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新聞侵權看媒體自律

2009-04-29 00:44朱海燕
新聞世界 2009年10期

陳 軍 朱海燕

【摘要】伴隨著傳媒業(yè)的發(fā)展,近些年來新聞侵權案件呈現(xiàn)出多發(fā)態(tài)勢。作者通過對眾多案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新聞侵權案件中,涉及侵害他人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媒體敗訴并承擔民事責任的占了其中絕大多數(shù),這一現(xiàn)象應該引起重視。

【關鍵詞】新聞侵權 媒體自律 職業(yè)倫理

當今社會,新聞媒體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廣泛深入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與此同時,新聞報道中又總是不可避免地夾雜著一些不真實、不客觀的報道,觸及到個人隱私和名譽,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新聞媒體報道而引發(fā)的侵權案件也經常出現(xiàn)。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法律顧問、資深媒體人徐迅,通過對700例新聞侵權案例的分析和論證發(fā)現(xiàn),新聞侵權案件中,媒體敗訴并承擔民事責任的占了其中絕大多數(shù)。

法制節(jié)目具有天然的輿論監(jiān)督性,在原被告的較量中,媒體常常不自覺地站在弱勢一方形成自己的判斷,引導受眾。尤其在當今法制節(jié)目故事化講述的潮流下,法制節(jié)目正以廣泛的觸角深入到公民的私人領域,侵犯公民的名譽權、肖像權等隱私權的機率大大增加,這些使得法制節(jié)目常常被推上新聞侵權事件的風口浪尖。法制記者在節(jié)目中引導公眾知法守法,可自己卻一不留神觸犯法律,輸了官司,這讓媒體記者的社會公信力大打折扣。

一、新聞侵權的主要表現(xiàn)

(一)媒體審判

新聞用事實說話,記者在報道案件的過程中,只能是依據(jù)調查的事實發(fā)表評論,而不是輕率地下結論,尤其是在案件還沒有判決之前。比如,一個案件還沒有經過法庭的審判,記者在言辭中儼然對犯罪嫌疑人做出了“有罪判決”,對其做出法律定性,這就犯了錯誤。因此,對于還未經法院認定的犯罪事實,報道時一定要細心推敲,不能先給人戴上“罪犯”、“壞人”的帽子,要謹慎用詞造句。有記者在采訪中介入過深,無法自拔,把自己看成是社會道德的衛(wèi)道士,頤指氣使地充當起道德審判官,對報道對象橫加指責,這都是對記者職業(yè)角色的誤讀。記者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新聞權利,這種權利顯然不同于行政和司法的權力,不具有法律強制力。

(二)評論不當

一種表現(xiàn)為侮辱他人人格的言論。在發(fā)生的諸多新聞侵權的案例當中,類似于“禽獸不如、無恥之徒、無賴、惡棍、精神病”等侮辱他人人格的新聞語,占了很大比重。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新聞侵權的解答規(guī)定,只要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即使內容基本真實,也構成名譽權侵權。這是因為雖然被報道者的行為存在不當之處,這一行為可能已經造成了其社會評價的降低,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媒體可以在評論中任意侮辱其人格。媒體發(fā)表了對其謾罵或者侮蔑的言論,使其承擔了與其行為不相適應的名譽損害,媒體就應當對此承擔一定的責任。所以,即便被報道對象有過錯,評論依然要忌用侮辱、謾罵或其它具有人身攻擊性的語句和言詞。

另一種情況是指評論本身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但由于對事實或行為定性欠妥當,而損害他人名譽。這常常是由記者流露出的主觀立場造成,即報道的內容可能是客觀的,但對客觀事實的評價卻不客觀、不公正。比如在原被告的糾紛中,記者“感情用事”“先入為主”,尤其是面對弱勢群體,不是理性地從法律規(guī)則和制度層面探討問題,而是站在一方的立場,對另一方指名道姓地批評,手頭上又沒有充足的調查證據(jù)支撐。因此,一旦打起官司,往往就陷于不利境地。

(三)揭人隱私

隱私是公民對自己私生活中不愿為他人知曉,或不便于公開的個人秘密。揭人隱私,把別人的隱私通過新聞媒介公開,就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權是現(xiàn)如今人們開始關注并日益重視的一種人格權。這兩年法制節(jié)目故事化講述大行其道,鏡頭聚焦普通小人物的人生故事、婚戀糾紛、家庭矛盾等公民的私人領域。有一法制欄目把案件雙方當事人請到演播室,名為調解,實為挖人隱私。在主持人的鼓動下,我們時??吹椒蚱迲偃嗽谘莶ナ覡幍妹婕t耳赤,節(jié)目不了了之,而夫妻間的家庭私事、個人隱私都經由電視的播出暴露無疑。

在電視臺依靠廣告生存的今天,追求收視率、迎合受眾成為一些媒體的選擇。眾多普通人的隱私開始成為商品賺取著收視率,滿足觀眾的“窺私心理”。大量被法律保護的個人隱私在節(jié)目中不斷地暴露,制造著高潮、沖突、懸念,吸引觀眾眼球,離婚、偷情、捉奸的故事比比皆是。在這些故事里,雖然有些是當事人主動放棄自己的隱私權,但作為媒體,是否該考慮到他人的形象?考慮到他們隱私和尊嚴呢?

