,“文革”爆發(fā)了,周有光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改造。這樣的境遇,對于別人來講是場災難,可是他卻將此當成治療失眠癥的絕好機會。在勞動中,什么活最重他就搶著干。幾年下來,他不僅治好了失眠癥,而且身體也比以前強壯了許多。
周有光退休后,不像有些老年人那樣閉門不出,而是廣交朋友,尤其喜歡結交青年朋友。他經常把他們請進家來,交流思想,從中汲取青春活力。
周有光平時也參加體育運動,還發(fā)明了一種獨特的“象鼻子運動”,即晃晃頭、甩甩手、伸伸腿、彎彎腰,每天要做很多次。
周有光是個幽默的老人,他對于死是這樣理解的,他說,一個人活到90歲死去,叫做“圓寂”,活到100歲算功德圓滿。我現在已活過了100歲,這說明我不僅“功”超了“圓”,而且“德”也溢了出來,但是,這又有什么呢?我周有光有個“三不主義”,即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大年,每天忙忙碌碌地過,也不枉老天心疼了自己一場。
那年,央視主持人崔永元對周有光進行了采訪,談到現在的網絡語言讓人難以讀懂時,周有光卻十分地大度。他說,對于網絡語言,我是個文盲。但我卻不認為它是洪水猛獸。我的看法是,網絡語言是一種新生事物,不要人為地扼殺它。
周有光每天仍堅持看書讀報,每月為《群言》寫一篇卷首語。更重要的是忙著寫他的第32部專著《比較文字學》。他說,我已經退休三十多年了,仍要退而不休。年輕時,我得過肺結核,患過憂郁癥。結婚時,算命先生說我只能活到35歲,但我不信這個邪,現在不也活過了幾個35歲了嗎?所以說,人的一生不管遇到多么困難的事,都要想得開。人的眼睛為什么要長在前面呢,那就是讓人用來時刻往前看用的。如果有些事真的想不開了,不妨讓思想拐個彎,說不定就豁然開朗了。
摘自《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