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炯
內容提要在人文社會科學中:關于中國文學的當代研究是一個大學科,它涵蓋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三大領域,還包括民間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和兒童文學以及女性文學、海外華文文學諸門類的研究,不僅范圍廣大,三十年來著作更非常豐富。本文只能就個人閱讀和工作接觸所及,勉作遠非全面的概括和陳述。
我國現(xiàn)代意義的文學研究始于20世紀初。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西方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使我國文學研究界從傳統(tǒng)訓詁、箋注和評點走向廣闊的視野,并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在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三個相關的領域都產生了大批的著作。新中國建立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廣泛傳播,更使文學研究產生深刻的變革,涌現(xiàn)一批以大學文科教材建設為標志的新著,包括葉以群主編的《文學基本原理》,蔡儀主編的《文學概論》,還有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分別組織編寫的《中國文學史》等代表作?!段乃噲蟆泛汀段膶W評論》等諸多報刊都發(fā)表了許多影響廣泛的評論。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卻使學術界普遍蒙受劫難,文學研究也完全荒蕪。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研究工作逐漸復蘇。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肇始,不但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邁向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繁榮,也使整個學術界包括文學研究界迎來了一個百舸爭流、成果如雨后春筍般的春天。
一改革開放以來文學研究的標志性進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以為中國文學研究取得如下標志性的巨大進展:
第一,實現(xiàn)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和理論思維的與時俱進。文學研究的成就歷來與指導思想的是否科學分不開。20世紀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使我國文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開始走向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軌道。特別是建國以來,這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績。但由于左傾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肆虐,也給整個學術界帶來許多負面的效應,使文學研究受到其不良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批判左傾思潮,并迎來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新的歷史條件,文學研究界像整個學術文化界一樣,在理論思維方面相當注意糾正左傾錯誤和庸俗社會學的觀點,總體上提倡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良好學風,努力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而且由于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得到認真的貫徹執(zhí)行,學術思想逐漸活躍,學術探索和創(chuàng)新蔚然成風。后來雖然由于引進西方諸多新的學術思潮,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方法上盡管出現(xiàn)了多元走向,但學術主流遵循的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論思維的上述撥亂反正和與時俱進實際滲透于文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從而把這時期文學研究安放到更為科學的基礎上,促使文學各個學科的研究都走向更加成熟。
第二,做到研究領域的廣闊開拓和邊緣交叉學科的顯著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還擺脫“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閉關鎖國狀態(tài),使學術界迎來東西文化思潮的再次大規(guī)模撞擊,從而大大開闊了自己的學術視野,走向文學研究領域多視角的全方位開拓。如文學理論方面因多方面引進西方20世紀種種新的文藝理論以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種種新的成果,這時期加強和拓展了文學心理學、文學社會學、文學語言學和文體學的研究;恢復了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并開辟跨學科研究;使文學批評從作家作品的微觀研究更多轉向文學現(xiàn)象、文學運動、文學流派的宏觀研究,文學史方面也填補了以往未曾研究或很少研究的許多空白,此外,兒童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更開拓了許多過去未曾開拓的新領域。而符號學、文化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闡釋學等的引進,更促進了許多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拓展。許多邊緣學科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
