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江南的雨多,一年四季都不缺,即便在雨水貴如油的春季,也常有落雨的時候。到了雨季黃梅天,幾乎三天兩頭都在下雨。雨水多,傘也多。每逢雨天,到處都移動著五顏六色的傘。從樓上望去,花花綠綠的雨傘,如同蘑菇一般鋪滿了大街小巷。那景象不僅壯觀,而且也頗有詩情畫意。(比喻手法的運用,使雨傘的美麗形象具體可感。)
說有詩情畫意,那是相對于閑適的人。在普通市民眼中,雨天耽擱了晾曬不說,最麻煩的還是出行。天上落雨,地下濕滑,披著雨衣、撐著雨傘走路,視野嚴重受限,有諸多不便之處。從北方來到南方后,家中最常備的東西中,是少不了雨衣和雨傘的。
兒子上小學后,丟東西是常有的事,特別是雨傘,損壞和丟失的頻率很高。一把新買來的折疊傘,用不了多久,不是瘸胳膊斷腿,就是有去無回。盡管少不了訓誡,但收效甚微,只好不斷地買新傘,這讓我們當大人的很傷腦筋。一天,我見地攤上有賣油布傘的,于是就買了一把,讓兒子打著油布傘上學。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鋼架尼龍傘已經盛行,折疊自動傘也不再稀罕,那種竹架油布傘則很少見了。油布傘的傘桿和傘股都是竹子做的,上邊撐起的是用桐油漆過的帆布,黃澄澄的,牢固而又耐用。(從行文上看,這兩句屬于插敘。)上小學的兒子,自從用上了這把油布傘,就很少發(fā)生壞損,而且因為獨特,不容易與別人的雨傘相混淆,也幾乎沒有丟失過。
看著兒子打著油布傘上學,鄰居和同事頗有些不解。這都什么年代了,還讓孩子扛著這么個古董上學,也太落伍了,不嫌丟人啊。當時,家里的經濟狀況雖說并不富裕,但還不至于買不起尼龍折疊傘。只是因為前邊買了后邊丟,無奈中才出此下策,換上了這把油布傘。事后,我們當家長的也感到于心不忍。于是,在兒子第一次打著油布傘上學回來后,就問他,你們班上還有誰用這樣的傘?兒子說,就我一個。又問他,同學們有什么說法嗎?兒子答,大家很好奇,問我這傘是哪兒買來的,他們也想買。
這樣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剛開始讓孩子打著油布傘上學時,也曾擔心因此帶來寒磣,引起尷尬。沒想到孩子們面對油布傘,壓根兒就沒有寒酸和丟人的看法。在他們眼中,尼龍傘與油布傘沒有什么兩樣,都是用來遮雨的工具,一個小巧輕便,一個結實耐用,如此而已。由于油布傘太少見了,在孩子們那里反倒成了稀罕物。于是我想,(孩子們的心地原本是單純的,對于穿著、用具等身外之物,沒有那么多高下貴賤之分。如果有,也是大人傳染給他們的。)只有世俗或世故的人,才會把尼龍傘與油布傘看作是時尚與落伍、高貴與卑微的象征。也許是從小習慣了,兒子長大后,對穿戴行頭之類的事,簡單而又隨便,從不講究。(孫秀啟薦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