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俠骨文心云霄一羽
孤懷統(tǒng)覽滄海平生
梁羽生先生于今年一月二十二日春節(jié)前逝世。當記者打電話給我捎來梁羽生的噩耗。并要我談感受時,我表示,兩年前曾與粱羽生在香港聚會,當日寸他精神不錯,我十分懷念他的健談和樂觀精神。我想說,梁羽生是我所罕見的豁達的前輩文人,他一生經(jīng)歷戰(zhàn)爭劫難和對抗癌魔,每每談起。也是一笑置之,樂觀面對。
二○○六年十二月他應(yīng)邀來香港參加天地圖書出版公司三十周年活動,之后突然中風(fēng)。我與時任天地圖書公司董事長的劉文良兄去九龍一家公立醫(yī)院探望他,他雖然舉箸不靈,卻不改性情,侃侃而談,天南地北,無所不涉,談笑風(fēng)生,與同房其他愁眉苦臉的病人成為極大的反差。那次探望,我建議,待得他恢復(fù)健康,安排一次與金庸對話,兩位新派武俠小說大師碰面,肯定會擦出不少火花。他聽罷樂呵呵地欣然頷首。我們原來是提心吊膽地去探望他,走出病房的心情反而輕松得多。倒是劉文良兄卻在二○○七年的春節(jié)英年遽逝,令人唏噓不已。劉文良兄與梁老是忘年交,親友們怕梁羽生傷心,當時也沒有告訴他劉兄離世的消息。
據(jù)知,梁羽生在香港醫(yī)院臥病數(shù)月后返澳洲,一直在悉尼的陳秉達療養(yǎng)院休養(yǎng),兩年后才撒手人寰。
與梁羽生交往不多;他晚年從澳洲來港,印象中都會找金庸先生,金庸先生例必請吃飯。有時我也會恭忝末席。金、梁老朋友見面,當然有說不完的話題。梁羽生是一個好談之人,話題大都由他一個人帶動,滔滔不絕,飯局未了,金庸也只能湊上幾句。印象中一席飯下來,梁羽生話題最多的是古詩、楹聯(lián)和圍棋。
梁羽生與金庸都是圍棋高手,飯局結(jié)束,兩位老朋友往往余興未盡,金庸偶爾也會邀請梁羽生到他家中下圍棋。
上世紀五十年代,梁羽生、金庸與《大公報》前副總編輯陳凡既是同事,亦屬好友,并稱“香江三大才子”。陳凡身居《大公報》要職,梁羽生當編輯,金庸當要聞版翻譯。
當年曾由陳凡建議三人合寫一個專欄,名為“三劍樓隨筆”。專欄從一九五六年開始,只維持了三個多月,共合寫了近百篇,大約十五萬字,這本書在臺灣及內(nèi)地已翻印多版。
一九五六年大陸開始政治化,梁羽生沒有說“三劍樓隨筆”專欄輟停的原因,大抵與當時的政治氣候分不開。因這個專欄的文章。大都抒發(fā)個人情懷,有感而發(fā),不免帶有“資產(chǎn)階級個人色彩”。
梁羽生在一篇文章中曾輾轉(zhuǎn)口述陳凡濃厚的政治立場。他寫道:他的第二部武俠小說《草莽龍蛇傳》將付梓日寸,開篇有一首詩:“一去蕭蕭數(shù)十洲。相逢非復(fù)少年頭。亦狂亦俠真名士,能哭能歌邁俗流。當日龍蛇歸草莽,此時琴劍付高樓。自憐多少傷心事,不為紅顏為寇讎?!绷河鹕f,這首詩的第七句“自憐多少傷心事”之后,“結(jié)句本來是想表達一種不‘不辭冰雪為卿熱的情懷,沒想到陳凡來了那么一句‘不為紅顏為寇讎,突然把人物‘拔高,剛好與我的‘思路相反?!?/p>
據(jù)梁羽生透露,陳凡在文革期間曾以毛澤東的“大刀衛(wèi)士”自居。并購了一把鋒利的小刀藏在身上,狂態(tài)畢露。
梁羽生晚年對他多年的老友金庸的武俠小說的評價極高。一九九四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節(jié)武俠小說研討會上表示:“我頂多只能算是個開風(fēng)氣的人,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金庸先生。他是中國武俠小說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寫作技巧在內(nèi),把中國武俠小說推到一個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將他比作法國的大仲馬,他是可以當之無愧的?!?/p>
梁羽生以上的話,當是肺腑之言。一九六六年,梁羽生化名“佟碩之”,寫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論》《刊于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指出:“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xiàn)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p>
梁羽生晚年在接受廣州報紙《南方周末》訪問時,曾比較他與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描寫,說道:“金庸寫‘惡、寫壞人比寫好人成功,寫邪派比寫正派成功;《書劍恩仇錄》中寫得最精彩的是張召重。寫四大惡人,一個比一個精彩,但寫好人君子。段譽啊,不夠精彩。我自己寫邪派怎么樣寫,都不夠金庸那么精彩,我寫名士風(fēng)流比較有一手?!?/p>
無疑,粱羽生是開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他的舊文學(xué)根底較深厚,所以小說中引用不少詩詞歌賦,也許這正是他自稱的“名士派”的原因;但梁羽生也許受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影響。小說人物有點臉譜化,正邪涇渭分明;相反,金庸并不受此限制,小說人物不拘一格,亦邪亦正,人物與小說情節(jié)云譎波詭,變化層出不窮,加上汪洋恣肆的文采,遂把新派武俠小說成就推上嶄新的高峰,沒人可以企及。
過去很多人以為梁羽生是先于金庸入《大公報》,其實不然。金庸在上海已被吸納進《大公報》了。一九四八年春胡政之在香港籌備《大公報》復(fù)刊,金庸也隨《大公報》要員來了香港。《大公報》于一九四九年初在香港正式出版后,粱羽生才到《大公報》應(yīng)征。據(jù)知,總編輯李俠文委任金庸考核,是金庸錄取了梁羽生的。
梁羽生與金庸一樣,除寫了一千萬字小說外,還寫下不少文化隨筆,包括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并著有《中國歷史新話》、《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等。
責(zé)編楊際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