第三,重視文學研究資料的收集、編篡和綜合利用。資料工作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礎。這時期文學各學科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均十分重視。首先是歷代文本和名家文本的新印或重印,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文》、《全宋文》、《全元文》和《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詩》、《全宋詩》、《全宋詞》、《全金元詞》、《全元散曲》、《全明詩》、《全清詞》等歷代詩文總集的編輯、校注和出版;還有始于上世紀50年代的《古本戲曲叢刊》、《古本小說叢刊》的繼續(xù)編輯與刊印,而歷代名家文學作品的出版更多;對現(xiàn)代、當代作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還編輯出版了上億字的研究資料叢書和《新文學大系》、《新文藝大系》、《中國解放區(qū)文學書系》、《東北現(xiàn)代文學大系》等卷數(shù)眾多的具有代表性的系列選集,民間文學方面全國各縣、市都收集、整理和出版了歌謠、傳說和故事的集成,多達兩千余種。民族英雄史詩的收集、整理,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僅藏、蒙英雄史詩《格薩(斯)爾》便有說唱藝人的錄音9000多盤,還整理出版了部分范本。國家還專門成立了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投入巨資,領導規(guī)劃、編輯、出版古籍,包括文學方面的重要古籍;學界也專門建立了群眾性的團體——中華文學史料學會,以促進文學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四,促進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數(shù)量的顯著增長與提高。學術思想的活躍和國家有計劃地建立科研分級資助的體系,使集體研究和個人研究都得到積極的推動。文學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已成為新時期突出的文化景觀。無論專著或論文,這時期中國文學學科的研究成果不但超過建國以來的前28年,還超過20世紀的前50年。僅以文學史研究為例,自本世紀初出版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研究著作以來,迄至1997年,出版的文學史著作包括通史、斷代史、文體史、地區(qū)文學史、民族文學史、理論批評史、文學思潮史等,已達1600多種。其中,新時期出版的即達900余種。文學批評方面,除《文藝報》、《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傳統(tǒng)期刊外,這時期新創(chuàng)辦的發(fā)表文藝評論的期刊更有《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文藝研究》、《文學報》、《小說評論》、《詩探索》、《當代文壇》、《南方文壇》、《當代作家評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叢刊》等以及各高等院校和地方社會科學院的學報,總數(shù)達數(shù)百家之多。評論家個人出版的文藝評論集,這時期更不勝枚舉。這時期文學研究著作不僅數(shù)量大,質量也明顯提高,無論文學理論建構的系統(tǒng)、完整和深入,還是引用研究資料的豐富詳實或研究視角的開闊和研究方法的多樣上,都超越了前人。
第五,形成年齡與知識結構合理的宏大研究隊伍。文學研究隊伍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曾遭到嚴重的摧殘。但近三十年來由于國家教育文化事業(yè)有很大的發(fā)展,文學研究人才的培育尤見成績巨大。目前文學研究隊伍除高校和社科院系統(tǒng)外,還有文聯(lián)、作協(xié)的研究工作者與文藝報刊、出版社的編輯以及部隊文藝工作者的系統(tǒng)。由于全國兩千余所高等院校多建立了文科,綜合性大學更紛紛成立文學方面的各種研究所,中文系均普遍設立文學理論、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等教學研究室,這些方面的教師多兼做研究工
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各省、市、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也普遍建立了文學研究所。因而上述兩方面的人員便成為文學學科的研究主力。
二改革開放以來文學各學科的主要研究成績
第一,文學理論研究的體系推進和多視角開展。文學理論包括基礎理論、文藝美學、比較文學等下屬學科。這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主要進展和成就首先表現(xiàn)在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便結合我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文藝理論,正確地闡明了文藝與政治、文藝與生活、文藝與人民的關系,為我國文藝的發(fā)展提出了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正確方向。而廣大文學理論工作者在努力研究和闡釋、傳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包括毛澤東、鄧小平著作,編輯、出版了大批這方面的論著和辭書等方面,三十年來尤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陸梅林編選的《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李準、丁振海主編的《毛澤東文藝思想全書》,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作家協(xié)會先后編選的《周恩來論文藝》、《鄧小平論文學藝術》等。陸梅林、龔依群、呂德申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大辭典》,陳遼、呂德申、王善忠等分別編著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史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史》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史》,李衍柱等的《毛澤東文藝思想概論》,董學文等著的《論鄧小平文藝思想》以及蔡儀、陳涌等老一代學者的有關論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著作都為此做出不同的貢獻;還有許多學者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比較充分地借鑒、吸取和參照了外國、特別是西方20世紀以來的新的文學理論著作,使文學基本理論的研究出現(xiàn)新的建構與觀點。如錢中文的《文學原理:發(fā)展論》、杜書瀛的《文學原理:創(chuàng)作論》、王向峰主編的《文藝學新編》、王元驤主編的《文學原理》、童慶炳的《文學理論教程》以及陳傳才、陸貴山、朱立元、馮憲光、姚文放等的有關新著,比之前人多有所超越。
