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鋒 薄紅英
第一部曲:轉變教育理念,統(tǒng)一思想
多年來,我們一直按照高考要求和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扣教材、選習題、以考促教,在教學實踐中更多關注的是學科知識本位,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實際和發(fā)展需要,一節(jié)課上大多時間都是老師在表演“獨角戲”,學生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甚至厭學,這種教育模式必將產(chǎn)生越來越多的差生,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身心健康,也必將使我們的教學陷入怪圈。
所以,在課程改革之前必須對全體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進行包括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教學任務、新課程教育技術、新課程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培訓,使廣大教師進一步明確“我們這三年里是為什么,要干什么,要怎樣才能干得更好,怎樣檢驗干的效果”等教育的深層問題。搞不清楚這些問題就很難明明白白地做教師,就難免陷入教學的怪圈。
把這些基本問題想清楚了,“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是為了人的幸福,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就不是一句空話,也自然就有了教師角色向學生的平等對話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等方面的轉變,也自然就有了教學方式向關注學生、結合課程目標“以學定教”等方面的轉變,也就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凸顯,每一節(jié)課的科學設計和關注課堂生成性問題的探究。這樣,原本枯燥的課堂成了師生教學相長、充滿生命的課堂,還愁培養(yǎng)不出好學生?
第二部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大家對教學模式的看法不一,普遍認為“教”有原則、教無定法。但筆者認為,在目前新課程推進的起步階段,還是應該集中學校、學區(qū)、系統(tǒng)內(nèi)的優(yōu)秀教師集體備課、共同研究,細化解讀課程標準、細化解讀教材,準確把握學情,明確每一節(jié)課教與學的目標任務,形成更加科學可行的課堂達成目標任務的方法與途徑,確保改革的方向和改革的成效,確保廣大學生和老師都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受益者,促進學生成才和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我們的做法是充分發(fā)揮校本教研的作用,強化并豐富集體備課,集中學科骨干教師,帶領青年教師,一起反復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演練、反思課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試題,從而明確教學任務;一起研究分析當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段學習規(guī)律,從而“以學定教”,由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疑難點等來確定教學策略,進行有效的教學預設,制定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案”;一起反思、研究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關注教與學的過程,通過學生課堂反應、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yè)來檢測教學任務落實的情況,及時對教與學的行為進行糾偏。這樣。通過研究、說課、做課、評課、同課再上,我們的教學行為就自然克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增加了科學性、可行性、高效性,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預防了新課程改革中老師的徘徊、被動甚至是失誤,能夠更加有效地提教師的新課程實施能力。
另外,我們還根據(jù)學科特點、模塊教學特點、學段特點、班級學生特點等確定不同的教學研究策略,如我們在高一開展新概念講授課課型研究、活動課課型研究、研究性學習課型研究等,在畢業(yè)年級開展高效課型研討活動等,開展體現(xiàn)我?!耙詫W定教”思想的“教·學案”實驗課型研究等。
校本研究重心的下移,形成單元教學的有效模式。近幾年的實踐極大提高了我校課堂教學的效能,也帶來了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快速提升。
第三部曲:打磨課堂,形成風格積淀課堂文化
在共同摸索出單元模塊教學的高效模式基礎上,要根據(jù)教師個人的特點,不斷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教學,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形成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文化。
我們鼓勵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能夠根據(jù)學生和課堂教學的進展情況,遵循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科興趣、形成學科能力、奠定學科思想基礎的原則,按照為學生發(fā)展奠基的要求,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不拘泥于千篇一律,提倡異曲同工于學生的發(fā)展這一目標,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式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