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峰
陵水東南海邊的嶺仔村前,聳立著一座郁郁蔥蔥的百年禁山,因其形狀酷似海龜,當(dāng)?shù)厝吮惆阉u為龜山。
相傳在很久以前,龜山腳下一帶地區(qū)常被海嘯摧毀田園村舍,吞噬人畜性命,民不聊生。一只千年老海龜常因人間的這一疾苦落淚。在一次大海嘯發(fā)難之前,這只老海龜便毅然爬上海灘,伸展四爪仰天長嘆,哀求海龍王發(fā)善,莫再興風(fēng)作浪,泱及良民,而龍王似乎沒有聽見老海龜?shù)谋瘧憛群埃廊晃倚形宜?,該發(fā)難時仍發(fā)難,搗得生靈涂炭,白骨盈野。無奈,老海龜只好以身殉民,毅然化做一座能抵擋萬丈狂瀾的巍巍大山,成為海嘯逾越不過的天然屏障。從此,龜山腳下草木崢嶸,人丁畜旺,果實豐盈倉廩,鮮花香遠(yuǎn)溢清,龜山也成了一座神山,千百年來,當(dāng)?shù)厝艘恢卑阉?dāng)做神來仰敬,從沒有人到山上去砍伐一草一木,龜山也成了我省由群眾自覺保護(hù)得最好的一座“禁山”。
懷著對龜山的虔誠敬意,初秋一個早晨,我慕名來到海邊竭拜龜山。沿著逼仄的山道蹀躞徐行,被花香簇?fù)淼木G葉親吻,夾道歡迎我們的一片片林木龍干虬枝,蓊蓊郁郁,噴射出一種亙古常綠的青春活力,它威儀的身姿釋放著億萬年的厚重和安祥,寬厚的臂膀巋然聳立。一棵鄉(xiāng)土樹種“雙本”,成了龜山上一處經(jīng)典的景觀,它樹身高大,枝干如梁,冠蓋過畝,樹表老化得鱗狀斑斑,枯皮層疊,裂痕累累,樹根暴露地面,四周伸展,像人世間閱盡滄桑的長者,樹冠低垂,頂部平整如削,仿佛滲透什么,又似在守恒什么,它的一圈圈年輪,一寸寸枝葉,見證了多少過客的意識和靈魂。而它的底部中間已腐爛得僅剩四周的一層皮了,而它只搭著這層皮便寄托了生命的全部意志和感情,傳遞著大地的水分,吸收日月的光能。它的盈盈皮色,勃勃枝葉,又叫人感悟到生命升騰的青春之象。這腐朽的樹樁是怎樣生養(yǎng)如此豐茂的生命啊,因為這腐朽的邊緣上一直保留著承載氣息的不腐之體,一邊是新生,一邊是腐朽,新生與腐朽相連相融,同為一體。腐朽的變?yōu)榉柿献甜B(yǎng)新生的,新生的則把腐朽的歷史里的營養(yǎng)吸收過來,如此演化,天道妙哉,此株樹,偉人也。由于龜山地處沿海的臺風(fēng)登陸囗,歷經(jīng)無數(shù)次風(fēng)雨雷電的洗禮,方顯英雄本色。山上幾乎每一棵樹都曾與颶風(fēng)作過生死搏斗,辛苦皴裂成額頭皺紋,智慧融入心中的年輪。那些曾被撕斷身骨的又附地重生,狀如威猛臥虎;那些曾被掠走頂寇的又重展村椏,神若大鵬振翅;那些曾被擊毀臂膀的曲曲折折,形似飛龍騰空,一尊尊、一簇簇,日日夜夜不停地高唱生命之歌。龜山兀立的峰巒就這樣立地扯天般緊迫到我面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深邃與神秘。
暫且不說龜山的神與否,而作為樹就是神的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德國作家赤爾曼·黑塞在《樹木》一文中寫道:樹木是神物,誰能同它們交談,誰能傾聽它們的語言,誰就能獲悉真理,它們不宣講學(xué)說,它們不注意細(xì)枝末節(jié),只宣講生命的原始法則。我一邊想著這位諾獎作家的話,一邊端詳龜山的林木,越看越似神,每一棵都具有高貴而典雅的氣質(zhì),她們天天都昂起頭,向著藍(lán)天白云,清風(fēng)明月,清苦孤絕,勵志彌堅,寂寞的時候借海風(fēng)的手為自已嘩嘩鼓幾掌,讓智者為之頂禮膜拜。置身于龜山這超凡脫俗的空靈和靜謐之中,仿佛使人的靈魂也得以洗濯與凈化,不論人世間有多少滄桑變幻和興亡浮沉,這龜山都不為所動,依然屹立在海邊,固守著造福人類的永恒信念??粗斏剑氲搅舜笞匀挥肋h(yuǎn)是人類的老師,更是作家們的精神領(lǐng)地,我作為一名沒有什么建樹的作家更應(yīng)該多些去感受大自然血脈的流動,聆聽大自然最微妙的聲音,去解讀她的語言,感知她的情感,以觸發(fā)內(nèi)心最敏感的情懷,為大自然而歌,為大自然而寫。司馬遷、陶淵明、朱熹、蘇軾等中國一大批等級“大文腕”,晚年都上了廬山與青燈黃卷,竹影林風(fēng)為伴,優(yōu)哉優(yōu)哉打發(fā)生命的落日,而我呢,自量小巫不敢比大巫,不登廬山就登龜山吧,我飄搖一生,命運似乎早有安排,固定要在方格紙上耗盡余生,干脆進(jìn)龜山當(dāng)一名隱士,遠(yuǎn)離塵世,拜拜筆墨。停下那曾經(jīng)匆匆的腳步觀照自已的靈魂,觀照靈魂的飛升和沉淪,一步一步靠近佛的境界,少了貪欲好比清風(fēng)穿堂,坦坦蕩蕩,風(fēng)去清涼在,自我的和諧就達(dá)到了。曾經(jīng)標(biāo)榜自己是無神論者居然也開始信佛了,特別是信仰龜山之神幾乎達(dá)到五體投地。抑或是受著名國學(xué)大師、楚辭專家文懷沙在給被柳亞子先生譽為“天上掉下一個林妹妹”的林北麗的《悼詞》中的這一句話:科學(xué)最高峰走向哲學(xué),哲學(xué)最高峰走向宋教。