其次,文藝理論的探索還多方面向縱深拓展。在文藝社會學、文藝心理學、文藝語言學等方面均出現(xiàn)有所深入探討的著作,特別是文藝創(chuàng)作心理學方面比前人有明顯超越。如金開誠、錢谷融、魯樞元、劉煊、彭定安、孫紹振、葉紀彬等有關這方面的著作。而在文藝理論的基本問題方面,這時期則開展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討論如對與文學創(chuàng)作關系密切的現(xiàn)實主義和典型問題、人性人道主義問題、文學主體性和人文精神問題,文學的本質特征問題,還有我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xiàn)代轉化問題、文學理論與生活審美化的關系問題等。文藝理論專題研究方面更出版了大批專著和論文集,如錢中文的《新理性精神文學論》、童慶炳的《文藝活動的審美維度》、杜書瀛的《藝術的哲學》、王岳川的《本體反思與文化批評》、金元浦的《跨世紀的文化變革》、程正民的《巴赫金的文化詩學》、葉舒憲的《文學與人類學》等,反映了文藝理論界多視角、跨學科的思考和文藝學部分學者向文化研究的拓展與轉移。為更好地批判繼承找國傳統(tǒng)的文藝理論遺產,新時期還出版了許多研究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新著。大多新著在占有材料的豐富翔實和爬梳理論線索的清晰方面均對前人有明顯超越。而王運熙、顧易生主編的七卷本更從先秦寫到近代,兼具論列詳備、重點突出的優(yōu)點。有些專著還在使傳統(tǒng)文論觀念與今天更好接軌方面作出新的努力,如王向峰的《中國古典文藝理論范疇通論》。對傳統(tǒng)文論的傳承還應提到王元化、曹道衡等對《文心雕龍》的研究和張光年對《文心雕龍》所做的白話新譯。除了對儒家的文藝思想有較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外,某些著作還對道家和佛家的文藝思想的研究有新的拓展,如從文藝創(chuàng)作的角度對道藏與佛禪的美學意義的研究。這時期還涌現(xiàn)了許多研究文體理論的著作。如傅修延的《文體學》、葉朗與吳功正分別撰著的《小說美學》和李潔非、南帆對小說文體的剖析;譚霈生、朱棟霖對戲劇理論的探索,都對相關文體的審美本質特點和規(guī)律作出自己的理論闡述。楊義的《中國敘事學》更力圖在西方敘事學的參照中闡釋中國敘事學的異同。
再次,這時期是我國美學和文藝美學大發(fā)展的時期,許多美學家都出版了自己長期研究的成果,如《朱光潛美學文集》四卷、宗白華的《美學散步》、王朝聞的《審美談》、李澤厚的《美的歷程》、蔣孔陽的《美學新論》以及施昌東、高爾太等的美學論等,都對各自的美學思想展開深入的論述。堅持美的客觀性的蔡儀學派在這時期除推出蔡儀主編的《美學原理》和他個人撰著的《新美學》三卷外,還出版了許明的《美的認知結構》、嚴昭柱的《自然美論》以及涂途的《技術美學》等。文藝美學研究在這三十年也取得顯著的成就。如胡經之和杜書瀛等分別撰寫的《文藝美學》等,把文藝美學從美學和文藝理論中分離出來,初步建立了文藝美學的比較完整、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敏澤的《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史》(三卷)、張少康的《古典文藝美學論稿》等,對我國古代文藝美學思想進行較深入的研究與清理,也為現(xiàn)代文藝美學的建構提供有益的參考。還有些專著不僅從文論、詩論去研究文藝美學,還從畫論、樂論去研究;更有從寬泛的文化意識去研究的。后者如張文勛的《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至如把西方的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以及闡釋學、接受美學等引進文藝美學研究領域,擴展了文藝美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范式與方法,像黃海澄、楊春時等的有關論著在這方面的努力。胡經之、王一川主編的《文藝學美學方法論》一書更對西方現(xiàn)代文藝學美學方法論的變革和各種方法的內涵與意義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和評價。至于為全面研究文藝美學提供了比較完備的工具書方面,更有王向峰主編的《文藝美學辭典》,上溯中外文藝美學源流,涉及美學廣泛知識,努力涵蓋和闡述、介紹文藝美學的基本理論、歷史和有關代表人物、論著、觀點與流派,收錄條目相當豐富。蔣孔陽、朱立元主編的《西方美學史》、陳炎主編的《中國審美文化史》和許明主編的《華夏審美風尚史》均以多卷本的豐厚篇幅或梳理西方美學的發(fā)展脈絡,或從文化的視角為文藝美學的研究提供民族的歷史背景和參照。凡此種種,都體現(xiàn)了三十年來我國學者從更廣泛的文化和藝術視野去研究美學和文藝美學的學術成績和走向。
更次,比較文學研究的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建國后比較文學學科曾長期中斷,這時期不但恢復迅速,而且研究成果相當可觀。編著了一批比較文學的基本理論著作,如樂黛云的《比較文學原理》、《中西比較文學教程》等,為這個學科做了理論的初步建設。還開展了對中外文學比較的歷史研究,如郁龍余的《中國印度文學比較》,范伯群、朱棟霖的《1898-1949中外文學比較史》,唐世貴編著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關系史》,田本相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比較戲劇史》等,多從我國文學與他國文學發(fā)展的相互比較中證同辨異,尋找和闡明相互影響與促進的關系。對中外文學理論的比較方面,錢鐘書的《管錐編》應屬多年研究積累所產生的碩果。此外如黃藥眠、童慶炳主編的《中西比較詩學體系》
