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定心丸
“定心丸”本為明代軍中的必備之藥。明朝茅元儀所輯《武備志》中記載的“定心丸”配方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黃、辰砂各等份,母丁洋減半”。把這幾味藥合煉為丸,其功效可抗菌防腐、止痛消毒、安心定神,故起名為“定心丸”。凡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傷員們都知道要吃這種“定心丸”。后來,有些傷員轉(zhuǎn)回老家養(yǎng)傷病,也把軍中這種“吃定心丸”的口語帶回了家鄉(xiāng),凡遇到心中有底數(shù)的事情,就借用“吃定心丸”一語來比喻。
紅得發(fā)紫
封建時代官職品級不同,衣服顏色也各異。這種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唐代時,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可以經(jīng)常出入朝廷,于是,人們便以顏色作為發(fā)達的標志,而達到紫色則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故而,人們常以“紅得發(fā)紫”來比喻那些官運亨通、仕途暢達的人。
靠山
“靠山”這個俗語出自安祿山篡唐的故事。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寵信安祿山,要升他為宰相。楊國忠知道后,進諫皇上不要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祿山。玄宗于是就不讓張洎擬定提升安祿山的詔書了。張洎是安的好友,很快把這件事告訴了安祿山。
一次,張洎與在京任職的大詩人李白談起了與安祿山交往的事。李白直言不諱地說:“我看胡兒有謀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時會連累你的。你萬萬不可靠山(指安)!還是靠近皇上吧!”
張洎點頭稱是。
不久,安祿山果然起兵反唐,張洎卻仍受到玄宗的重用。
張洎深有感觸地說:“幸虧我沒有靠山啊!”
“靠山”一詞,從此流傳下來。
(歸雁生摘自《城奇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