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米勒獲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10月8日揭曉,56歲的德國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獲獎,成為自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第12位贏得該獎的女性。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稱其“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失業(yè)人群的生活”。
赫塔?米勒1953年8月17日出生在羅馬尼亞一個講德語的少數(shù)民族家庭,1987年她與丈夫遷居德國,現(xiàn)生活在柏林。
1982年,米勒發(fā)表了“處女作”——一本名為《低地》的短篇小說集,1995年她成為德國語言和詩歌科學院成員。米勒的主要作品有《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光年之外》、《行走界線》和《河水奔流》等。米勒以寫作羅馬尼亞裔的德國人在蘇俄時代的遭遇著稱,從記憶、夢與內心出發(fā),政治色彩較濃。
赫塔?米勒對中國讀者來說還很陌生,臺灣的時報出版公司曾在1999年出版過她的長篇小說《風中綠李》,本刊則在2001年第6期上刊登過她的一篇8000多字的短篇小說《黑色的大軸》。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由18名瑞典文學院成員評選出來,他們年初接到200余位作家的提名,然后篩選出一張機密的5人名單,并從中評選出獲獎者,獲獎者必須取得超過半數(shù)的選票。米勒是第106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獲得的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2009年雨果獎揭曉
2009年8月9日晚的世界科幻大會上,世界科幻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雨果獎(Hugo Award)揭曉。最佳長篇小說由尼爾?蓋曼(Neil Gaiman)的《墳場之書》(The Graveyard Book)奪得。這是部奇幻兒童小說,講述的是一個逃過滅門之災的孩子被墳場的眾幽魂收養(yǎng),孩子長大成人后報仇雪恨的故事。該小說此前已將紐伯瑞獎、《軌跡》雜志青少年文學獎等多項大獎收入囊中。
尼爾?蓋曼是雨果獎的???曾5次獲雨果獎提名,3次得獎:2002年最佳長篇《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2003年最佳長中篇《卡蘿蘭》(Coraline),2004年最佳短篇《綠字的研究》(A Study in Emerald,中譯文刊登于本刊2006年第6期)。
本屆雨果獎的最佳長中篇小說:南希?克雷斯(Nancy Kress)的《埃德曼關結》(The Erdmann Nexus);最佳短中篇小說:伊麗莎白?貝爾(Elizabeth Bear)的《繁殖中的修格斯獸》(Shoggoths in Bloom);最佳短篇小說:華裔作家姜峰楠(Ted Chiang)的《呼氣》(Exhalation)。
新 作
丹?布朗新作《消失的符號》上市
超級暢銷書作家丹?布朗(Dan Brown)的新作《消失的符號》(The Lost Symbol)9月15日由蘭登書屋旗下的雙日出版公司推出精裝本,原書厚達528頁。據(jù)透露,首版印刷量高達650萬冊(其中美國500萬冊,英國、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150萬冊)。出版商宣布,該書的電子版同步發(fā)行,供讀者在電腦上下載和閱讀。電子版的價格為9.99美元,僅為紙版圖書29.95美元的三分之一。由此引發(fā)爭議,一些反對者認為,低價銷售電子圖書會損害暢銷書的品牌,并對整個圖書行業(yè)帶來利潤降低的不利影響。
《達?芬奇密碼》(Da Vinci Code)自2003年出版,至今全球發(fā)行量已達8100萬冊,共翻譯成40多種語言,更一度帶動達?芬奇考證學及懸疑小說的風潮。《消失的符號》的故事發(fā)生在華盛頓,男主角、符號學家蘭登教授,如何在12小時內,與對手斗智斗勇,冒險揭開宗教組織的重大機密?丹?布朗將帶領讀者一同經歷刺激緊張的解碼旅程。
蒂姆?高特羅推出新作《失蹤》
美國著名小說家蒂姆?高特羅(Tim Gautreaux)的最新力作《失蹤》(The Missing)3月由蘭登書屋旗下的克諾夫出版公司出版。英國《衛(wèi)報》刊登的書評指出:“《失蹤》所具有的影響力已然突破了它篇幅的限制。這是一部戲劇,也是一部關于守法與枉法,關于犯罪與復仇后的空虛的戲劇式的沉思錄。他在人類精神領域的深刻探討,可以媲美康拉德的《勝利》和《諾斯托羅莫》或者是??思{的《八月之光》……小說跌宕起伏的懸念不斷牽引讀者,最終將人引至故事的高潮。盡管高特羅的小說不乏智慧和幽默,但是他更關注人類社會中迫切的道義責任。讀此書的重中之重當是洞悉:人類的特權在于——可以選擇一場沒有憎恨的人生?!?/p>
小說的故事是這樣的:幾個暴徒突然闖入薩姆?西蒙歐的家中,用20顆子彈射殺了他所有的家人。這天,薩姆?西蒙歐還只是6個月大的嬰兒。紛亂之際,他被父親藏在爐子里,幸免于難。他的叔叔趕到時,尸橫遍地的家里,只有薩姆一人還活著,“躺在爐子里滿身是灰,他那被煙灰熏黑的小臉上布著幾道驚恐的淚痕”。這樣的灰色場景,刻在了嬰兒薩姆的心中,并構成了日后薩姆性格的底色。
一戰(zhàn)結束后,薩姆和他的戰(zhàn)友們一起被派往法國戰(zhàn)場執(zhí)行拆除雷管的任務。薩姆和戰(zhàn)友在廢墟上四處游蕩:戰(zhàn)場遍地尸骨,被遺棄的盔甲,武器靜靜地訴說著暴力毀滅之后的愴然空虛。再次被殺戮的場景刺痛了內心的薩姆,毅然決定回到家鄉(xiāng)新奧爾良。他在城里最大的商場當上了樓層保安。同時,他也逐漸擺脫了幾年前孩子因病去世的傷痛,和妻子過上了新的生活。
樹欲靜而風不止。一個名叫莉莉的孩子在他負責的商場的失蹤,打破了薩姆的平靜生活。薩姆在追回莉莉的過程中被人打暈,在昏迷之中被送進了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