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文
今年是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查爾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我的書架上放著關(guān)于達爾文的3本書,有新出版的傳記,也有他的回憶錄。我更愿意推薦美國學者浦嘉珉的《中國與達爾文》,有趣的是,它寫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在近代中國內(nèi)憂外患的生存狀態(tài)下對達爾文學說的接受和誤讀?!都~約時報》在紀念達爾文的報道中說,西方科學界至今仍對達爾文進化論爭論不休??稍谝粋€多世紀前,中國的新式知識分子就接受了進化論,并將其作為中國需要革命的強大證據(jù)。如果達爾文知道了這一切,估計他會驚訝進化論在中國的奇遇記。
被傳召的西方證人
“小獵犬號從來沒有到達中國海,查爾斯·達爾文也從來沒有到過中國”,可“達爾文主義”必定要停泊在中國的港口?!吨袊c達爾文》的開篇用了很文學化的筆法隱喻地告訴我們,“達爾文”的中國奇遇記必將會上演。
達爾文在歐洲引起轟動的進化論著作《物種起源》出版于1859年,此后的幾十年,盡管有些零零碎碎的推介,可中國人對這個西方人物沒有任何了解,這種狀況直到1895年。
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慘敗。這場戰(zhàn)爭的失敗對中國人的震動比兩場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大得多。兩場鴉片戰(zhàn)爭使得中國人認識到,中國需要強大,而中國也掀起了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wù)運動。所謂中興的局面逐漸出現(xiàn)了,兵工廠建起來了,新式海軍也有了,海外留學生也派了,可是這場戰(zhàn)爭中國居然輸給了從來沒有放在眼里的日本。
《中國與達爾文》的作者用了兩句口號來說明當時中國人的心態(tài)。鴉片戰(zhàn)爭失敗,新式士大夫馮桂芬提問:我們怎樣才能變得強大?(自強):甲午戰(zhàn)爭失敗,康有為、梁啟超提問:我們怎樣才能生存下去?(保種)。從前的失敗,中國人認為是西方人船堅炮利,可是我們也有了船和炮,為什么還失???這肯定是中國的根本出了問題,照這樣發(fā)展下去,中國人這個種群都必將滅亡,怎么辦?
就是這樣一種空前的失落和憂慮,讓曾在英國留學的新式知識分子嚴復決定把達爾文的學說推介到中國來。最有趣的是書里的一句話“嚴復這樣做并非要介紹近代科學的有趣發(fā)現(xiàn),而是要為變革的必要性傳召西方的證人?!边@句話甚至揭示了近現(xiàn)代以來西方思潮在中國傳播的某種真相,西方學說往往是基于中國現(xiàn)實被傳召而來的。理解了這個,也就不難理解種種思潮在中國光怪陸離的遭遇了。香港人創(chuàng)造的詞語“半唐番”,其實是可以用于形容近代以來在中國傳播的西方思潮。
嚴復的誤讀是必然的
《中國與達爾文》認為,正是由于這樣的背景,嚴復對達爾文學說的誤讀是必然的。從一開始,嚴復閱讀達爾文的角度就不是從生物學,而是政治學和社會學的。
嚴復創(chuàng)造了兩個漢語詞組來概括達爾文的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倍艺归_敘述說,弱肉強食,斗爭則存。我們今天已經(jīng)無法想象這樣的兩個詞組以及它的內(nèi)涵帶給當時的中國人怎樣的心理震動。正如書中所說,“爭”在漢語中是帶有貶義的,中國的圣賢們宣揚的是“不爭”,而“弱肉強食”在儒家道家看來也是不對的,傳統(tǒng)中國人認為弱者是可以憑借道德的力量變強的。可世道變了,中國人講了幾千年的道德,如今不但沒有強大,而且淪為徹底的弱者,難怪魯迅先生在新文化運動中稱中國的舊道德是吃人的道德。任何一個人都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時人的偏激如果不考慮時代的背景那是無法理解的,讀歷史要帶著同情的理解,也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嚴復用達爾文學說警告了中國人,不爭則亡。不過,嚴復并沒有絕望,反而用達爾文學說來鼓勵中國人,只要中國愿意變革,中國不僅不會亡,而且還能富強。嚴復得出了三個推論,一、中國人必須組織起來,齊心協(xié)力作為整體行動。二、人民必須具有民力、民智、民德(體質(zhì),智力和道德)。三、中國現(xiàn)在是弱者,是不適者,但憑借意志和決心能夠成為強者和適者。
嚴復的誤讀在于把進化中的意志和決心的作用無限放大。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里,他從來沒有承認意志和決心是生存斗爭的決定性因素,生存是屬于“最適者”而非“更努力奮斗的生物”,就好比最適宜生存的大象并非努力去伸長鼻子的大象,而是恰巧擁有長鼻子的大象。
不過,對于嚴復來說,他的知識局限和心態(tài)不會再允許他考慮自然進化中,大象的鼻子是怎樣變長的。如果把大象比喻為一個國家的話,只要鼻子能夠變長,就是在鼻子上插蔥也行。
