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摘 要]原則上,所有的行政行為作出之前均需要舉行聽證,但這樣必然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從而影響行政效率。從各國行政程序立法與實踐經(jīng)驗看,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是十分有限的。本文主要探討確定行政聽證適用范圍的原則和標準。
[關鍵詞]聽證 正當法律程序 行為標準 利益標準
一、聽證的涵義
聽證,顧名思義,即為聽取他人的意見。聽證最早源于英國普通法中古老的司法原則“自然公正原則”(natural justice)。后來,這一古老的法則被美國憲法修正案所采納,形成了著名的“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聽證制度最初只適用于司法領域,是司法審判活動的一項必經(jīng)程序,謂之“司法聽證”。隨著司法聽證的廣泛應用和不斷發(fā)展,聽證逐步被應用到立法領域,形成了“立法聽證”制度。20世紀后,為防止日益膨脹的行政權對公眾權利的不法侵害,英美等西方國家通過借鑒司法權的運作模式,將聽證制度引入了行政領域,從而確立了“行政聽證”制度。作為各國行政程序法的一項共同制度,聽證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具有不同的含義。在美國,聽證是指聽取利害關系人意見的法律程序。①在日本,聽證則指行政機關作出影響相對人權益的行政決定時,就與該行政決定有關的事實及基于此的法律適用問題,提出申述意見,提出證據(jù)的機會的程序。②
受國外影響,我國學術界對聽證的含義界定不一。有學者認為,聽證是行政機關在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決定之前,由行政機關告知決定理由和聽證權利,行政相對人陳述意見,提供證據(jù)以及行政機關聽取意見、接納意見并作出相應程序所構成的法律制度。還有學者認為,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聽證包括司法聽證、立法聽證和行政聽證,即指有關國家機關在作出決定之前,為使決定公正、合理而廣泛聽取利害關系人意見的程序。
二、確定聽證程序適用范圍的方式與原則
(一)確定聽證適用范圍的主要方式
國外確定行政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一般采用兩種途徑。一種是立法方式,許多大陸法國家通過制定行政程序法來確定聽證的適用范圍,如德國、奧地利。通過立法確定行政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其方式不外乎概括與排除兩種。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明確、統(tǒng)一,具有原則性,便于行政機關掌握,其缺點在于行政行為紛繁復雜,不易概括,即使作出統(tǒng)一規(guī)定,仍不免有所遺漏。其二為判例方式。一些普通法國家通過判例確定聽證的適用范圍,如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照顧到不同種類行政行為的特點,易于行政機關在實踐中準確把握,缺點是不具有概括性和統(tǒng)一性,而且多是行政行為發(fā)生爭議后由法院作出判斷,不能完全適用于普遍的行政行為。
(二)確定聽證適用范圍的原則
無論是立法方式還是判例方式,在作出哪些行政行為需要聽證哪些不需要聽證的選擇時,都必須遵循的一定的原則。概括起來,應該基于以下兩種考慮來確定聽證的適用范圍。
1.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均衡原則
行政程序的設置必然關系到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問題,尤其像聽證這樣的程序,適用范圍過廣,雖然可以有效地保護個人利益,但很有可能損害公共利益和政府利益。這就是各國在國家安全、軍事、外交領域及緊急情況下均不適用聽證程序的原因。面對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必須作出恰當?shù)倪x擇,這就要求立法者適度均衡個人利益與政府利益,即在有可能嚴重侵害個人利益的情形下適用聽證程序;遇有一般情形,應允許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決定是否適用聽證程序;在輕微影響當事人權益的行政決定或當事人放棄獲得聽證權利的情況下,不適用聽證程序。遇有個人利益與國家公共利益發(fā)生嚴重沖突的情形,則應優(yōu)先考慮公共利益。正像德國聯(lián)邦行政程序法的規(guī)定一樣,“聽證之舉行如有礙于必要之公益時,不得為之”。
2.成本不大于效益原則
行政機關在適用聽證程序時,必然要負擔一定的人力、財力,這就是聽證程序的成本付出。效益是指適用聽證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社會綜合效益。③雖然聽證程序是保護個人利益, 確保行政民主、公開、公正的重要途徑,但畢竟也是耗費錢財人力的一項程序,如果僅考慮該程序帶來的經(jīng)濟社會效益,忽視其耗費的成本,那么它也是沒有生命力的程序制度。同樣,如果為了避免人力財力的耗費而拒不適用聽證程序,從短期局部利益看,也許降低了成本,但從長遠看和全局看,卻是對行政目的和社會利益、個人利益的嚴重損害,是需要更昂貴的代價彌補的。因此,確定聽證程序適用范圍必須綜合考慮成本與效益的關系,在成本不大于綜合效益的前提下進行。
三、確定聽證程序適用范圍的標準
(一)行為標準
這是大陸法系國家通常采用的做法,即根據(jù)負擔行政行為和授意行政行為的劃分確定不同的程序要求。凡對相對人產(chǎn)生設定或確認法律上重大利益的行政行為屬授意處分,包括核發(fā)執(zhí)照、給予社會救助金等。凡對相對人產(chǎn)生不利效果,無論是課以其作為、不作為或容忍義務(如征兵、征稅),變更、消失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撤銷許可、吊銷執(zhí)照),乃至拒絕申請(如拒絕核發(fā)執(zhí)照,拒絕社會救助申請),都是負擔處分。④在對行政行為分類基礎上,為實現(xiàn)程序公正,大陸法系國家規(guī)定,對負擔行政行為或不利益處分,要聽取當事人意見。例如,德國《聯(lián)邦行政程序法》第28條第1款規(guī)定:“作成干涉當事人權利之行政處分前,應給與當事人對決定有關之重要事實,表示意見之機會?!?日本《行政程序法》第3章第2節(jié)中,從第15條到18條也規(guī)定行政機關作成“不利益處分”前須舉行聽證。
(二)利益標準
普通法國家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行政行為理論,而是通過判例來確定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因而這些國家不是以行政行為的性質作為標準,而是以當事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利益為標準決定是否適用。換句話說,是否適用聽證程序,取決于當事人的何種利益受到什么樣的影響。自然公正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對相對人權利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決定之前,應當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傳統(tǒng)上聽證程序只適用于剝奪公民財產(chǎn)權利的具有司法性的行政行為。1964年的里奇訴波德溫案等一系列判例動搖了這一傳統(tǒng)保守的做法。法院認定純行政性質的行為也要遵循自然公正原則,而且不僅公民的財產(chǎn)權利受到侵害要適用聽證,其他法定權利諸如職業(yè)或社團、俱樂部資格等權利受侵害也要適用聽證。
注釋
①王名揚,美國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
②[日]室井力,日本現(xiàn)代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③應松年,馬懷德,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學習輔導,人民出版社1996
④翁岳生,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參考文獻
[1]王名揚,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王名揚,美國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
[3]翁岳生,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4][英]威廉·韋德,行政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5]何海波,英國行政法上的聽證,法治政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