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芝
中國赴美的老人有10萬。他們或為幫助子女料理家務,或為探望兒女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們在美國卻經(jīng)歷著“土洋代溝”的煎熬。
“住我家,聽我的”
上海的林先生是某國有紡織廠的技術員,太太是某幼兒園老師。三個兒子均畢業(yè)于美國著名大學,如今分別就職于某大公司、某大醫(yī)院、某大學。
二兒子結婚最早,他們第一個孩子出世時二老還沒退休。兒子在越洋電話中懇請母親提早退休幫他們帶孩子。林太太一下飛機,兒子就對她說:“過去在上海,我住你們家,我聽你們的?,F(xiàn)在你到了美國,住的是我的家,一切得聽我的。”
二老多次想回國,但另外兩個兒子說,你們不能太偏心,還得幫助我們。
有一天,祖孫因為孩子挑食發(fā)生了矛盾。孫子抓起電話打給爸爸,還撒謊說爺爺打他。兒子下班自然是一場暴風雨,說:“他不吃是因為你們做的飯菜不合他的胃口。美國是鼓勵式教育,要調(diào)動他吃飯的積極性,不能批評他,更不能打他,以后不許你們再管教他……”
從此以后,二老除了看兒子的臉色,還得看辛辛苦苦帶大的孫子的臉色。
這時,林先生的大兒子已經(jīng)成了美國公民,太太也懷孕了,便接二老搬到他家。又是一個三年、兩個三年,孫子們有的進了學校,有的進了幼兒園。于是,大哥就對老三說:“爸媽在我家已經(jīng)沒有用了,你接走吧?!边@時的二老已是70歲的人了,力氣已經(jīng)耗盡。
在年輕人眼里,只有他們的孩子在長大,父母卻還“年輕”,似乎父母是鋼筋水泥鑄成的。
來時笑容歸時淚
王大媽退休前是成都一家大型企業(yè)的工人。兒子在異國他鄉(xiāng)結了婚并有了自己的房子。
赴美之前,二老奔波于各大商場,給兒子、媳婦、孫女買禮物。他們拖著4個大箱子登上了飛機。不遠萬里來到美國之后,所經(jīng)歷的一切與美好的愿望相差甚遠,可謂來時滿面笑容,歸時淚水漣漣。
二老和媳婦第一天就發(fā)生碰撞。老人打開大箱子,一件一件給他們看自己千挑萬選的禮物。沒想到媳婦立時就給他們澆了一盆冷水,說:“香水不是我使用的牌子,首飾式樣太土……”后來,二老竟在垃圾箱里發(fā)現(xiàn)了禮物。
王大媽老伴的簽證到期后就回國了,兒子不讓媽媽走。王大媽三年帶了兩個孩子,兒子給他辦了綠卡。媳婦說:“辦綠卡只是為了你回國后可以每隔三五年來看孫子,但不能申請加入美國籍?!?/p>
取得綠卡一年后,孫輩進了托兒所,王大媽只有一條路:回國。
希望有個自己的家
崔先生夫婦和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在美國。他們就像滅火小分隊,哪家孩子放假沒人照管了,哪家要出去旅游庭院花草沒人管理,他們就奔向那里。
不幸的是,崔太太發(fā)現(xiàn)一側乳房上有一個腫塊,醫(yī)生檢查結果是乳腺癌,要進行手術,手術后要化療?;熀軅恚刻靽I吐不止,不能吃東西。這時,這對老夫妻才想到要到哪里養(yǎng)病養(yǎng)老,可惜沒有一個孩子提出要照顧他們。
經(jīng)過協(xié)商,老人租了一間房,每月600美元。有一次,兒媳送孫子上學,崔太太搭車去醫(yī)院化療,兒媳嘀咕一句:“不會坐公交車呀!真煩人!”
后來,崔先生夫妻登記了老年公寓,盼望自己有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