二、新聞媒體的自律

新聞侵權案件中,之所以媒體敗訴占了其中絕大多數(shù),這固然和我國媒體缺乏完備的新聞法律保護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的新聞報道中確實存在許多不規(guī)范的行為。在沒有相關法律保障的情況下,在節(jié)目中要把握好“度”,時刻繃緊一根弦。規(guī)范理性的職業(yè)行為,這也是為新聞報道爭取更大的自由。

媒體自律,可以為媒體贏得較大的有彈性的活動空間。2002年香港“陳健康事件”發(fā)生后,引起香港公眾的憤怒,特區(qū)政府一度準備制定約束傳媒的行政規(guī)章。這時,相互間有較大矛盾的香港四個傳媒行業(yè)組織團結了起來,制定了被多數(shù)香港傳媒認可的傳媒自律,使得政府放棄了出面約束傳媒的想法。[1]為尋求更大的自由,媒體必須要實現(xiàn)有效的自律。

(一)加強記者的法律素養(yǎng)

記者在提高新聞技能的同時,應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法律意識,明確采訪活動要受國家安全制度和社會公共秩序以及被采訪對象權利的制約。新聞工作者要正確看待自己的權利,所謂記者是“無冕之王”的說法只是就職業(yè)特征的范疇而言,而不是說有什么超越法律的絕對權力。新聞自由沒有絕對,要受到他人名譽權、肖像權等民事權利的制約。

某電視臺一法制記者為調查一個丈夫包二奶的情況,將話筒和鏡頭對準這名男子讓其公開承認,弄得當事人無處遁形。之后,這名記者又帶著受害的妻子尋找丈夫的情人,導致現(xiàn)場當事人大打出手,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場面無法控制。在這里,記者策劃并成為新聞事件的導演,違背了記者客觀記錄的職業(yè)準則,還侵犯對方的多項民事權利。還有記者為了調查文物盜賣情況,竟然冒充文物收購人員,誘惑盜墓人實施犯罪。記者為完成報道事先設置的議題,設置陷阱公開引誘人犯罪,自己的行為也涉嫌犯罪。凡此種種,都將媒體的采訪行為置于法律上的不利地位,媒體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

公信力是新聞媒體取信于社會和公眾的基本條件,也是影響媒體品牌塑造的重要因素。違法的采訪只會大大削弱媒體的公信力,由此而導致民眾對媒體的不信任,會讓媒體的新聞采訪活動越來越難以開展。因此,應當增強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法律素養(yǎng),這樣素養(yǎng)并不在于能背下多少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精神的建立,特別是明確自己作為新聞主體面對采訪對象時要承擔的法律義務。有了這種法律精神,傳媒才能減少被動,增加主動。

(二)建立新聞記者的采訪職業(yè)規(guī)范

目前,《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只是對新聞記者的政治屬性、行為操守做出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根據(jù)現(xiàn)有的法律,通過整合法律資源,結合新聞媒體的具體情況,制定出一套行業(yè)規(guī)則供從業(yè)人員參照,將更具操作性,也是記者行業(yè)走向專業(yè)化的必由之路。比如:記者在采訪時應保持忠實記錄,客觀、公正地報道事件的本來面目,不歪曲事實,不輕易下結論;不用形容詞等主觀性詞語;在采訪時應給予當事各方平等的話語權;注明新聞來源并注意消息來源的權威性;采集的圖片和畫面涉及到個人肖像的,要謹慎處理,必要時運用“馬賽克”等圖像隱蔽的技術手段;突破舊的報道風氣,讓事實說話等等。我們應當認識到,新聞侵權訴訟也不全是壞事,正視它的積極意義,理性科學地研究分析它的形成特點,總結教訓,結合常見的新聞侵權的種種情形,制定一套普遍認可的從業(yè)規(guī)范和倫理標準,可以有效防止新聞倫理道德的滑坡。

眾所周知,美國崇尚新聞自由,但美國新聞界也有非常完善的自律機制,一個新聞記者一入行,就會獲得一本手冊,手冊里頭就有明確的工作規(guī)則。ABC廣播公司的新聞報道手冊就有數(shù)萬字。這種高度的新聞自律措施應該也被我國的傳媒界所借鑒。

(三)建立新聞機構內部的新聞侵權預防及應對機制

從新聞機構內部管理的角度而言,建立一套新聞侵權預防管理及應對機制,是減少新聞侵權,保護新聞采訪權正確行使的良策。目前媒體的法律顧問制度,也只是在新聞侵權發(fā)生后才尋求的法律幫助。如果在媒體內部成立常設的法律機構,對可能引起糾紛的新聞采取把關制度,一來可能在引起糾紛的部分履行糾偏功能,二來保留記者的采訪資料等關鍵證據(jù)。一旦糾紛發(fā)生,媒體可以變被動為主動。目前世界各國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新聞職業(yè)監(jiān)督機構,致力于在媒體內部設置專門的督察員和道德顧問加強自律。1916年瑞典輿論家聯(lián)誼會、報紙發(fā)行人協(xié)會、記者工會三團體聯(lián)合設立了瑞典“報業(yè)榮譽法庭”,其對于違反職業(yè)道德的“案件判決”也具有約束力。挪威于1910年建立了類似的組織“報業(yè)仲裁委員會”,1927年改組為“報業(yè)評議會”,[2]其“判決結果”同樣對新聞機構和記者具有懲罰性。通過評議會、委員會這類自律組織的懲戒,減少新聞活動違法的可能性,也不失為保護記者權利的有益嘗試。

新聞侵權無疑是新聞事業(yè)發(fā)展道路上不愿面對的尷尬,雖然它還不具有普遍性,但日益增多的新聞侵權訴訟不能不引起媒體人的注意,只有增強法律意識,恪守職業(yè)道德,注重新聞倫理,謹言慎行,才能維護新聞事業(yè)的尊嚴與責任。■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我國傳媒的自律和他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9)

[2]魏金成,新聞法規(guī)與職業(yè)道德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44

(作者單位:安徽宣城市廣電總臺新聞綜合頻道)

責任編輯:姚少寶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