和曹順慶的《中西比較詩學》、饒芃子等的《中西比較文藝學》等,在所論范圍均有獨到的闡發(fā)。至如利用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比較、參照、借鑒、移植的跨學科研究,這時期也有一定開展。如季羨林的《比較文學和民間文學》以及《文學新學科建設叢書》中的《符號學文論》和《文藝探索書系》中的《科學與繆斯》等著作。嚴家炎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與區(qū)域文化叢書》和《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叢書》則是以浩繁的卷佚從文化視角對文學進行跨學科研究的豐碩成果。
第二,文學批評有空前的多層次多方法的開展。文學批評體現(xiàn)著文學理論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緊密聯(lián)系。它一方面將文學理論應用于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另一方面又不斷從文學創(chuàng)作中去提煉和發(fā)展理論。這時期文學批評人才輩出,其隊伍雖遠比文學創(chuàng)作的隊伍小,但活躍于文壇的老中青知名批評家也有數(shù)百人之多。批評視角的拓展和批評方法的拓新是這時期文學批評的突出特點:從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的歷史的批評,到心理分析批評、文體分析批評、印象派的批評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批評,都先后活躍于文學評壇;而政治視角、藝術視角和文化視角的批評也各行其道。文學批評的重要成績既表現(xiàn)在為過去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作家作品平反昭雪,或根據(jù)具體情況給予比較公正的評價。如對胡風和“七月派”作家、反右派中被擴大化的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的重評;還有對“五四”以來的胡適、周作人、沈從文、徐志摩、張愛玲等的重評等。這方面還包括新寫了大量現(xiàn)當代作家的評傳。如陳涌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家評傳叢書》和徐乃翔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評傳》等系列論著。評傳中像胡明著《胡適傳論》、董健著《田漢傳》、凌宇著《沈從文傳》、周良沛著《丁玲傳》等都屬資料豐富翔實之作。由謝有順主編的《當代作家評傳叢書》也出版了第一批賀紹俊著的《鐵凝評傳》,李星、孫見喜的《賈平凹評傳》,洪治綱著的《余華評傳》和孔慶東著的《金庸評傳》等,均能比較全面地評論了有關作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從而把當代的作家研究推向深入。文學批評中更重要的是緊密追蹤當前文學發(fā)展,對三十年來新涌現(xiàn)的作家作品給予恰當?shù)脑u價,對表現(xiàn)一定傾向性的重要文學現(xiàn)象和思潮給予必要的剖析。文學批評的發(fā)展中宏觀性批評有顯著開展。如閻綱的《文學八年》、張炯的《新時期文學格局*等專著,都對若干年文學發(fā)展及其特征、問題做出宏觀性的描述與闡明。至于評論文學現(xiàn)象與流派的批評論著更多。
第三,文學史研究領域大規(guī)模大面積耕耘和豐收。文學史研究的任務在于客觀地敘述文學發(fā)展的史實,恰當?shù)卦u價作家作品,并依據(jù)史實盡可能揭示文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改革開放以來文學史研究規(guī)??涨?,所獲成果也空前。這時期中國文學史(包括古代、近代、現(xiàn)代和當代)研究的進展和成績主要表現(xiàn)在:(1)對斷代史研究的全面鋪開和深入。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持的《中國文學通史系列》,不獨收入大量過去未被史家注意的作家作品,而且在材料的翔實和藝術分析的深入上,都比前人有超越。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更新著不少。即使過去罕有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十多年間已出版新著50余部。前期以郭志剛、陸士清分別主持的多校合作的史稿為拓先之作,后期以王慶生、陳思和、洪子誠、張炯、金漢編著的史著各見特色,或適宜做教材,或適宜一般讀者參考。此外還出版了張毓茂、黃修己、孔范今等分別編著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試圖對現(xiàn)當代文學作縱貫的研究。(2)文體史的研究有新的開拓和收獲。像張松如主編的《中國古代詩歌史論》,張庚、郭漢城的《中國戲曲通史》,俞元桂、郭預衡分別主編的《中國散文史》,還有葛曉音的《八代詩史》,陶爾夫、劉敬圻的《宋詞史》,楊義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三卷)和陳白塵、董健主編的Ⅸ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稿》,俞元桂、范培松、林非先后編著的三種《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等都是這時期文體史方面較有代表性的著作。過去較少研究的文體,這時期也出版的姚春樹、袁勇麟的《20世紀中國雜文史》,韓兆琦的《中國傳記文學史》,鄭憲春的《中國筆記文史》等,均對有關文體的歷史流變做出宏觀的和深致的考察。當代文學領域也出版了好幾種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史。(3)文學史的許多空白被迅速填補。例如北朝十六國的文學、五代十國的文學、遼金兩國文學,過去都較少研究,而這時期,上述方面的研究不但涌現(xiàn)許多論文,而且其成果多被吸收進新編的文學史,如張晶的《遼金詩史》等?,F(xiàn)代文學史中的解放區(qū)文學和淪陷區(qū)文學的研究也獲得許多成果。如劉增杰的《中國解放區(qū)文學史》。地方性文學史研究也卓有成績。丁帆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西部文學史》堪稱地域文學史研究的重要收獲。對讀者了解邊疆文學的歷史發(fā)展尤有填補空白的突出意義。(4)文學思潮史的研究受到更多重視。如陳伯?!