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華
首先要讀懂詩歌
詩歌鑒賞,第一要則就是要讀懂,然后做題才能穩(wěn)操勝券。怎樣才能讀懂?大體有以下幾點:
(一) 看標題,抓住靈魂
詩歌的標題往往是這首詩的中心與靈魂,它包含了諸多的信息,標題可以概括作品的主要內容、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調、揭示詩歌的類型等。閱讀時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標題結合起來理解對理解詩意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例如讀張繼的《楓橋夜泊》,根據“夜”字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間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據此詩歌的內容與情感就可大體得到把握。
今年高考海南、寧夏卷《題李世南畫扇》:“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隔塢聞鐘覺寺深?!比绻豢凑目赡軙詾樵姼杳鑼懥肃l(xiāng)村野外的自然風光,但看了題目之后,才會明白這是一首題畫詩,描寫的是畫面圖景而非眼前實景。明白了這一點就會自然想到詩歌中“潺潺水聲”、“瑟瑟秋風”、“寺廟鐘聲”、“知村近”、“覺寺深”等描寫應是詩人的想象與聯想,詩人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由畫內想到畫外,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這一理解與本詩第二題的鑒賞要求不謀而合了。
(二) 懂作者,知人論世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境況,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朝政等方面的問題。知道了人與世,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信息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有的屬于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注,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今年全國卷Ⅱ考的是李彌遜的《春日即事》:“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睂W生大多對李彌遜不太熟悉,題后給了介紹“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有了這一介紹,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難看出詩的一、二句寫了暮春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從這些凄涼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緒。三、四句寫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鳴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嘆。這正是作者因反對秦檜而被免職后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詩人真正是觸景生情,情由景生。
(三) 讀注釋,把握背景
今年福建卷出的是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其三):“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銜死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詩后加了這樣一個注:“這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據此可以推知:此詩描寫燕子、飛蟲透露出的應是詩人流離顛沛后在草堂過上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四) 知意象,體味情感
意象是詩中傾注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景物。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江蘇卷今年考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睂@首詩的結句學生大多不能理解它的意思,這主要原因就是對“浮云”、“日”這兩個意象沒能掌握。在古詩中“浮云”一般象征奸佞勢力,“日”可象征帝王?!案≡票稳铡边@一意象組合,詩人是借自然現象來比喻社會現實,表達的是君王為奸邪所蒙蔽,奸邪為非作歹,賢者不得任用的意思。明白了這一點,鑒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一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賦予了其某種特定內涵,鑒賞詩歌只有把握了這一特定的內涵,才能正確理解詩歌。下面略舉幾例加以說明。
1.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保ㄍ醪g《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睅X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湘竹:常用來表達悲傷的情思。岑參《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
3.水: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薄白允侨松L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薄盎鞔航际菧I,流不盡,許多愁?!币粤魉c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4.黍離:表達對故國的眷戀,對故土淪亡的悲嘆。柴望《多景樓》:“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
5.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鼻锶毡涞挠甏蛟谖嗤┤~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睖赝ン蕖陡┳印罚骸拔嗤?,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崩钋逭铡堵暵暵罚骸拔嗤└婕氂?,到黃昏,點點滴滴?!笨梢娗镉甏蛭嗤?,別有一分愁滋味。
以上介紹的均為常見意象的約定性的涵義。當然這些常見意象在詩人筆下還會有非約定性的涵義,同時,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即興描繪的意象,其涵義也不具有約定性,這些都需要從具體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五) 懂典故,釋疑解惑
典故因其簡短的字面包含了豐富的意蘊而受到的多數詩人的青睞。高中教材中用典較多的文章有兩篇: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姜夔的《揚州慢》,讀這樣的詩歌一定要多加揣摩,仔細領會,透過字面領會其深層含義。幸好考綱規(guī)定典故的考查一般只涉及我們接觸過的內容,這就大大降低了難度,這一規(guī)定也為我們典故的復習指明了道路:關注書本。
(六) 析修辭,翻譯詩句
翻譯詩句,將詩的語言變成散文的語言,要注意詩歌前后詞語之間存在的修辭,運用聯想與想象,還原詩歌語境。
今年重慶卷考的是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边@首詞的最大特點就是構思巧妙,善用比喻。詩人將水波比喻為美人的眼神,把山峰比喻為美人畫過的眉毛,把江南春天比喻為美人的盈盈眉眼。整首詞比喻生動新穎,富有人情味,給人
以親切感和美感。
(七) 調語序,還原場景
詩歌的語言是凝練的,也富于跳躍性,在句與句之間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讀者通過想象作補充,還原詩歌的場景。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睂ぴL者與童子的三番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但詩人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四句二十個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白,要我們讀者去想象補充。此外,由于詩歌不僅講究凝練,還有講究韻律以及表意的需要,詩的語言往往會打破語法規(guī)則,或者省略散文中不能省略的句中成分,或者改變正常的語序。像杜甫的“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是典型的語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語序應是:鸚鵡啄香稻馀粒,鳳凰棲碧梧老枝。當然語序正常了,詩的節(jié)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詩韻律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