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雷
數(shù)十年來,只要我們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或是扭開收音機,我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名字:以色列。其出現(xiàn)頻率之高,與這個國家的大小是不相稱的。在許多國家里,你隨便問一個人以色列面積有多大,他往往說不準;但是,如果你問他對以色列知道點兒什么,他多半會告訴你以色列很能打仗,所以它常常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超級大國”。從某種意義上說,以色列的“名聲”是用槍桿子打出來的。人口少,缺乏充足兵源;資源貧乏,綜合國力弱;面積小,無戰(zhàn)略縱深——這分明是一個弱國的標志。然而,以色列卻總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這個彈丸小國究竟是憑借什么樣的法寶立足呢?這主要歸功于它的軍魂。以色列的軍魂來自于本國公民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它土地狹小、資源貧乏的環(huán)境。這使得以色列人在作戰(zhàn)時擁有高度的團結性、組織性和靈活性。以色列人口雖少,但作戰(zhàn)時全民皆兵,驍勇異常,視死如歸。對于有限的資源能夠充分利用,對于技術裝備喜新而不厭舊,善于改進,充分發(fā)揮它們的價值,對于手頭的人力和物力決不浪費。這也是它在作戰(zhàn)時屢屢戰(zhàn)勝阿拉伯諸國的主要原因。
有這么一個故事很能反映以色列的軍魂:1948年4月8日清晨,卡斯特爾,耶路撒冷公路旁一座建立在羅馬古堡廢墟上的村莊,幾千名全副武裝的阿拉伯士兵從三個方向向山頭發(fā)起了猛烈攻擊。下午1點30分,臨時拼湊起來的猶太民兵的防御崩潰了,戰(zhàn)斗指揮所也被占領。“帕爾馬赫”突擊隊(以色列國防軍前身)第四營的一名連長率領一個排趕來增援,并留在最后掩護撤退。今天的卡斯特爾已經(jīng)開辟成以色列的國家公園,堡壘上空的硝煙已散去,從這里可以眺望到那個偉大而神秘的耶路撒冷,在堡壘東面的一塊大巖石上刻著著名的卡斯特爾戰(zhàn)斗中陣亡的80名以色列前軍人的姓名。在那次戰(zhàn)斗中,掩護撤退的30名“帕爾馬赫”突擊隊戰(zhàn)士陣亡了24人,除一名受傷的班長外,部隊指揮員全部戰(zhàn)死。當“帕爾馬赫”部隊完成掩護任務準備撤退時,阿拉伯人的包圍圈已經(jīng)幾乎合攏了。帶隊的連長和副連長對望一眼,發(fā)出了最后一道命令:“士兵全體撤退,軍官留下掩護!”這道悲壯的命令從此被載入以色列國防軍的史冊。五十多年來的數(shù)次中東戰(zhàn)爭中,以色列國防軍一代又一代年輕的軍官們也像他們的先輩一樣,高喊著同樣的命令抵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讓世界認識到了這個民族的頑強,讓那些能夠活著的士兵重新燃燒起斗志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