吨袊陌倌晡膶W思潮史》、葉易的《中國近代文藝思潮史》均脈絡清楚,論證扎實;馬良春、張大明等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潮史》和張大明編著的《西方文學思潮在現(xiàn)代中國的傳播史》對現(xiàn)代迭次涌現(xiàn)的方方面面的文學思潮,結合理論與創(chuàng)作,做了剴切的評介,朱寨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對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的經過及其前因后果,做了尤為詳盡的敘述與分析,還有陸貴山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論》和李楊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也都是材料豐富,論見切實的新著。(4)中國文學通史研究在這時期也有新的著作,如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四卷曾獲國家圖書獎,章培恒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三卷和張炯主編的《中華文學發(fā)展史》三卷,雖觀點有所差異,皆代表了新時期這方面的新成果。而由張炯、鄧紹基、樊駿主持的《中華文學通史》10卷,共有百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撰寫,首次涵蓋古今和各少數(shù)民族文學及臺港澳文學,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5)中國文學編年史方面,在這三十年也有豐碩的成果,如曹道衡、劉躍進著的《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傅璇琮主編的《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卓如等編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編年史》等斷代編年史先后出版,近年陳文新主編的《中國文學編年史》十八卷,更屬縱貫古今的巨著。這些著作都因史料翔實豐富,重歷史背景與人物、事件的敘述,而別具學術的價值。(6)中國文學學術史的研究,在這時期也碩果累累。像張燕瑾、呂薇芬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分12卷分別論述了我國學者對歷代文學的研究發(fā)展;董乃斌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學史》和黃修己的《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對歷史上的文學史著作和理論做出梳理與總結,都屬資料充實,思慮嚴謹?shù)氖斋@。袁良駿著《魯迅研究史》對魯迅研究的歷程進行回顧和爬梳,張夢陽著《中國魯迅學通史》上、下卷,更是這方面多年個人潛心研究之力作,榮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6)文學史專題的研究著作更多不勝數(shù)。老中青三代學者都有許多專著出版,上涉先秦,后及當代,或論作家和作品,或論文學現(xiàn)象與流派,或重畫中國文學地圖,或縱論中國文學體裁的發(fā)展,或詮釋考古之新發(fā)現(xiàn),或研究文學之文化背景,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像姚小鷗
著《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張松輝著《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楊義著《楚辭詩學》、曹道衡著《南朝文學和北朝文學研究》等,還有現(xiàn)當代文學領域許志英等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主潮》、李建軍著《寧靜的豐收——陳忠實論》等,對相關的研究領域都做出自己見解深入獨到的貢獻,還有陳曉明著《表意的焦慮:歷史怯魅與當代文學變革》、聶茂著《民族寓言的張力》等對新時期文學所做的解讀,李楊著《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董之林著《舊夢新知——“十七年”小說論稿》對建國初十七年小說的重新評價,均饒有新意。
第四,文學其他學科的研究也有明顯的開拓和深入。這包括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國女陛主義文學研究,中國民間文學研究,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等。兒童文學的研究本來基礎薄弱,這時期可謂突飛猛進。初步建立了我國兒童文學的理論,如蔣風的《兒童文學概論》、浦漫汀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等的出版,初具系統(tǒng),填補了空白。至如張永健主編的《中國兒童文學史》,陳子群主編的《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和金燕玉著的《中國童話史》等,則是歷史研究的可貴收獲。兒童文學評論方面,如《浦漫汀兒童文學論稿》(浦漫汀)、《守望與期待——束沛德兒童文學論集》(束沛德),還有樊發(fā)稼的《追求兒童文學的永恒》和《回眸與思考》等評論著作陸續(xù)出版,見出老一代評論家的努力和貢獻。中年評論家比較突出的是王泉根,他的《現(xiàn)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和《中國新時期兒童文學研究》兩書為近年這方面的重要收獲。值得注意的還有周曉波的《現(xiàn)代童話美學》。
女性文學包括女性主義文學的專門研究也興起于近三十年。主要由于一批女性學者的提倡和努力,已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除在理論上積極翻譯介紹西方女性主義的著作,反對男權壓迫,提倡女權和男女平等,闡明性別差異,進而倡導男女和諧外,還開展女性文學的歷史研究與當代批評,梳理我國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就,追蹤當代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出版了盛英、喬以鋼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和孟悅、戴錦華的《浮出歷史地表》,劉思謙的《娜拉言說》,劉慧英的《走出男權傳統(tǒng)的樊籬》,趙樹勤的《尋找夏娃——中國當代女性文學透視》,林丹婭的《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林樹明的《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等專著。
