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紅
我借班組織了一次公開觀摩活動。說實話,剛開始我有點忐忑不安,因為借班組織活動經(jīng)常會發(fā)生一些意外。幸好,我設(shè)計的活動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活動很順利地進行著。到了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歌表演,我給孩子準備了頭飾,孩子們紛紛跑到臺上打扮著自己,突然我發(fā)現(xiàn)坐位上還坐著一個小男孩,我趕緊向他揮了一下手,可他無動于衷。我的心一下就提了起來,在公開活動中,如果有孩子不愿意參與活動,對執(zhí)教教師來說是挺尷尬的事,我看了一眼配班老師,希望她能幫助我,可她正忙著幫孩子戴頭飾,沒發(fā)現(xiàn)這邊的情況。于是我走向那個男孩輕輕地問他:“小朋友,我們一起去表演好嗎?”孩子搖了搖頭。我的心提得更高了,怎么辦?我要不要把他拉到臺上去?如果這樣做會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呢?我心里很矛盾。但這種場合不允許我想太多,也不允許我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正在此時,有個孩子跑過來說:“老師,洋洋不會表演的,你別叫他了。”這時全班孩子都朝洋洋看過來,洋洋的臉一下就紅了,頭也馬上低了下去。同伴的話讓洋洋覺得沒面子。這時我想,洋洋上不上臺表演已經(jīng)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我怎樣才能幫他擺脫目前的困境。我急中生智想到了一個辦法,連忙說:“洋洋是想當觀眾,看我們大家表演呢,是吧?”洋洋輕輕點了點頭。就這樣,孩子們又回到了活動中。我偷偷觀察著洋洋,只見他先看著大家表演,然后慢慢地張開嘴巴跟著唱了起來,接著手也動了起來。在接下來的交換表演中,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洋洋已不在坐位上了。我給了洋洋一個臺階,呵護了他的自尊心,讓他感受到了教師的理解、寬容和愛護,從而使他產(chǎn)生了改變自己的動力和勇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