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嵌
剛剛過去的共和國60周年大閱兵,令國人心潮澎湃,追憶無盡。而在我國歷史上,也有不少的大閱兵,其中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就舉行過一次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說到這次閱兵,就不得不說說明王朝建立初期的“國際形勢”。明朝是推翻元朝而起,但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國”三個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調動40萬大軍,分三路北進,把遠逃漠北的北元皇廷徹底打成“游牧民族”,但此后,大量曾在元朝任職的蒙族、回族官員,流亡到中亞、西亞各國,這些“外來的和尚”拼命地鼓動所在國君主對明朝采取敵視態(tài)度。
永樂四年(1406年),帖木兒帝國大汗帖木兒大舉東征,號稱百萬,實際兵力20萬,而此時,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嚴陣以待。然而不久后,帖木兒病逝于東征路上,一場大戰(zhàn)煙消云散。此后,帖木兒帝國諸皇子爭位,陷入內戰(zhàn),所謂東征中國,可謂癡人說夢。
而明朝方面,自打朱棣登基后,一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面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的繼任者沙哈魯放棄仇華政策,遣使向明通好,恢復了朱元璋時代“宗主國”的關系。但是中亞各國“反華勢力”仍在,他們對于明王朝的真實實力,也存有懷疑。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宣示大明的強大實力,鞏固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閱兵,恰是最好的機會。
永樂十六年,明朝以陳誠為使,出使中亞,隨后,中亞、西亞國家均組使團隨中國使團回訪。永樂十八年七月,這支云集了20個中西亞國家、人數多達600人的使團抵達嘉峪關,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一路護送,沿嘉峪關經明朝九邊軍鎮(zhèn)“參觀”。在每個軍鎮(zhèn),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軍中的蒙族、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謠言不攻自破。而明朝“九邊”強大的軍事實力,也在各國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諸使臣皆行叩拜禮,唯獨帖木兒國使臣以“我國無此風俗”為由,堅持行鞠躬禮,朱棣卻并不在意。兩個月后,各國使團接到通知,朱棣將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guī)模的“狩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
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部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內容,從廣西、云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艷”,“列國使節(jié)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jié)大開眼界。大規(guī)模的“狩獵”行動持續(xù)了整整一個月。
這次聲勢浩大的閱兵無疑收到了良好效果,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其后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jié)的次數就有6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