這時期民間文學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礎上做了大量新的工作,其成績主要是:(1)重視了民間文學理論的研究和基礎知識的傳播。如出版了鐘敬文的《民間文學概論》、段寶林的《民間文學概要》等理論性著作和姜彬主編的《民間文學大辭典》等不少內容豐富的工具書。(2)在神話研究方面有相當大的突破。出版了袁珂的《中國神話史》、潘明茲的《中國神話學》和葉舒憲的《中國神話哲學》、馬昌儀的《中國神話學史》等著作,對我國神話發(fā)展和神話研究的歷史和作品的思想文化背景,作了相當翔實的介紹和新穎的探索。(3)由民間文學的研究拓展到民俗文化的研究。這已成為新時期民間文學研究的一個新的走向與特色。如姜彬主編的《吳越民間信仰民俗》一書便對民間信仰民俗與民間文藝的關系,作了廣泛的考察與研究。(4)祁連休、程薔主編的《中華民間文學史》涵蓋了我國各民族各門類的民間文學發(fā)展的史實,可以說概括了新時期我國民間文學研究方面的新成就。此外,呂微的《神話何為——神圣敘事的傳承與闡釋》、萬建中的《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也引起學者注意。
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的規(guī)模性開展,實際也從這時期開始。20世紀80年代初,除對各少數(shù)民族文學發(fā)展的概況作了一次普查,產生了毛星主編并由各地民族文學工作者提供初稿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三卷。之后,馬學良主編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李鴻然、賽音巴雅圖等分別主編的《中國當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等著作,使我們對全國各少數(shù)民族的文學獲得概貌性的了解。李鴻然的《中國當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論》尤以資料豐富,論述恰當和文字流暢獲得好評。中國社會科學院還組織隊伍,由劉魁立主編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叢書》系列共有45種。而夏冠洲主編的《當代新疆各民族文學》則是研究新疆包括漢族文學在內的該地區(qū)各民族文學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具有開拓的意義。還有阿扎提·蘇里坦等著的《20世紀維吾爾文學史》也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此外這時期對少數(shù)民族英雄史詩的研究有很大開展和深入。在藏蒙史詩《格薩爾》、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孜克依族史詩《瑪納斯》的收集、整理、研究上不但完成了許多民間說唱藝人的錄音,出版了不同版本的文本,還產生了一批研究著作。如仁欽道爾吉和郎櫻主編的《中國史詩研究叢書》,叢書借助西方“結構母題”和“程式”理論,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幾大史詩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敘事方式、結構類型、人物形象、藝人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不少真知灼見,成為這方面研究引人注目的新收獲。神話方面白庚勝的《東巴神話象征論》,傳說研究方面宋和平的《<尼山薩滿>研究》均堪稱力作。近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在我國各民族文學關系的研究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果,出版了《中國北方各民族文學關系史》、《中國南方民族文學關系史》以及關紀新的《20世紀中國民族文學關系》和扎拉嘎的《清代蒙漢文學關系論稿》等著作,填補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開展是新時期開拓性的工作。先是研究臺港澳的文學,很快擴展到對東南亞和西歐、北美等其他地區(qū)的華文文學的研究。廣東、福建、北京、上海等地的研究工作者走在這種研究的前列,先后出版了許多作品選本和作家作品論。而陳賢茂主編的《世界華文文學史》四卷及其修訂本,則屬學科性的開拓之作。其他還出版了陳公仲主編的《世界華文文學概要》、潘亞敦等的《香港文學史》、袁良駿的《香港小說史》、趙稀方的《小說香港》和黃孟文、徐乃翔主編的《新加坡華文文學史初稿》以及《泰國華文文學史》、《菲律賓華文文學史》和楊振昆等主編的《世界華文文學的多元審視》、黃萬華著的《中國與海外20世紀漢語文學史論》等,從而為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三十年文學研究的思考與瞻望
由上可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文學研究在其規(guī)模的宏大上,在其視野的開闊上,在其方法的多樣上,在其成果的豐碩上,在其隊伍的壯大上,都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堪稱實現(xiàn)了文學研究的大跨越。但文學研究要在既有成績的基礎上更好地前進,一定要汲取和發(fā)揚歷史的好經驗,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學術發(fā)展的新的挑戰(zhàn)。我以為汲取和發(fā)揚以下幾點尤為重要和必要:
第一,繼續(xù)致力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tǒng)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與時俱進。三十年來文學研究所以取得巨大的成績,扎扎實實地推進學術質量的提高,從根本上說,正得力于廣大文學研究工作者既解放思想又實事求是,始終堅持以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只有實事求是,如毛澤東所教導的,“‘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
