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永遠是人類靈魂的棲息地,是人精神的家園。它就像永遠流淌在我們心靈的一泓清泉,滌蕩著我們蒙塵的心靈。因此,用文學性來灌溉語文教學園地,充分顯現(xiàn)其文學育人的功能,這不僅是新時期語文教學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更是時代賦予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語文教師卻用條分縷析的講解來取代文學對人的教育功能。眾多的“模式教學”使語文教學的形式歸于單一,教學過程缺少對文學性的涵詠、感悟。鑒于此,本文試圖從增強文學育人的教育功能方面,
談談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做。
一、用文字圣火去激活教師的激情
語文教學有別于理論學科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其生動性、形象性,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形象思維高于理論思維的特點。教師只有情動于衷,才能傳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學生。
其實,語文教材中許多經(jīng)典的例文給教師文本教學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足以讓我們激情奔放。如《水調歌頭·大江東去》的壯美與豪放,《背影》的綿長回憶與感激,《故都的秋》的峻冷與癡戀等,都值得語文教師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現(xiàn)?!拔乙娗嗌蕉鄫趁?,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辛棄疾的《賀新郎》),這是語文教師應有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有了激情,課堂才會有生機、有活力,教學活動才會有堅實的文學基礎。
二、用文字的特質去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的文本,大多是人類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蘊涵著豐富而博大的文化內涵。語文教學活動就是借用這些文本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品味、感悟和運用,并在這個過程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他們的情操。文學作品獨特的審美趣味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在學生的心靈中打下深深烙印,這是任何行政手段、政治教化所難以匹敵的。為此,語文課改的趨勢應該是“復興失落人之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與鑄造”。
那么,增強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對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呢?
1、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辈蛔x書,無以教書;不充實自己,無以育人。教師不僅要關注世界政治、科技、社會動態(tài),也要研究教育理論專著,讓自己的生活有不竭的清泉,也要讓這清泉在理性的渠道中自由地流淌。
2、教師的眼中應有“人”。語文教學必須回歸“以人為本”的主題,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在品讀經(jīng)典中,激活學生與作品、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引發(fā)學生心靈的呼喚、感情的激發(fā)、智慧的啟迪,從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
3、充分挖掘文本“詩意”。詩意存在于生活之中,詩意蘊藏于文本中。語文教師就應該像一個采礦工,將散落于文本中的詩意“因子”拾收,并串聯(lián)成精美的項鏈,呈現(xiàn)于學生的面前,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对狸枠怯洝分小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愛蓮說》中稱贊君子風度;《天凈沙·秋思》中體現(xiàn)出的懷鄉(xiāng)情愫……篇篇優(yōu)美的詩文,都是豐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靈去解讀、去感悟。教師領悟了,才能以此引導、啟發(fā)學生,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去體味人類文化的美,夯實學生文化素養(yǎng)大廈的根基,使語文教學走出單純的知識傳授,進入一個充滿詩意的、散發(fā)著文化馨香的意境。
三、用文字的方法去搭建平等交流的平臺
要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育人功能,教師就只有在民主、開放的課堂上,才會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譜寫出詩意的旋律,也才能“潤物”于“無聲”之中。
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構建“自主、探索、互動”的學習模式。做教師的應該明白,今天的學生接受信息的來源異常廣泛,他們的思想也異?;钴S,他們喜歡的是平等的交流、真誠的理解,合作式的對話。如果我們把教學活動建立在民主、合作、探究的平臺上,那么,語文學習就會獲得更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會獲得更多的理解,本文在自由探討中會獲得新的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立師生良好的合作關系,也是創(chuàng)造語文文學育人功能的一個重要保障。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當我們敞開胸懷,真誠地擁抱每一個學生之時,必將是語文文學教育功成名就、潤物無聲之日!
楊瑞芳,河南長垣縣教研室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