我選擇龜山不是逃避什么或僅僅是精神的逍遙,我是把龜山視為宇宙的看臺,是回歸自然的驛站,在這里,我試圖建立一種與宇宙的原始聯(lián)系,建立與自然、與生命、與自身的詩情聯(lián)系,從信仰的角度來說,龜山就是神山或仙山。這些年來,我也陸續(xù)結(jié)識了一些宋教界的人士,也研讀了一些這方面的書籍,從中了解到中國的“三教”自創(chuàng)立以來,并沒有過十分激烈的沖突,雖然唐代有過把道教視為國教,清代有過興佛抑道,但總體上是溫和的,人們你修你的來世,我做我的神仙,大不了道不同不相謀而已,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在終極價值取向上雖然有很大差異,但通過這個價值的過程,也就是對修行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不論是佛教的輪回,還是道教的羽化登仙,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也都是以修身為前提,以內(nèi)圣為標(biāo)準(zhǔn),越是高深的修煉,就越是平和圓融,中國幾千年的宋教社會基本上是朝著溫良恭敬的軌跡行進(jìn)在無形的神道上的。而我呢,修道的種子曾萌芽,但不求來生,不求化蝶,只求塵世大愛如歌,人人相敬如賓,世間不再刀槍劍影,烽火連天燒。
有人言海南島無冬天,但樹木依然會提醒或告訴人們歲月和季節(jié)的變遷,秋天是離散的季節(jié),樹葉離開了樹木,龜山上一片片枯葉紛紛揚揚地飄灑在叢林間,中國先人素來就有悲秋情緒,幾乎誰面對落葉都不可能不動于衷,我雖算不上什么文人,但同樣具有文人情懷。
這地老天荒、一言不發(fā)的龜山不就是一座神山嗎,我凝視她的翠色,凝望它深夜靜臥于滔滔銀河下,聳立于茫茫大海邊的那份安祥,那份高古,我凝望她在陰云濁霧纏繞時,依舊那么鎮(zhèn)定,那么超然,終于悟出了它有一個使命,讓人世間永遠(yuǎn)沒有饑餓與貧困,沒有悲傷與痛苦,沒有刀光與劍影,沒有戰(zhàn)爭與恐怖,沒有兇惡與禍害。只讓世界變成愛的天堂,只讓和平的陽光溫暖每一個生命,只讓幸福與安寧撒滿地球每一個角落。
1975年在河南安陽出土的3000多年前遺落在歷史煙塵中的殷墟“甲骨文”,其實就是用整修過的“龜板”刻上古文字在商殷時代廣泛流行的記錄語言的一種方式。沉沒地下3000多年,蘊含多少力量的“甲骨文”告訴人們,華夏民族已早早擁有了都市、文字、青銅器這三項標(biāo)志文明成熟的基本要素了。
我再回首龜山,見她依然凝重,依然蒼碧,依然無言,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像在做一個永遠(yuǎn)要做下去的手勢,看不清是揮別還是召喚,在與朝霞一樣壯觀、一樣磅礴、一樣輝煌的落日中挺立著腰桿。這也是一個生命,要聚多少年、多少載日月之精華才能成其生命啊。人有時也很奇怪,整天朝夕相處,心靈的距離卻十分遙遠(yuǎn)。有時僅一面之友,一個意念的交融,心靈在一瞬間便會溝通緊貼起來,就為這對一切生命形式的尊重,我與這位守山老人的心靈仿佛已緊緊地貼到一起了。
大自然對人類的眷顧之情,總是通過森林來傳達(dá),花開花落的景象,生死枯黃的規(guī)律,始終在傳達(dá)造物主的啟示。人類對自然的感恩,也往往是通過對草木的珍愛,對環(huán)境的保護(hù)體現(xiàn)出來的。由于嶺仔村有龜山的存在,這常受臺風(fēng)襲擊的濱海漁村人畜雞犬才得于安寧。對大自然懷有濃厚感恩的嶺仔村人上百年來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本色,恪守著祖輩傳承下來的規(guī)矩。只在龜山上撿些枯枝落葉當(dāng)柴禾,從未有人傷及包括野藤在內(nèi)的任何一株有生命的植物。龜山因此就成了古老土著樹木延續(xù)香火的“避難所”,在龜山之外找不到的鄉(xiāng)土樹種在這里都能平靜地生存,并且露出遠(yuǎn)離人類欲望的寧靜,不憂刀斧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