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樣做,就必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這種結論,不是甲乙丙丁的現(xiàn)象羅列,也不是夸夸其談的濫調文章,而是科學的結論。”切實這樣做才能反對本本主義,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才能使解放思想不會變成沒有科學根據(jù)的胡思亂想。馬克思主義本質上就是實事求是的,因而也是必然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要吸收人類實踐不斷總結出來的新的科學認識,因而也必然要與實踐取得緊密的聯(lián)系。三十年來文學研究的有價值的科學成果的獲得,無論是對文學理論觀點的突破,對作家作品的重評,對文學史現(xiàn)象的深入分析和認識,都正得力于既解放思想又實事求是。
20世紀90年代世界形勢的新變化,使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在全球范圍一度囂張。這對我國學術界不無影響。文學學科的研究中有些學者熱衷于西方的各種新潮理論觀念與方法,乃至不屑于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他們無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對西方學術新潮進行必要的批判,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不僅使文學學科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遭到削弱,也造成對西方學術新潮的盲目崇拜和消化不良。因此,為提高研究的學術質量,端正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特別是加強對當代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的學習,進一步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文學研究領域的指導地位,仍極其必要。在全球金融大風暴和繼起的經濟危機中,世界各國的人們重又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我國無疑更應在各種研究領域中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
第二,繼續(xù)處理好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使文學研究自覺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貢獻。
三十年來,我國文學研究領域相當重視學術與政治關系的正確處理。這就為文學學術的自由探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然這不是說文學和學術可以完全脫離政治。不能把文學與學術等同于政治,也不能把文學與學術問題隨便提升為政治問題。但歷史上又確實有許多文學和學術與政治密不可分。因而妥善處理文學、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使之既利于文學、學術的發(fā)展,又有利于為人民利益服務的政治,這無疑十分重要。三十年來文學研究的繁榮和巨大成績的取得,與黨和政府,與廣大學者比較正確地處理文學與學術的關系是密切相聯(lián)系的。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我國繁榮文藝,發(fā)展學術的傳家寶,是被歷史的正反兩面的經驗和教訓所證明的正確的方針。這不僅是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方針,更是20世紀留給新世紀的重要精神遺產。堅持雙百方針就能夠鼓勵個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學術創(chuàng)新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文學研究領域也如此。學術上的唯我獨尊,等于固步自封,只能導致學術的僵化和停滯。這方面的歷史教訓是深刻的。改革開放時期文學研究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堅決貫徹執(zhí)行了雙百方針。新世紀文學研究要大步前進,更需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這樣的方針,要更多開展各種研究領域的不同意見的爭論。還要提倡在討論中平等相待,與人為善,充分說理,既不掩飾原則的分歧,也要避免亂扣帽子,流于意氣。
在學術研究中要重視政治問題,首先就要重視政治方向問題。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文化和文學,其豐富多彩,舉世罕見。文學研究自然應當為弘揚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文學,特別是弘揚“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文化和文學做貢獻,在認真揭示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促進文學健康繁榮的同時,也促使文學為滿足人民的審美需要,為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為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而努力。這應是文學研究,文學闡釋和批評的最重要的任務。隨著我國各族人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他們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研究的需求也會不斷提高。他們渴求有益于社會主義時代精神和審美情趣的文學滋養(yǎng)。為了使文學研究真正服務于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我們就要充分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就要恪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堅持文藝批評的藝術標準和思想標準,要繼續(xù)反對違背人民和社會主義利益的思想傾向和完全脫離人民需求、脫離社會主義道路指向的研究傾向。
.