嚴復的誤讀并非僅僅由于他個人的局限而是整個民族集體無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可以說當時的中國需要導致了嚴復的誤讀。從好的方面來說,他的誤讀推論喚醒了中國人的群體精神,延伸出“團結(jié)就是力量”這樣簡潔而為現(xiàn)代中國人推崇的行動原則;不好的是,他的誤讀夸大了人主觀能動的一面,“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跟推論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這些好壞兩面相加,正好形成了中國現(xiàn)代史。
五四知識分子的集體信仰
如果說嚴復是達爾文的第一個中國推介者,那受到嚴復《天演論》影響的梁啟超就是達爾文最重要的中國傳播者。
書中介紹說,梁啟超是中國最早的《天演論》讀者之一,他在1898年《天演論》印發(fā)前已經(jīng)讀到這本書,那是梁啟超正處于對自己茫然不知并在尋找自己的職業(yè)的時候。
1896年,梁啟超成為《時務(wù)報》的主編和主筆。梁啟超成了一位新聞記者,可以說他是中國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新聞記者,西方也不可能出現(xiàn)像梁啟超這樣通過自己的報刊文章而成為那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的新聞記者。梁啟超的白話文文體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年輕的胡適正是讀了《天演論》和受到梁的影響而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適”,毛澤東也絲毫不掩飾他青年時代對梁啟超的推崇和梁啟超文章對他的影響,而梁啟超的文章里大量出現(xiàn)的,正是嚴復帶來的達爾文進化論學說以及他本人對這個學說的理解。這種理解加入了許多中國傳統(tǒng)的質(zhì)料在其中,使其更容易為中國人理解。
梁啟超的文章具有如此摧枯拉朽的能量也是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達爾文的學說如果是在中國沒有內(nèi)憂外患的時候傳播,可能引起的是一場道德喧嘩,正如進化論在西方的遭遇一樣,而在這個時候傳播,中國讀者幾乎無條件接受,因為現(xiàn)實已經(jīng)得到驗證了。另外不可忽視的是,中國讀者幾乎沒有任何科學上的準備,“西方科學家言”成為一種新的權(quán)威。
這樣,我們可以充分理解五四運動的反傳統(tǒng),那個時代的著名呼聲反對孔子,反對孝、反對古文、反對家庭、擁護“德先生”“賽先生”,都能從達爾文學說中得出。正如魯迅先生說:“的確是第一義,只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魯迅認為中國的文化精粹,并不具有這種力量,甚至在文學領(lǐng)域也是如此,“我們此后只有兩條路,一是抱著古文而死掉,二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為了生存,中國必須革命,魯迅講過一個寓言,他說,據(jù)說猴子和人是表兄弟,猴子是四腳爬的,他們不愿站起來,不愿說話,因為祖先就是爬的,而人不守舊,站起來,說話了,最終勝利了。他因此引申說,由于人是進化革命的產(chǎn)物,那社會革命自然是有益的?!吨袊c達爾文》的作者認為魯迅的推論是混淆了生物進化和社會革命,而且認為以魯迅的知識水平,他應該能更加準確把握達爾文的思想??墒牵斞竻s沒有這樣做。
中國人近現(xiàn)代以來對生存和發(fā)展的焦慮一直延續(xù)至今。記得曾經(jīng)有位前衛(wèi)藝術(shù)家做過一個實驗,他錄了不同身份中國人的日常對話,并與不同國家人的日常用語作比較,得出的結(jié)論是:中國人的話語中,“發(fā)展”這個詞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只有發(fā)展和進步才能生存,這是達爾文中國奇遇記而留下的痕跡,古代中國人奉行循環(huán)論,物極必反,萬物并行而不悖,他們肯定無法理解“發(fā)展”這個詞匯對于現(xiàn)代中國人的意義。
短暫的質(zhì)疑和結(jié)語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部分中國知識分子對“進化論”有過短暫的質(zhì)疑。梁啟超在其《歐游心影錄》中說,進化的結(jié)果已經(jīng)變成了“利己殺人寡廉鮮恥”。梁啟超甚至預測,照此發(fā)展下去,百年后,世界將由幾個大國主宰,而國民將由幾個跨國公司(托拉斯)奴役。
很多保守派知識分子甚至得出了結(jié)論:中國文化是最終的適者,孔子跟達爾文是能夠結(jié)合在一起的。
隨著中國的富強,關(guān)于中國文化是否最適者將會愈演愈烈,達爾文的中國奇遇記,仍然沒有結(jié)束。
編輯 曉波 美編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