第三,要繼續(xù)重視文學理論的研究,并大力推進文學研究范式和文學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新。三十年來我國文學研究的巨大成績還與這時期十分重視文學理論的研究,重視文學研究范式和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新分不開。大力引進許多新的理論思想和方法,不僅使文學理論本身得到豐富和擴展、深化,還促使文學評價的標準發(fā)生變易,從而也使文學各二、三級學科都加強了理論建設,包括研究范式和評價體系的新的建設。
在文學理論研究方面,將繼承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借鑒外國新進學說與總結現(xiàn)實創(chuàng)作經驗三者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去結構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有中國特色的并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理論體系,仍然是新世紀我國學者有待更好地解決的重要課題。應當說,整個20世紀,我們的重點主要擺在借鑒和吸取西方文藝理論上,在新世紀,恐怕應當把重點移到充分考慮我國幾千年文藝實踐經驗,包括社會主義文藝實踐經驗的層面上來。唯有如此才可能產生理論的新見,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國文藝的發(fā)展。文學理論建構方面仍有的分歧,包括多年討論中主張理論體系應從文藝語言學、文藝心理學和文藝社會學三方面去深入建構;或認為應從文藝發(fā)展論、創(chuàng)作論、作品論、欣賞論和批評論幾方面去結構;或認為應從文藝的內部規(guī)律與外部規(guī)律兩方面去建構;或主張分別從反映論、實踐論、生產論、主體論、象征論等不同視角去建構等不同的觀點,尚有待更好的整合。而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又與關于文藝本質問題的理解分不開。這方面多種觀點的討論至今仍在繼續(xù)。而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不僅應該從美學的視角去研究,它還是人學,是以人作為描寫中心的,因而從人性的剖析,從對人的人文主義關懷上去探討文學的本質,對于文學理論實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自也屬題中應有之義。
有鑒于數(shù)十年來文學史研究方面范式陳襲嚴重,文學史敘述方式與構架被不斷重復。因而20世紀多次重寫文學史的討論都觸及范式問題。而范式的創(chuàng)新又涉及文學史學的理論更新。如接受美學的輸入和系統(tǒng)理論的借鑒,使文學史觀念產生新變,促使人們用系統(tǒng)的觀點去考察文學的發(fā)展,同時把文學史看成不僅是作家作品的歷史,還是不同世代的讀者欣賞與接受作家作品的歷史。而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的引進,又使人們在文學史研究中必須拓展文化人類學和心理學的視角,或認為應當在研究方法上也要有所吸取和革新。有學者把文學的發(fā)展歸結為人性人情的發(fā)展,把文學史歸結為人類的心靈史,還有則認為人性人情的變化歸根結底是由于社會歷史土壤的變化,因而主張要密切聯(lián)系社會歷史土壤的具體條件的變化去研究文學史。在歷史研究對象能否被認知和有無規(guī)律的問題上,有
種觀點以“新歷史主義”為標榜,認為歷史不過是歷史研究者所闡釋的歷史,實際的歷史難以復原;甚至認為歷史無規(guī)律可言,歷史中只有偶然性;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文學史作為歷史著作就應忠于史實,努力客觀地敘述文學發(fā)展的史實,恰當?shù)卦u價作家作品,并盡可能揭示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因為歷史畢竟是可以認識的。文學史范式的系列論題由于蘊含一定難點,所以至今仍有待更深入地去加以辨析。至于對作家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文學運動和流派的評價的標準,即價值取向問題,也是近三十年意見分歧的一個重要論題。如何克服社會轉型期容易產生的矯枉過正的偏頗,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新世紀更為成熟和科學的文學評價體系,是文學研究向前推進所必須解決的重要前提。
第四,繼續(xù)開拓文學研究的新領域,進一步加強跨學科研究,在創(chuàng)建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進展中保持文學研究的新的學術生長點。
三十年來我國文學研究已經開拓了許多新的領域,也在跨學科研究方面取得可觀的進展。因而才使這時期文學研究的成果l產生許多耀眼的亮點。這一勢頭無疑應當保持下去。新世紀以來,世界和我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各領域都有新的學術創(chuàng)新,哲學、歷史學、文化學、教育學、政治學、宗教學、心理學、語言學等都有許多新的觀點發(fā)表,考古學方面更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中央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建設工程,更集中數(shù)百位專家在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密切聯(lián)系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這一切都為我們的文學研究的跨學科研究創(chuàng)造了新的有利條件。而文學研究要在已有基礎上繼續(xù)向前推進,除了要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新的研究對象外,從跨學科的視角切入文學,應該說是使文學研究獲得新的學術生長點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表現(xiàn),由于文學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最有力的載體和傳媒,因而文學在國家文化建設_中的地位、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地位諸問題,也愈益迫切地被提到文學研究的面前。以更開闊的視野,以更多學科的知識,去參與對文學的透視,在未來的文學研究中必然會產生許多新的觀點、新的知識和新的邊緣、交叉學科,從而也會為文學研究開拓新的格局。
總之,新時期以來我國的文學研究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面對未來,面對世界學術發(fā)展和我國文學發(fā)展的需要,面對國家和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對于文學研究的期待和要求,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以期在新世紀從速采取必要措施,加倍努力,使文學各學科的研究都能為促進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的繁榮、為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做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劉艷